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30 21:34:33瀏覽1369|回應0|推薦0 | |
放鶴亭記 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木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賞析 放鶴亭在今江蘇徐州市雲龍山上。本文極言隱居之樂,即使是“南面之君”也不能享受到;用春秋時衛懿公因好鶴亡國、西晉時劉伶、阮籍卻以嗜酒全真來證明。本文以叙事爲主,議論爲次,井然有序。 熙寧十年至元豐六年。這二年,在徐州做知州,他有個朋友名叫張六驥,别號雲龍山人,在彭城(今江蘇銅城縣)建了一座亭,亭中養有二鶴,早上放出去,晚上又會飛回來,蘇軾常與朋友在亭中飲酒賞玩,因有所悟,故作了一篇《放鶴亭記》。 本文在描寫隱士的情趣,假使是帝王,連愛鶴也會招來禍害;但作爲一個隱士,就是縱酒也不要緊,反而可以逍遙自在,過放逸的生活。 第三段叙述隱者和南面王在生活情趣上迥然不同。隱士不但可以養鶴,甚至縱酒,還可以傳名;國君卻不然。 這篇文章,妙在氣勢縱横,自然清暢,完全是作者性情的流露。放鶴亭並不算是名勝,卻因這篇文章的關係,也同時流傳下來。此篇所言不僅與《超然台記》不謀而合,同時此文中他道家思想的表現更是顯露無遺。 又: 本文作於蘇軾知徐州時,主要描寫與山人游宴之樂,並通過引古證今,歌頌隱逸者的樂趣,寄寓自己政治失意時想往清遠閑放的情懷。文章寫景精約,卻特征突出;叙事簡明,卻清晰有致;引用典故能切中當今;用活潑的對答歌詠方式抒情達意,顯得輕松自由,讀來饒有興味。 宋代隱者張師厚,字天驥,隱居徐州雲龍山,自號雲龍山人。曾於東山建亭,因自馴二鶴出入山中經過此亭,故名“放鶴亭”。 又:這是詩人謫貶徐州時說作,文中記述了作者在拜訪雲龍山訪人的一番問答及討論。特别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鶴本是清遠閑放之物,但衛懿公卻因好鶴而亡國;酒本是荒惑敗亂之物,因此“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爲荒惑敗亂無若酒者,”來勸戒人們不要爲酒所迷。但“劉伶阮籍”卻因酒而出名。是什麼原因呢,雲龍山人解釋到,隱隱山林的人酒色都不能惑亂,何況鶴呢,觀點妙極了。作者能不羨慕嗎?何況還有那令作者陶醉的放鶴招鶴之歌! 《放鶴亭記》是蘇軾的小品文代表作,寫於元豐元年,是作者自請外任期間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鬥爭失敗後崇尚隱逸,消極避世的思想情緒。文章記亭述鶴,借酒發感,叙議結合,亦文亦歌,抒發了個人清閑放曠、超脱塵俗的隱居之樂。蘇軾以大家手筆,輕描淡寫,點化議論,爲我們構鑄了一篇情理兼備,文采斐然的小品文。千百年來,盛讀不衰。《放鶴亭記》特色有三:
(一) 叙亭記鶴頭緒紛繁而錯落有致,鋪陳敷衍而重點突出。文章第一自然段先記叙建亭名亭的經過,在簡單交待了建亭的原因、時間、地點之後,作者對亭四周的環境和四季景色的變幻作了濃墨重彩的描繪,“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彭城山嶺,連綿起伏,首尾相銜,隱隱約約,合成一環,唯有西向一面斷開空缺,而山人小亭適得其所,恬然自足地立於其上。山巒起伏與西向小口,西向小口與山人小亭,相銜相依,渾然天成,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獨厚之奇。春夏之交,草木連天,長勢茂盛,翠綠迷人;秋冬之際,白雪皚皚,浩月朗朗,滿目生輝。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不管是天陰還是天晴,山亭景色隨時變幻而多姿多彩。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變”之奇。無論是位置的選擇還是景色的描繪都匠心獨運地營造出一方天地,這簡直是一處異境,天造地設,天人合一,景色優美,變幻迷離。這樣一個積山川之精華,集天地之靈秀的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人們居住在此將會物我兩契,身世兩忘,“不知今夕是何年”,猶如進入了深邃恒遠的茫茫天宇。這樣的環境應該是高人隱士修心養性,娛情怡志,避世離俗,頤養天年的絕妙之所。山人張君就是這樣一位隱士,他馴養了兩隻仙鶴。“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好,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仙鶴雖爲人馴養,但可以朝出暮歸,隨心所欲,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活脱脱一派閑雲野鶴的清遠閑放風致。“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寥寥十字,勾勒出了仙鶴的清新俊美、飄逸脱俗。白鶴晾翅,綠色千里,好一派田野風光;白鶴展翅,翻飛雲霄,好一派天空雄姿。或停或飛,各有千秋,停則亭亭玉立,俊逸迷人,飛則高蹈塵外,别有天地。毫無疑問,作者借鶴寫人,描繪了一種如鶴獨立,如鶴高飛的自由人格。 仙鶴伴山人,山人居仙境,好一幅清幽超逸的隱居安樂圖,所以亭也命名爲“放鶴亭”。全段叙事,由亭到境,由境到鶴,最後又歸於亭——點出亭台,名爲記亭,依次鋪展,重點卻在摹寫異境和介紹山人好鶴,異境仙鶴,山亭山人,卻又暗含天機,爲下文議論發感張本。全程叙述頭緒紛繁而錯落有致。 (二) 議鶴說酒妙用對比而主旨顯豁,借題發揮而情理兼備。蘇軾的亭台僂記,從來都不是爲記而記,而總是由此及彼,點化議論或抒發感情,而且叙議結合,以叙襯議,凸現主旨,本文也是這樣。作者登亭品酒,游目騁懷,一切都那樣令人怦然心動,所以,“飲酒於斯亭而樂之”,作者觸物感興,由此情此景聯想到文史典故,借題發揮,生發議論。縱觀全段(第二自然段,文章的主體和重心所在),議論推理有三個邏輯層次:一是就鶴說史,對比言志。鶴,在中國傳統文學乃至文化中,是一種具有特定含義的意象,它代表着冰清玉潔,超凡脱俗,雲游世外的風神與情趣,是清閑灑脱,自由自在的隱士形象的寫照。《易經》上說:“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鶴鳴陰暗,純正清雅,眾鶴共鳴;《詩經》上說:“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鶴鳴低窪,清脆高遠,直穿雲霄。古人都把鶴比作賢人君子,而賢人君子亦都“狎而玩之”,以娛遣興,怡情冶性,對他們來說,好鶴是人生一大雅事,有助於修身養性,“宜若有益而無損”,但南面之君卻永遠不能享受這種樂趣,不但如此,“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可見,南面爲君之樂不及隱遁山林之樂。二是就酒說史,對比言志。與鶴一樣,酒出是隱士的好朋友,縱酒狂歌向來是隱士的一大嗜好,而周公、衛武公等人都認爲“荒惑敗亂,無若酒者”,好酒貪杯浪費時間,迷惑心意,敗壞名譽,擾亂事務,罪莫大焉。他們分别作有《酒誥》、《抑》來訓誡後人,規勸别人,警醒自己。可是“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風流名士,狂歌縱飲,逃避現實而全身遠禍,守真養性而名颺後世。可見,南面爲君之樂確實無以易隱居之樂。三是以酒襯鶴,推理言志。文章列擧史實,通過對比、引用、對偶等方法,從“放鶴亭”的亭名說到好鶴,進而論及南面之君不能得隱士好鶴之樂,又在本段從“飲酒斯亭”引出縱酒來陪襯烘托,反反複複,曲摺迂回,越來越鮮明地揭示中心:“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爲害,而況於鶴乎?”這段文字,對比加反問,類比加遞進,把文章主旨推進一層。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哎,做君主的人,即使是清高閑適得像白鶴這樣的玩物,都還不能喜好,喜好就會敗身亡國;而隱居山林,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像酒這樣浪費時間,迷惑心意,敗壞名聲,擾亂事務的東西,都還不能對他們起破壞作用,更何況(清遠閑放)的鶴呢?把酒臨風,擧杯痛飲,有劉伶、阮籍爲師;游目騁懷,臨風放鶴,有張君山人相伴。此等逍遙自在,此等痛快淋漓,不也如閑雲野鶴一樣,令人心醉神往嗎? (三) 亦文亦歌渾然一體而情韻悠長,一唱三歎而盪氣回腸。行文至第二自然段,主旨顯豁,情理完足,本可以結束全文,可是作者還不滿足,又别具匠心地安排了結尾“歌以詠志”一節。此節由作者的兩首即興歌詠之辭構成,一爲放鶴之歌,一爲招鶴之歌。細細體味,我發現,文後附歌,作用有二:一是關涉前文,歌以抒情。文章第二自然段寫作者與山人飲酒賞景,談酒議鶴,體悟人生,從而心儀隱逸。第三自然段乃是心境澄明,興致淋漓地縱情高歌。由亭而鶴,由酒而歌,前後勾聯,渾然一體,“歌”決不是畫蛇添足,而是“文”勢之歌,水到渠成,理所當然。二是歌以言志,凸現主旨。放鶴之歌歌人鶴,招鶴之歌歌鶴人。前一首言主人臨風放鶴,望鶴而歌,重在歌詠仙鶴清遠閑放,自由自在,實際上也是在歌詠一種像仙鶴一樣獨來獨往,逍遙自在的隱士風采;後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鶴,呼喚而歌,重在歌詠山人躬耕自食,素面真心。借山人呼喚仙鶴歸來,表達了作者向往隱逸,醉心山林的濃鬱情懷。兩首歌不管是招鶴還是放鶴,不管是歌人還是歌鶴,實際上,人鶴一體,鶴是人的精神化身,人是鶴的同伴知音。借助於回環往複的歌詠形式,作者的出世隱逸之情被揮灑得淋漓盡致,也就是在讀之詠之,歌之唱之的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走近了蘇軾。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