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世岸 2012年07月11日
本文摘要:7月9日清晨六點,台西著名地標、地方參與創作、一個會讓人願意從外地遠道來參觀的「希望之海」蚵貝壁畫,在警力戒護與怪手的加持之下,隨著磚塊瓦石蚵殼貝殼的煙塵揚起,從事發只不過短短一週,「希望之海」物質的軀殼正式步入了歷史,成為了記憶中的永恆。壁畫被拆了,只留下一堆問號。 壁畫被拆了。
2012年7月,陽光炙熱的夏日午后,在雲林縣台西鄉寂靜的中山路上,只有這裡的氣氛特別不同,這裡是改建中的台西鄉最高學府—台西國中—「希望之海」蚵貝壁畫前面。壁畫前並沒有駐足欣賞美麗藝術創作的愜意,警車、站立周圍戒備的員警、忙著導覽的壁畫策劃人,以及路旁聚集一群支持或反對的外地或在地的民眾,以及原本一早來要進行壁畫拆除的施工廠商。
我凝視著壁畫上前不久剛被鑿穿的四個大洞,在明亮陽光的反差下,四個大洞更顯深邃黑暗,彷彿有某種神秘正從那洞裡在窺視著這個人間世界。
2007
這裡是被海、水、陽光所刻劃的風頭水尾之地,海口人的生活藝術,原本就是努力拼博一點一滴討來。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土壤鹽化、石化工業污染、地方派系政治夾擊著台西這個臨海的小漁村。
2007年在台西國中的外牆,出現了一幅相當獨特的巨幅壁畫,獨特之處除了在於壁畫的組成材料是由台西當地沿海二十多種的蚵殼、貝類所組成之外,創作的過程更結合了台西國中師生、社區居民、漁民、藝術家等不同社群,共同激盪、發想,歷經半年的工作坊討論與設計才逐步實現。
協助壁畫製作的是具有蚵貝壁畫創作經驗的嘉義布袋藝術家蔡英傑,當時的創作過程參與人數眾多,過程也相當繁瑣,如黃哲斌報導中所描述的:「先由蔡英傑爬上鷹架,在牆面描繪草稿,再由當地學生、社區民眾、大學生志工參與拼貼,把一個又一個貝殼分門 別類貼上牆壁,而且常為了尋找一個大小、角度、種類都適合的素材,必須在空殼堆裡翻找半個多鐘頭」 ,是這樣慢慢地將一個又一個的貝殼拼湊起來,於是一幅全國最大,呈現了台西地方特色的巨幅蚵貝壁畫完成了,並由台西鄉親命名為「希望之海」。
這幅透過在地人的參與,以在地的材料所共同打造的藝術創作,獲得社會相當廣泛的肯定 ,策劃人許秀雲更因此入圍第六屆的台新藝術獎,評審認為:「作品巧妙運用在地出產、也形成環境問題的蚵貝材料,予以再利用,同時引導缺乏文化資本的地區學生參與創作,在過程中指認、討論地方工業污染的問題,藉此又引發更多公眾的參與及討論,讓人看到藝術介入社會的巨大連鎖效益。」是「近年來少數探討公共性的傑出當代藝術計畫 」。
可以這麼說,「希望之海」壁畫不僅只是一個藝術創作,更是一個具有高度社會關懷與突顯參與價值的藝術行動,這幅壁畫對於台西地方甚至台灣的藝術發展與公共參與,具有不可抹煞的重要意義。
壁畫生死一週間
2011年,台西國中校舍動土改建,以先建後拆方式進行,規劃新校舍建築師亦提出結構補強並保存部分舊校舍與「希望之海」壁畫的方案。當時曾參與壁畫製作與落成剪綵的雲林縣長蘇治芬,對於舊校舍的「希望之海」壁畫,裁示予以保留。
2012年7月,剛放暑假,舊校舍的拆除工程開始啟動。一位住學校附近曾經參與2007年壁畫創作的台西國中校友,首先發現壁畫似乎即將被拆除,於是通知當地社區伙伴。7月3日,社區伙伴與校方確認壁畫並沒有要保存,並將於近日拆除,於是緊急於上午10點將照片放到網路公告此事,開始引發社會關注。但當日下午2點,壁畫在社區伙伴阻擋無效之下,遭怪手破壞打出四個大洞。
7月4日,幾位關心壁畫的伙伴,緊急到雲林縣政府進行協調,結論初步決議暫緩施工,並由結構技師於兩日內針對牆面提出補救方案,擇日再進行討論 。
7月6日,縣府發出「台西國中蚵貝牆基於學生安全考量決定拆除」新聞稿,並引用結構技師所言,「評估建築師所提160萬元的補強方案,雖可以將結構耐震能力提高至合格程度,但因材料持續劣化,且材料強度隨時間變化,影響範圍是全棟建物,亦直接影響建物承載耐震能力,再短暫數年後,耐震能力又將不足,對建築物安全係一大危害,在安全及經濟的雙重考量下,建議本建物拆除重建。」
結構技師之結構評估顯然係針對校舍建築本身,全然未提及壁畫牆面專業保存之可能性評估,但縣府仍據此「安全與經濟」考量的拆除建議,主打「師生安全」為訴求,在尚未依協調會議再次召開討論會議的情形下,即以主管機關權責決定要將校舍(壁畫)拆除。
7月8日星期天,一大清早就傳來壁畫要敢在假日加班拆除的消息,經現場緊急協調暫緩停工,讓下午的壁畫導覽活動得以繼續進行,但也顯示出拆除施工勢在必行的急迫壓力。
果不其然,7月9日清晨六點,台西著名地標、地方參與創作、一個會讓人願意從外地遠道來參觀的「希望之海」蚵貝壁畫,在警力戒護與怪手的加持之下,隨著磚塊瓦石蚵殼貝殼的煙塵揚起,從事發只不過短短一週,「希望之海」物質的軀殼正式步入了歷史,成為了記憶中的永恆。
「一直不敢直視那四個洞
我現在才知道 破碎的四個空洞是 希望的眼睛 台西的香火 青蚵仔嫂的心 海上的光
現已 希望不在 心跳停止 香火不續 光永不亮」
抉擇:壁畫的存與毀
壁畫被拆了,只留下一堆問號。
縣政府說校舍是危險建築,因此連同牆面上的壁畫,都非拆不可。用危樓來合理化拆除行為,沒有人會反對,畢竟公共安全優先。但對待一幅有特殊意義與價值的壁畫,究竟應不應該非得跟一棟待拆危樓綁在一起?
建築物拆除而將牆面壁畫保存,在台灣並非沒有先例,相關專業經驗亦不難獲得。但縣府拆除壁畫的整個評估決策過程中,似乎並沒有任何一位對壁畫保存有經驗的人士參與其中,協助提出兩全其美的方案,不禁令人要質疑是否又是「先射箭再畫靶」的決策,漠視壁畫保存為先,危樓拆除為後!
壁畫被拆了,縣政府說會邀請原創作者再重作一面蚵貝藝術牆(已被拒絕)。但縣府官員可能無法瞭解的是,「希望之海」蚵貝壁畫作為一個標榜台西精神,且是因民眾參與而生的集體藝術創作,今日對壁畫保存的毫不留情,已是對地方認同的嚴重背叛與傷害,又豈是另一面假藝術牆所能彌補的呢?
學校說已把原壁畫的照片與影像留存,可以提供居民、遊客閱覽。那當初曾經參與創作的校友呢?面對求學生涯中難得參與的藝術創作,或許是跟學弟妹們可以驕傲介紹的紀念物,如今校友們又是情何以堪?
對台西社區居民而言,殺傷力更強,短短一週內,各種耳語及媒體傳播,讓部分居民誤以為保存壁畫是要保存校舍,他們無法理解為何要保存已經被視為危樓的校舍,有何理由值得保存,而這正是縣府刻意把壁畫與危樓綁架所造成的錯誤認知,更別說「建設牌」的效應,對壁畫保存討論空間的壓縮。
對支持壁畫保存的台西鄉親而言,壁畫被拆了,不只是一個壁畫的消失,更是一種情感的失落。回顧「希望之海」蚵貝壁畫的創作過程,所見不正是一種凝聚社區意識的努力,公共參與的意義也擴大了台西與外地的連結。而妥善回應人民對公共藝術的主動愛護,難道不是曾經將壁畫視為「施政成果」、「校園特色」的這些管理機關所應該有的作為嗎?
台西壁畫風雲只不過短短一週,但卻再度證實了所謂「公共」建設的權力黑箱,對於「公共性」的霸凌,有多麼荒謬與不堪。壁畫被拆了,但「希望之海」還在,或許哪天我們再一起邀約,重回希望之海,承諾一個重視公共價值,懂得珍惜人民情感與集體記憶的社會。
(作者為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理事長,建築師)
(本文與作者部落格同步刊登)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11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