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很棒的醫學常識
2010/06/11 17:20:10瀏覽301|回應0|推薦4

很棒的醫學常識

壹:三酸甘油酯

 三酸甘油酯即是中性脂肪,是血脂肪的成分之一,扮演著貯存與輸送的角色,大部分存在於乳糜微粒及極低密度脂蛋白內。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都是造成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現代人吃的好更必須要小心防範。

三酸甘油酯的正常值

依年齡的不同而有差異,若超過下列標準值,便屬異常。

l          2025120mg/dL

l          2629140mg/dL

l          3039150mg/dL

l          4049160mg/dL

l          50歲以上190mg/dL

三酸甘油酯異常的疾病診斷

1.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
家族性高三酸甘油酯症、腎病症候群、肝病、膽道阻塞、甲狀腺機能低下、糖尿病、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等。

2.          低三酸甘油酯血症
營養不良、先天性無B脂蛋白血症。

誘發三酸甘油酯值上升有原因三酸甘油酯異常的誘因,除了疾病所引發的情況外,遺傳、飲食、服藥也有影嚮:

1.          家族遺傳
家族成員普遍有三酸甘油酯偏高的情形,易有偏高的傾向。

2.          飲食習慣
愛吃高脂肪、高熱量食物,而且經常飲酒的人,通常屬肥胖體型,其血中三酸甘油酯數值比一般人高。

3.          使用藥物
口服避孕藥、副皮質荷爾蒙等。

4.          飲酒過量和糖尿病患者
其三酸甘油酯值很高。

三酸甘油酯檢查注意事項:

1.          抽血檢查而須禁食1214小時,最好在早晨空腹時,接受抽血檢查較理想。

2.          檢查前患者必須注意,避免服用避孕藥、甲狀腺藥物等,可能降低三酸甘油酯的藥物。

3.          檢驗前一天應避免大吃大喝,且不可飲酒。

4.          檢驗前十分鐘,最好靜坐並放鬆心情。

5.          維持理想體重,預防三酸甘油酯偏高;尤其是檢查前一個月,宜注意不讓體重過度變化,才不會影響檢查結果。

貳:脂肪肝

       台灣民眾由於生活富裕,運動機會又少,所以多數人患有營養過剩、過度肥胖、高血脂、糖尿等疾病。加上台灣飲食文化盛行、酒席多、應酬頻繁,以致吃喝的機會也多。這種吃得好又喝得兇的生活方式,導致脂肪肝的發生率普遍提高,民眾不可不慎!

致因與症狀

       脂肪肝是典型的文明病,由於此症初期沒有自覺症狀,肝功能檢查可能正常,肝也未必腫大,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視。但是醫師提醒民眾,部分類型的脂肪肝也可能併發肝硬化肝癌,不得不小心防範。

初期80%罹患者沒有臨床症狀

       正常的肝細胞中大多含有少量的脂肪,約佔肝重量的25%當脂肪囤積超過肝重量的5%時,即稱為脂肪肝

       脂肪肝主要是因為三酸甘油酯代謝異常,使得肝細胞質囤積過多的脂肪顆粒,而影響細胞質本身的功能,導致肝機能異常所致。根據臨床報告顯示,80%的脂肪肝患者,絕少有症狀出現,僅少數出現上腹部飽脹、食慾不振或全身倦怠等現象。

       脂肪肝可大致分為六種酒精及藥物所致者較難治療,易引起脂質代謝異常,導致脂肪肝的因素有以下六種:

1.          肥胖
吃太多、吃太好,以致營養過剩所致。肥胖性脂肪肝的患者腹壁脂肪較厚。

2.          肝炎恢復期
此時肝炎患者,由於尚不能大量活動,又進食過多高熱量食物,加上原本肝功能已多少有些影響,所以易形成肝炎後脂肪肝。

3.          糖尿病患
易因醣類代謝異常,使肝醣貯存減少、肝中脂質增加,而導致糖尿病脂肪肝。

4.          嗜酒者
長期酗酒會導致酒精中毒、肝臟對脂質代謝的功能障礙,使肝內脂質囤積,稱為酒精性脂肪肝。這類病人若不戒酒,將可能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5.          藥物
喜歡亂服成藥、施打毒品或長期使用四環素、金黴素、止痛藥、抗生素或抗結核菌等傷害肝細胞的藥物,將導致脂蛋白合成障礙及脂蛋白從肝內排除受阻,而引起藥物性脂肪肝。這類病患將導致肝硬化、肝衰竭而死亡。

6.          營養不良
長期厭食、飢餓或吸收不良時,全身的脂肪將被逼燃燒,使大量脂肪進入肝臟,等待代謝。但因長期缺乏蛋白質會導致脂質代謝異常,使脂肪囤積肝臟。這種營養缺乏性脂肪肝,較常見於減肥不當的人。

檢查與治療

       超音波檢查是診斷脂肪肝的利器排除致病因肝臟多數可恢復正常由於近年來罹患脂肪肝的人數,節節升高,民眾若擔心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罹患此症,最好的預防之道,就足定期接受肝臟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掃瞄脂肪肝準確性97%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

       過去影像學檢查並不發達的時代,要診斷脂肪肝,須進行肝穿刺。而目前超音波和電腦斷層攝影檢查,則可直接從螢幕上觀察肝的變化。尤其是超音波檢查,既經濟實用,又不傷害身體。並且超音波檢查診斷脂肪肝的準確度,高達97%

       輕度的脂肪肝患者,並不需特別做積極治療,只要針對致病因,進行減肥、運動、控制血糖、戒酒或停止亂服不必要的成藥,即可恢復。而因體質關係導致的血中三酸甘油酯偏高,則需服用醫師開的降血脂藥物。

       醫師表示,只有在小兒發高燒時,服用阿斯匹靈所致的脂肪肝、肝衰竭或少數懷孕末期的婦女,發生原因不明的脂肪肝,較難防治之外,一般的脂肪肝患者,若謹遵醫囑,去除致病因,通常不會有嚴重後果,千萬勿貿然服用偏方,增加肝臟負荷。

       事實上,「脂肪肝」會因病因的去除,而得以改善,但其中長期過量飲酒以及長期服用藥物所引起的脂肪肝,在原因持續存在之下,少數的人可能形成不可回復的「肝硬化」。除此之外,已罹患脂肪肝的病患,在心理上千萬不要存有過度的憂慮,否則心裡壓力更會造成情緒的低落及倦怠。

脂肪肝的預防

       由於經濟繁榮,大家生活富裕,「脂肪肝」亦有增加的趨勢。因此,我們對飲食應該加以節制,不可暴飲暴食,而使體重增加;更不能長期酗酒,加重肝臟的傷害,此外營養不良或失調,也是形成脂肪肝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注意營養的均衡攝取

參:貧血

       台灣地區貧血人口相當普遍莫僅在乎症狀而忽略背後疾病貧血是一種很普遍的生理現象,當貧血影響到生活時,就必須了解自己貧血的類型,並及早接受診斷與治療。

認識篇

       貧血是指血液中的紅血球細胞濃度減少、血色素降低或血液稀薄的狀態。一般情況下,男性的紅血球細胞濃度低於410萬個、女性低於380萬個或男性血素低於13.5克、女性低於12克,即表示有貧血的傾向。

貧血會產生哪些不良後果?

       貧血極易造成頭暈目眩、蒼白、氣喘、心悸等症狀,嚴重者尚會有嗜睡、食慾不振、心臟擴大,甚至心衰竭等症狀產生。這種現象是因為血液稀薄時,氧氣或醣類等養分,無法被充分法到身體的各部分(尤其是腦部)所致。此外貧血的人胃液分泌也會不足,因此導致胃酸少而無法消化蛋白質含量多的食物,久而久之也會造成胃的毛病。

常見的貧血類型

缺鐵性貧血

       此乃鐵質不足所引起的貧血,根據醫學統計,台灣地區1944歲的育齡期婦女中,患有缺鐵性貧血者的比例高達60%,是台灣最常兒的貧血。

症狀

 患者皮膚蒼白,動不動就容易心悸,呼吸困難,目眩及疲倦。除了一般貧血症狀外,有指甲會呈湯匙形並容易破裂,舌頭會變粗糙等特徵。這是因體內缺乏鐵質(會與血中氧氣結合,將氧氣供給全身)而引起的。

診斷

 可檢查血液中血色素的濃度及紅血球數目等。正常成年男子,其血色素量正常值是169/dl左右,紅血球數目是一立方公毫約含五百萬個,貧血者量會減少。其次,眼瞼結膜的泛白程度也可幫助判斷。但有時結膜發炎時會發紅,所以有時要參考口腔黏膜的顏色。

預防

 患缺鐵性貧血時,必須注意是否有因胃潰瘍、胃癌、痔瘡等引起出血,若為女性尚要注意是否有子宮肌腫或子宮癌,以便治療。若無上述病症,則可能是極度營養不均衡。應多攝取肝、羊栖菜、文蛤、蜆及魚乾等鐵質較豐的食物。

治療

 缺鐵性貧血很少對身體構成危害,但若貧血情況愈來愈嚴重,又長期不治療,則會引起心臟擴大,最後導致心衰竭。缺鐵性貧血,可以鐵劑治療。鐵劑分口服及注射兩種,一般以口服為宜。在治療過程中,必需經常接受血液檢查,以確定情況有否改善。

地中海型貧血

       此型貧血屬遺傳性,患者佔台灣總人口數的68%左右,比例相當高。呼籲民眾,婚前要做健康檢查,避免雙方是地中海型貧血帶因者,而生出重症地中海型貧血的孩子。

治療

 地中海型貧血是遺傳性染色體變異所導致,患者的紅血球壽命比正常人短,故提早破裂的紅血球中的鐵質,會長期釋放到人體中,造成「高鐵性貧血」,患者體內多餘的鐵質會慢慢的沉澱在肝臟、胰臟、骨髓等部位,醫學上稱此現象為「鐵質沉積症」。

 因此,地中海型貧血的患者日常飲食中,必須避免含鐵的食物和藥物,以免對上述器官造成進一步的傷害。根治重症地中海型貧血的方法是骨髓移植,但骨髓移植需有健康且組織配對相符的捐髓者才能進行,沒法接受捐髓的人只能靠定期輸血及注射排鐵劑來控制。

惡性貧血

       即巨赤芽球貧血,是一種營養失調所引致的貧血。

症狀

 惡性貧血以四十歲以上的人較易罹患,除了臉色蒼白、心悸及呼吸困難、全身倦怠等一般症狀外,舌頭會變紅而發亮,並有疼痛或燒灼感、食慾不振等異常現象。

 這是因為胃的分泌液隨年齡增加,反而減少,使得對維他命B12的吸收較差,因此紅血球量大減,而巨形紅血球增多,曾罹患胃潰瘍或胃癌切除的人常患有此病。

診斷

對血液做顯微鏡檢查,觀察紅血球的型態及數目,便可診斷。

治療

 惡性貧血是缺乏維生素B12、葉酸所致,因此治療時需先找出導致維生素B12、葉酸缺乏的原因;若是飲食失調所引起,那只要改變飲食習慣,就會恢復。

 由於維生素B12的吸收,需要胃部分泌出一種內因子,年紀大或曾接受胃部手術的人,會因內因子的分泌不足而導致維生素吸收不良,此時就需要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維生素B12、葉酸。

 此外懷孕期間若罹患貧血,也須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維生素B12、葉酸,以便治療。

再生不良性貧血

       骨髓須每日大量製造各種血球細胞,以補充固定的消耗,一旦骨髓的造血能力降低,就會導致再生不良性貧血。

症狀

 再生不良性貧血乃是骨髓失去製造血球的能力,以致所有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均減少。原發型的原因不明,至於繼發型態乃因藥品或輻射線的影響造成。

 患者因紅血球減少而貧血,臉色蒼白,但無心悸或呼吸困難現象。因白血球減少,容易感冒,也因血小板減少,鼻、口、消化道易出血,身上易長痣。

診斷

 做血液檢查,發現各種血球減少便可推斷為此病。但與肝硬化的症狀類似,所以要同時檢查鐵質代謝及紅血球壽命。

治療

 近年來藥物治療已取代輪血,嚴重的再生不良性貧血,必需輸血治療,但有時輸血會引起血清肝炎,近年來已改為藥物或骨髓移值治療,來控制此症的病情。藥物方面除止血藥之外,還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蛋白同化激素或男性荷爾蒙等藥;服用上述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所有患者須按照醫師的指示服用。

溶血性貧血

       紅血球的壽命約為120天左右,當紅血球在人體血管或組織內破壞過多,而新的紅血球又來不及補充,就會導致溶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又分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

症狀

 除臉色蒼白、目眩、心跳、呼吸困難及容易疲倦等貧血的一般症狀之外,還會出現黃疸症狀(眼白及皮膚變黃),嚴重時,尿液會變紅。

 此病因紅血球的壽命變短引起,如果骨髓造血速度趕不上衰老的速度就會發生貧血。多屬於遺傳,其中又可分好幾種,又此病易併發膽結石而有黃疸的現象。

診斷

 紅血球的壽命大約是一百二十天,患此症則會提早死去。因此觀察血液變化,曾發現新生紅血球大量增加,且膽汁色素也會增多。一般可由這兩點來判斷是否為溶皿性貧血症。

治療

 後天溶血性貧血若因服用某種藥物所致,只要停止服用即可痊癒;若因某種疾病或感染,則先治病和用化學療法控制。

先天溶血性貧血,若為自我免疫性,可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控制,嚴重時則須割除脾臟。

 新生兒溶血,出生後須馬上換血,如此可使血液中的抗能去掉,保住生命。

失血性貧血

症狀

 大量出血時,身體內的血液會大量減少,而導致急性失血性貧血。而長期持續出血或反覆出血,如感染腸胃道潰瘍、罹患腸胃道癌症或女性經血過多等,會變成慢性失血性貧血,也是國人較為常見的貧血之一。

治療

 不管急性或慢性失血性貧血,都要先找出出血部位,作止血的治療。大量急性出血須輸血,輸血時可用鮮血或貯藏的血,若情況緊急又無相符的血可輸,則可用血漿替代或先以林格氏液或生理食鹽水,作點滴注射。

病因篇

       出現貧血症狀時,一般人會自認是營養不足引起,殊不知貧血致病因有多種,必須查明。以下是四種常見的因素──

l          製造紅血球的養分失調
骨髓製造紅血球,需要有充足、均衡的養分。如果營養不均衡,導致骨髓無法生產出成熟的紅血球,就會發生貧血,如缺乏鐵質,會導致缺鐵性貧血;缺乏維生素B12、葉酸,會導致惡性貧血。

l          大量出血
大量出血後,身體的組織液會流入血管,使單位容積的紅血球或血紅素的數量減少,而導致失血性貧血。體內若失去半數的血液時,有可能導致死亡,若失去1020%時,則會出現虛脫狀態。

l          紅血球破壞過多
紅血球在血液中擔負輸送氧氣的重任,直到120天後才會在脾臟遭到破壞,此時骨髓也將釋出新的紅血球,進入血液繼續執行任務。當紅血球因先天缺陷(如地中海型貧血、蠶豆症等)或後天遭外因破壞(如血型不合的輸血反應等),使得紅血球遭急速破壞,而骨髓又來不及造出新的紅血球來補充,就會導致貧血。因為紅血球遭破壞後,血球中的血紅素會溶解在血球外,所以這種貧血就稱為溶血性貧血。

l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h3932&aid=411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