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成龍溼地裝置藝術 誰來晚餐很驚艷
2012/05/07 23:57:20瀏覽9|回應0|推薦0

瑞士(中)藝術家Markuz Wernli的創作品:食物鏈。(攝影:丁弘毅/大紀元)

【大紀元2012年05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丁弘毅台灣雲林報導)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廣達100公頃面積,因地層下陷及兩次颱風侵襲影響,造成嚴重積水農田無法再耕作。林務局與觀樹教育基金會邀請國外藝術家進駐此地,為喚起成龍居民與社會大眾關注溼地與人的環境議題。在2012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計劃「誰來晚餐?」中,六位藝術家在現場做藝術裝置,以25天時間創作出令人驚艷的作品,是喜好自然生態及關心地層下陷朋友欣賞體驗的好機會。

在進入成龍溼地的入口處,可以看到由南非藝術家Janet Ranson的創作品「生命的循環」,材料利用回收竹子及其他自然素材。此作品是由許多插在竹竿上的小雕塑組合而成,一個接一個排列成環狀的作品,象徵著無止盡的能量、事件和生命。這一系列雕塑中,包含了微小的生物、魚和其他海洋生物,還有一個人形怪物。這個無止盡的環狀裝置亟欲傳達我們都是環境裡的一份子,健康的生態系才能永續我們的生活。


南非藝術家Janet Ranson的創作品:生命的循環。(攝影:丁弘毅/大紀元)

位於成龍溼地前面台17線路邊快速道路牆上,有個大型貝殼壁畫,是由瑞士與日本藝術家Markuz Wernli & Madoka Yashitomi共同創作的作品,名稱為「食物鏈」,利用回收的文蛤殼拼貼而成。本作品邀請購買文蛤的人歸還食用過的文蛤殼,一起來幫忙創作這幅詮釋海鮮從海洋到餐桌,空殼再循環回歸土地的壁畫。

一進入村內就被這作品給吸引,原本老舊的鄉村房子屋頂,已逐漸被五顏六色肆無忌憚給吞沒了,乍看之下很是搶眼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一探究竟。這是由法國Isabelle Garbani所創作,名稱為「入侵種生物」,是利用回收的塑膠購物袋、舊漁網做材料。本創作在於表達當各式各樣的植物和動物被引進新的環境時,他們經常會成為入侵種生物,占領了原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這表達用意是告訴我們要關注環境,不要過度使用塑膠袋,不然將影響我們的生活,還有帶來大自然的破壞,終將為地球帶來浩劫。


法國Isabelle Garbani的創作品:入侵種生物。(攝影:丁弘毅/大紀元)

在口湖鄉成龍村的一間老房子內,由台灣藝術家邱禹鳳創作的作品「迪納浩斯」,則是利用數位及燈箱設備、砂、蚵殼粉、碎米、資源回收物、花布、動畫片段當材料。這件作品意在喚起人們思考所吃的食物如何而來,及其中生產及消費的過程。凍結在時光裡的餐桌上,呈現了一戶人家餐桌上的海鮮大餐,發亮的動畫片段烘托出理想中飯廳的樣貌。


台灣藝術家邱禹鳳(右)的創作品:迪納浩斯。(攝影:丁弘毅/大紀元)

在老房子中還有台灣藝術家許雁婷的聲音藝術作品,名稱為「聲色可餐」。此作品是一件裝置在老房子裡的聲音創作,在這間老房子裡可以聽見來自成龍村相關的海鮮及生產的聲音。有田野錄音包刮海鮮水產品在收成、準備及料理的聲音,還包刮生產過程中機械及人們工作的聲音。這作品企圖以獨特的聲音創作形式,喚起人們對水產品及環境議題的重視。


台灣藝術家許雁婷的聲音藝術作品:聲色可餐。(攝影:丁弘毅/大紀元)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曾經是農田,因受颱風淹水後來成為長期泡在水裡的溼地。作者印度人Prashant Jogdand在濕地的這件作品名為「食器」,是利用竹子、回收竹材、麻繩做成的。這作品是一個傾斜的大碗搭配上其他以竹材做成的食器,從這片土地上產出的食物,一直在變化,從剛開始的稻米,到現在的海鮮,環境條件仍在持續改變中。如果我們不開始關心環境,也許再也無法生產出食物。


印度Prashant Jogdand在濕地的這件作品名為「食器」。(攝影:丁弘毅/大紀元)

此次計劃策展人艾婕音很期待藝術家所帶來的創作及能量,可以豐富村民們的生活,並幫助大家未來在生產美味的水產品時,可以同時思考友善環境的可能。

相關新聞報導來源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5/7/n3583117.htm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