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20 05:20:11瀏覽2907|回應0|推薦1 | |
中國古代文人雅集現象 中國文士階層有“以文會友”的優秀傳統,“或十日一會,或月一尋盟”的雅集現象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獨特景觀,諸如蘭亭雅集、西園雅集、玉山雅集等,更是引為歷代文壇佳話,詩文書畫歌頌不絕。傳統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遊山玩水、詩酒唱和、書畫遣興與文藝品鑒,因而帶有很強的遊藝功能與娛樂性質,以文會友、切磋文藝、娛樂性靈為基本目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徵是隨意性。“實可謂無組織之組織,蓋無所謂門戶之章程,而以道義相契結。”而正是這種隨意性與藝術的本性相契合,使得在歷代文人雅集中產生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文藝佳作。可以說文人雅集作為古代文士的一種文化情節與藝術狀態。
鄴下雅集:文人稍有規模的出現,只是在漢末,即建安七子。曹植《與楊德祖書》與曹丕《與吳質書》,即標誌著文學自覺時代的出現。而在這之前,一代漢賦,雖規模宏大、器量弘遠,終歸屬於少數文人的行為。赤壁之戰後,孫權據江東之險,劉備占荊州之利,孫劉聯盟抗曹,三國大勢基本形成,有了相對穩定的對峙局面。 曹操退回了魏都鄴城,從這時起建安文士雲集鄴下,他們以曹氏父子(特別是曹丕)為中心,經常集宴雲遊,詩酒酬唱。曹丕在《又與吳質書》中回憶當時的盛況說:“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連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當時文風極盛,成一時風氣。所以後人評價說“詩酒唱和領群雄,文人雅集開風氣”。鄴下聚會,開創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後人仰慕七子同時,便又給魏晉時的七個人安上個竹林七賢。而其實,他們從未聚在一起。 金穀園雅集:石崇,《世說新語》將其列入“汰侈”類,在歷史上他以生活奢靡而留名。其實,當時他也是頗有文名的,他建有一座別墅,因金谷水貫注園中,故名之曰“金穀園”。金穀園隨地勢高低築台鑿池而成,酈道元《水經注》謂其:“清泉茂樹,眾果竹柏,藥草蔽翳”,是當時最美的花園。石崇曾在金穀園中召集文人聚會,與當時的文人左思、潘嶽等二十四人結成詩社,史稱“金谷二十四友”。所謂“二十四友”以當時的一個特殊人物賈謐為中心。其人是西晉開國功臣賈充(217~282)的外孫。賈充有三個女兒:賈褒嫁給齊王司馬攸,賈南風嫁給太子司馬衷(後立為帝,即晉惠帝),賈午嫁給韓壽,賈謐就是韓壽賈午的兒子,後入嗣賈充,改姓為賈。晉惠帝是個弱智者,他在位之初的若干年內實際上是賈後(南風)掌權,賈謐作為她的親侄兒,權傾一時。賈氏控制中樞前後約十年之久。“二十四友”包括一批現在在文學史上很有名氣的作家和理論批評家。官僚文士們依附于賈謐,各有各的原因,關係的遠近也有不同,其中跟得最緊的是潘岳和石崇。《晉書.潘嶽傳》說:“嶽性輕躁,趨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與崇輒望塵而拜。”到永康元年(300)趙王司馬倫等發動政變廢賈後,賈謐伏誅,稍後石崇、潘岳、歐陽建、杜斌等死黨亦同歸於盡。但是“二十四友”並不能算是一個政治集團,其中有些人並沒有政治上的圖謀,與賈謐關係也並不深,例如左思,不過給賈謐講講《漢書》而已,所以後來賈氏倒臺時他就沒有受到株連。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二十四友”舉行過若干次文學集會,在某種意義上推動了當時創作的繁榮。他們在石崇的河陽別墅裡飲酒賦詩,有點像建安時代在曹丕領導下鄴下諸子的文學活動的樣子。賈謐還太年輕,文才也不大行(他的詩往往由別人代寫);石崇既然是東道主,也就有了某種領導人的地位,而且他不僅最為闊氣,其文才也足以領袖群倫。他們暢遊園林,飲酒賦詩,並將所作結為詩集,石崇為其作《金穀詩序》(今已亡佚)。後人稱這次聚會為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文人雅聚。 蘭亭雅集:金穀雅集影響極大,據說後來的蘭亭集會完全照這個樣板來進行。據《世說新語.企羨》載,“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穀詩序》,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東晉王羲之曾與二十多個文人聚會,這便是有名的蘭亭之會。每個人都寫了幾首玄言詩,興象遙遠,意味無窮。王羲之也留下了他那篇《蘭亭序》帖。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則是東晉文人的一大創舉。其內容大致是,客人到齊之後,主人便將他們安排到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席地而坐,由書童或仕女將斟上一半酒的觴,用撈兜輕輕放入溪水當中,讓其順流而下。根據規則,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不動,就由書童或仕女用撈兜輕輕將觴撈起,送到誰的手中,誰就得痛快地將酒一飲而盡,然後賦詩一首;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賦出詩來的話,那他就要被罰酒三鬥。蘭亭雅集中的即席賦詩,永和九年那次是自由式的,即吟什麼、怎麼吟全由吟詩者自己決定。後來,絕大部分的蘭亭雅集都延續了這一做法;但唐人鮑防等35人舉辦的蘭亭雅集,賦詩則採用聯句式,即每人吟詩一句,再由首唱者收結;元人貢師泰等人和清人桑調元等人舉辦蘭亭雅集,賦詩採用的是分韻式,視人數多少編一句含有多少字的句子,再由主持者將句中各字“隨機”分給大家,大家即據拿到手的字韻作詩。元人劉仁本于浙江余姚組織的“續蘭亭雅集”,賦詩不為自己所作,而為永和蘭亭雅集中未賦出詩的16人所作,這就是“續詩”,形式亦非常別致;除此,清人杜甲組織的蘭亭雅集,賦詩還採用唱和式,主人首唱,客人和之。蘭亭雅集中的制序,一般出現於較大規模活動之後。它的前提是人多、詩多,便於結集,有結集才會有制序之舉。永和九年,42人,37首詩匯成一集,由王羲之作序,孫綽作後序。後來,大部分的蘭亭雅集,都沒有制序之舉。蘭亭雅集中的作書,永和九年那次本是一種無意之舉,即主人王羲之並非想借此機會展示自己的書法藝術,他只是用鼠須筆、蠶繭紙起草序文而已。然而,這篇序文手稿的書寫,因藝術造詣空前絕後,而成為中國書法史上最有名氣的經典之作。 竟陵八友:南北朝齊永明年間,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蕭子良左右,形成了一個文學群體,文學史上稱“竟陵八友。”《梁書·武帝本紀》:“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高祖(蕭衍)與沈約、謝朓、王融、肖琛、范雲、任昉、陸垂並遊焉,號曰‘八友’。”這些人中,沈約、謝朓、範雲、都是一代文人。他們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瀾,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南齊書·陸闕傳》:“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毅。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永明體作家把聲律和對偶方面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上,所作詩平仄協調,音韻鏗鏘,詞采華麗,對仗工整,體裁短小,為格律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是從“古體詩”到格律嚴謹的“近體詩”的過渡,故又稱新體詩。“永明體”文學家們雖然在運用聲律等技巧上有一些成就,但思想內容卻比較貧乏、空洞,形式主義傾向嚴重。其中一些骨幹成員,齊亡後仕梁,在蕭衍、蕭綱父子影響下大寫輕靡柔豔的色情詩,成為宮體詩的主要作家。文學史上又稱這—時期的文學風格為“齊梁體”。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齊梁體,通兩朝而言之。”清姚范《援郭堂筆記》:“稱永明體者,以其拘於聲病也;稱齊梁體者,以絢豔及詠物之纖麗也。” 竟陵,今湖北天門市,舊稱竟陵縣,為蕭子良封地,自古人文昌盛,故以此名,後亦有竟陵文學派。 琉璃堂雅集:《琉璃堂人物圖》是南唐畫院周文矩所作的一卷人物畫。據《宣和畫譜》記 ,北宋秘府藏周文矩畫作達七十六卷之多 ,《琉璃堂人物圖》即為其中之一。《琉璃堂人物圖》此卷內容,據有關史料及比較研究,是畫唐代詩人王昌齡與其詩友李白、高適等在江甯縣丞任所琉璃堂廳前聚會吟唱的故事,共畫十一人:僧一人,文士七人,侍者三人。 其後半段即《文苑圖》http://www.zjww.gov.cn:89/gate/big5/www.zjww.gov.cn/callingactive/2011-06-17/58835574.shtml 部分, 精心刻畫四位詩人冥思苦想尋覓詩句的生動情態。畫面中部一人袖手伏在彎曲的松樹上凝神思索, 旁若無人; 右邊一人一手握筆托腮, 一手輕捧紙絹, 陷入沉思, 一童子俯身為他研墨; 左邊二人坐著共展一卷詩文, 似在細細琢磨推敲, 一作沉思狀, 一扭頭回視, 似乎聽到了什麼聲音。作品把處於特定情景中的四位詩人的神情姿態和性格氣質, 刻畫得細緻入微。人物姿態各有不同, 但又統一在詩人構思的濃濃氛圍中。此幅作品同北京所藏殘存的後半段,均為宋摹本,而流入美國的此幅為全摹本,尤為可貴。 香山雅集:白居易在晚年期間,對仕途是心灰意冷,與胡杲、吉玫、劉貞、鄭據、盧貞、張渾、李元爽和釋如滿八位長者,在洛陽香山結為九老會,隱山遁水,坐禪談經。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在居住香山寺期間,寫下了《香山九老會詩序》。白居易《香山雅集》的故事即由此而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深。如今的香山寺內,還保存著九老堂建築。據說白居易曾經把自己所作的八百多首詩稿存放在香山寺藏經堂內,供今人緬懷。白居易在《香山寺》詩裡這樣寫道:“空門寂靜老夫閑,伴鳥隨雲往復還。 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這首詩寫出了白居易等九位長者在居住香山寺期間的閒適生活。 滕王閣雅集:王勃的《滕王閣序》也是在文人雅集中寫就的,而且是初出茅廬、當仁不讓。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為了歌舞享樂的需要。這座江南名樓建于唐朝繁盛時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而很快出名。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寫於何時,有兩種說法。唐末五代時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那時,王勃的父親可能任六合縣(今南京六合)令,王勃赴六合經過洪州。《新唐書·文藝傳》記滕王閣詩會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 西園雅集: 宋代,當時的大文豪蘇軾、黃庭堅、秦觀、晁無咎等等,猶曾集會西園,時人畫為《西園雅集圖》,米芾、楊士奇又都作了《西園雅集圖記》,傳為文壇之不朽盛事。 宋朝王詵(1037——約1093),字晉卿,太原人。幼好讀書,長有才譽,被神宗選中,將英宗的女兒嫁給他,官駙馬都尉。王詵好書畫,家有寶繪樓,收藏法書名畫,蘇軾稱他“山水近規李成,遠紹王維”,“得破墨三昧”,“金碧緋映,風韻動人”。傳世作品有《漁村小雪圖》、《煙江迭嶂圖》等。 王詵請善畫人物的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把自己和友人蘇軾、蘇轍、黃魯直、秦觀、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儀、鄭靖老、張耒、王欽臣、劉涇、晃補之以及僧圓通、道士陳碧虛畫在一起,取名《西園雅集圖》。主友16人,加上侍姬、書僮,共22人。松檜梧竹,小橋流水,極園林之勝。賓主風雅,或寫詩、或作畫、或題石、或撥阮、或看書、或說經,極宴游之樂。李公麟以他首創的白描手法,用寫實的方式,描繪當時16位元社會名流,在駙馬都尉王詵府邸做客聚會的情景。畫中,這些文人雅士風雲際會,揮毫用墨,吟詩賦詞,撫琴唱和,打坐問禪,衣著得體,動靜自然,書童侍女,舉止斯文,落落大方。不僅表現出不同階層人物的共同特點,還畫出了尊卑貴賤不同人物的個性和情態。米芾為此圖作記,即《西園雅集圖記》。有雲:“水石潺湲,風竹相吞,爐煙方嫋,草木自馨。人間清曠之樂,不過如此。嗟呼!洶湧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豈易得此哉? 由於蘇軾、蘇轍、黃魯直、李公麟、米芾等等都是千而年難遇的翰苑奇才,後人景仰之余,紛紛摹繪《西園雅集圖》。著名畫家馬遠、劉松年、趙孟府、錢舜舉、唐寅、尤求、李士達、原濟、丁觀鵬等,都曾畫過《西園雅集圖》。以致“西園雅集圖”成了人物畫家的一個常見畫題。 揚州人的雅集:清代的文人聚會尤以揚州為中心。揚州人的茶樓酒肆,詩社畫壇,青樓風,蔔夜燒燈……使草民百姓亦都有崇文尚雅之好,這無形中為揚州八怪出現提供了盤桓會友的大背景小環境。據史載,袁枚、吳敬梓、杭世駿、厲鶚、蔣心余、吳錫麟、姚鼐等著名文人都曾在那一時期(康乾以來)在揚州一再出現。有的在書院教書,有的在家中著述,有的賣詩文字畫……金農、鄭燮、李方膺也是常來常往的熟客。後來揚州的詩會發展成著名的三處:小玲瓏山館、絛園、休園。傳說詩會集吟時,備有酒肴,招待聽曲,詩成之後,立即刻板印發全城。揚州有馬曰琯(號嶰谷)、馬曰璐兄弟,藏書甚豐,亦好交遊。陳章《沙河逸老小稿序》說:“ 嶰穀性好交遊,四方名士過邗上者,必造廬相訪,縞佇之投,杯酒之款,殆無虛日。近結邗江吟社,賓朋酬唱,與昔時圭塘、玉山相埒。嗚呼!何其盛也。”蔣德《南齋集序》說:“(馬氏)家有別業,極林泉之勝,二十年來,文酒之會無虛日。”全祖望《馬君墓誌銘》也說:“合四方名碩,結社韓江,人比之漢上題襟、玉山雅集。”李鬥《揚州畫舫錄》也說:“揚州詩文之會,以馬氏小玲瓏山館……為最盛。”(參見卞孝萱《從〈揚州畫舫錄〉看清代徽商對文化事業的貢獻》)清人冒襄《同人集》亦為一時雅集唱和之成果。如序言曰:“海內才人,善為詩古文辭者,必有數十才人與之交遊,而數十才人之詩古文辭,皆因唱和往復聚於一才人之篋笥,以成奇麗之觀。” 摘自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