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楓橋夜泊 張繼
2007/07/07 19:03:53瀏覽4803|回應0|推薦1

楓 橋 夜 泊   唐 · 張繼  sound.gif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現代曲 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聽鐘聲 

http://3hj.cn/?uid-76448-action-viewspace-itemid-6702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感受。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

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

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

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

“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

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

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

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

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

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

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

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

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

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

“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

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

“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

“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

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

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

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

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

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

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

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

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

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

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

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

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

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

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

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

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

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

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

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

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注釋:

 

1.張繼(生卒年代不詳,有說約756年前後
在世),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
一說南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張繼的詩多 
是五言、七言律詩或絕句,內容多為紀行遊覽、
臨行送別之作。語言明白自然,
雕琢。2.楓橋:橋名,在江蘇吳縣閶門西
3.烏啼:烏鴉啼叫。烏,指烏鴉,亦指夜晚樹的棲鳥

4.江楓:江邊的楓樹。

5.姑蘇:蘇州市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名。

6.寒山寺:在離楓橋西邊一里的寺廟。

據傳唐初有名的寒山、拾得兩個和尚住此,因而得名。

7.夜半鐘聲:唐代寺廟有半夜敲鐘的習慣。

 

賞析:詩歌從很細小的景色入手,繪製了一幅朦朧靜謐、

清冷幽美的江南水鄉秋夜圖。詩歌一、二句,雖然

寫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邊各種秋物的色彩、

形態,還有聲音和情緒;而且前後詞語之意因果相連,

推論而出。三、四兩句卻是個大寫筆,把一里以外

寒山寺的鐘聲遠距離傳送了過來。

這捎帶著禪的超然的鐘聲,又會引發滿懷愁緒的夜

之人什麼樣的感受呢?詩歌前後兩聯,所描寫的內容

簡,體現出來的感覺虛,對比非常清楚。

而詩歌所創造的藝術意境,也寓於這繁簡虛實對比的

玄妙之中。

 

和感懷,時間是夜裡。詩題叫楓橋夜泊,顧名思義,

作者搭船旅行在外,還沒有到達目的地,這天船隻泊

靠在河邊的一個小碼頭。詩從夜間寫起。

文:朱麗雲這是一位飄泊他鄉的遊子,寫下所見的景物

第一句的<月落>不能當作天快亮時來看,

有時下午四、五點鐘,太陽還高高掛在天上,

月亮已然起,到了半夜月兒西落。一年之中,

這種日子很多,只是人們平常不注意,

這天就是這種情況。

在長途航行之後,到了休息時分,船隻選了一處
碼碩停靠。江南號稱水鄉澤國,風光特殊而優美,
來到這裡心情應該輕鬆高興,但詩人張繼卻不然,
或許長久作客在外,這晚觸動了鄉情,或許有事纏身,
正苦思如何處置,總之這天夜裡他無法入夢。
到了半夜,眼睛仍張得大大的,從船窗中望出去,
那月已西,四周一片寂靜,連河水似乎也靜止了,
只有天邊一二片慘淡的雲仍飄浮著,剛好遮住月兒,
不久又消散無。月光一下明一下暗,把棲息在枝頭
的烏鴉驚醒了,烏鴉啼叫了數聲,隨後四周又恢復寂靜。
從天轉黑到夜半這段期間,微弱的月光映照在水面上,
又從水面反照回去,淡淡的光線,看起來像霜一般
滿天彷彿瀰漫著霜。在氣溫轉涼的夜間,面對這景況,
寒意不知不覺從四麵包圍過來,使隻身在外的異鄉人
倍感孤冷寂寞。所謂由景生情,這句最能傳達。
一句僅七字,卻含三件事,張力十足。
第二句也一樣,有景有情,相互交融。
月已西落,轉頭看看四周,那幾棵停舟時曾注意到
的楓樹,高大的樹影依稀可見,靜靜的站在岸邊,
像似有意陪伴遠方作客的詩人。再望向更遠處,
漁火幾點,在夜色中明亮清楚。懷著憂愁思緒
的詩人,默默的面對著這景像
大地悄然無聲,突然一陣鐘聲傳來,打破沉寂的夜晚。
在半夜時分,蘇城郊外的寒山寺,敲起夜半鐘。
當萬籟俱寂時,鐘聲傳得格外清晰,也傳得格外遠,
像從空中下來,也像順著水面滑過來,傳到船中
失眠的旅客的耳際。聲響襯托晚間的寧靜,
但傳進飄泊的詩人心裡,卻另有寂寞的感慨。
鐘聲由遠方傳來,迴旋耳際之後,又消失無縱
望望四周,只有無邊的夜色籠罩。
實在巧,寒山兩字字面很適合這時的氣氛,
有冷冷的味道;說它在姑蘇城外,則有孤單味道,
都和目前詩人的處境與心境相契合。其實作者只是
作事實的陳述,而且用口語陳述,可說白描而已,
何況語意還不全,必須和第三、第四句串連,
才能完整的把意思表達出來。這與前面兩句,
每句都包涵豐富的景物、心境描繪有極大的差別。
前後疏,正顯出詩歌的高妙。
這是記敍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
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
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
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刹鐘聲。
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
平凡的,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
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
古今的名作、名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
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後,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
夜半鳴鍾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
《過楓橋寺》詩: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邊寺,倚枕猶聞半夜
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為異,
故有夜半鐘聲一句。
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
非指烏鴉啼叫。
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
非指憂愁難眠
殊不知烏啼山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
覿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
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an6116&aid=107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