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文遊記選讀[一] 永州八記 / 柳宗元 [02] 鈷鉧潭記
2012/01/29 21:07:51瀏覽2955|回應0|推薦2

鈷鉧潭記 柳宗元   文苑配樂誦讀 sound.gif

鈷鉧潭,在西山西。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

其顛委勢峻,蕩擊益暴,嚙其涯,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

流沫成輪,然後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有樹環焉,有泉懸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門來告曰:

「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既芟山而更居,願以潭上田貿財以緩禍。」

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台,延其檻,行其泉於高者而墜之潭,

有聲潀然。尤與中秋觀月為宜,於以見天之高,氣之迥。

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柳宗元  http://wikiyou.tw/%E6%9F%B3%E5%AE%97%E5%85%83/

是我國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字子厚,世稱“柳河東”,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并稱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

柳宗元出身于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后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貶永州司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在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

柳宗元的遊記最為膾炙人口,均寫于被貶后,以永州之作更勝。典範之作為《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

《永州八記》作于元和四年以后。寫的都是當時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風景,文章短小、輕靈,樸實、順暢,為歷代所傳頌。其中以《小石潭記》最為著名,作者通過他的筆向人們描述出了一個清幽寧靜的小石潭風景。文章引人入勝,雋詠無窮。開頭用未見其形,先聞其聲的寫法展示小石潭。以魚寫潭,則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見;以魚寫人,則人羨魚樂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狀形、傳神、布影、設色,筆墨經濟,手法高超。結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寫凄寒悄愴之感,情景交融。

永州地區地處湖南和廣東\廣西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親、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他們到永州后,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后來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由于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他的母親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奇麗的山水畫廊  摘自 http://hk.chiculture.net/0411/html/b08/0411b08.html
柳宗元筆下的永州有「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的高峰,有狀如堡塢城墻的石山,有「爭為奇狀」的怪石,有「紛紅駭綠」的奇花異卉,有「舟行若窮,忽又無際」的溪流,有「流若織文,響若操琴」的澗水,水中還有「似與遊者相樂」的魚兒,千姿百態的風光和神韻,盡收筆底。八篇遊記,八個景點,各有特色,又互相連接,構成了永州山水奇峭幽麗的畫廊。

錄 : 柳宗元<永州八記>的遊記美學

http://www2.pymhs.tyc.edu.tw/chinese/14.htm

解讀柳宗元鈷鉧潭記
    鈷鉧潭,位於永州市芝山區柳子街旁的愚溪之中。《鈷鉧潭記》是柳宗元“得西山後八日”所作。
    鈷鉧潭是由冉水匯成的,因而作者先從冉水著筆:“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奔注”二字描狀冉水強悍的生命力,大有迅猛而來,一瀉千裡之勢,但偏偏遇上了屹立不動的山石擋住了去路。“奔注”之水毫不示弱,抵石而下。但水畢竟“抵”不過山石,只得“屈折東流”似乎示弱了。轉眼間又一奇跡出現了。經過山石激蕩後的溪水,變得更加湍急狂暴了,直到“囓其涯”狠命地“囓”完了水涯的沙土,奔注之水全部流到潭中,有所歸依,才甘罷休。在此,作者以飛動的筆勢寫出了湍急的溪水景像。接下來,作者則描繪“鸞廣而中深”的水潭。約有十畝大的潭水則顯得格外的平靜,格外的清澈。至此,作者的筆勢也由峻急而變得平緩起來,不僅表現了溪水因落差過大而迸發出的巨大衝擊力,而且進一步寫出了溪水“流沫成輪”的又一性情,生動地描畫出旋渦濺沫卷雪、旋轉如飛的奇景。由此我們看到,柳宗元筆下的永州山水是流動變幻的,神秘瑰偉的,並且是有著強悍的生命力的錦繡畫卷。這似乎與作者頑強執著、自信自強的意願相合,其精神不禁為之一振,長時間被壓抑的內在不屈與傲岸的情緒得到了渲泄。
        冉水由“奔注”而遇阻,而“屈折”,而“蕩擊”,而“囓”食,直至衝出個水潭來。這是一種充滿了力度、骨氣凜凜的壯觀之景。“其清而平者且十畝余,有樹環焉,有泉懸焉”。這又是一種安寧疏朗,深婉幽美的恬靜之景。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山水有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只有與大自然融合一體,才能識得天機,悟透人理。在柳宗元筆下,永州山水完全是為“我”而獨有的。其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動靜遠近等等,都是或興發感慨,或寄寓哲理的抒情載體。
        作者在描繪了一番鈷鉧潭的由來及潭狀之後,則筆鋒一轉,寫自己得潭的經過,由寫景過渡到敘事。鈷鉧潭岸邊上居住的一戶人家,見作者多次去那裡游玩、觀賞,有一天,便來敲門相告:因受不了官租私債的重重負擔,要躲避到山裡去開荒,情願把潭上的田地賣給作者,以緩解當前的困境。作者“樂而如其言”,把田地買了下來。短短數語,便揭示了當時統治者的苛捐雜稅,也表現了作者對老百姓的同情心。然後作者‘崇其岩,延其檻,行其泉於高者而墜之潭,有聲淙然。“作者對潭進行了一番精心的改造,使鈷鉧潭的環境便更優美了,更宜於”中秋觀月“,更宜於站在潭上見天之高,氣之迥了。這裡,作者猶如一位畫家,正陶醉在他剛完成的作品裡,悠然自得地欣賞著自己改造的勞動成果。也只有在這幽麗清爽的大自然中,在這“天高氣迥”的境界中,他才真正感覺到擯棄了塵世的一切煩擾、官場險惡的樊籬,全身心獲得輕松,精神獲得解脫。
        文章到此,作者沿著買田修潭,再度抒發感慨,綰合二者,收束全篇。“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是誰使我樂於居住在邊遠地區而忘掉京城的呢?不就是你這個小潭嗎?作者說因此潭而忘故土,但在這“樂”的背後,我們仿佛也看到作者心底的隱隱哀愁。表面說因此潭而忘故土,實則故土怎能忘呢?不思量,自難忘。這種憂郁,這種期待,始終剪不斷,理還亂,這便是作者的矛盾心理。徐幼錚說得很中肯:“結語哀怨之音,反用一樂字托出,在諸記中,尤令人淚隨聲下。”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an6116&aid=607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