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經翻譯
2010/03/15 15:17:42瀏覽328|回應0|推薦2
萬流同歸大海

有一位比丘,非常聰慧,當他示現病苦,且病得很危急,將近彌留時,有弟子﹝注釋1﹞前來探視,問比丘:
「已證得應真﹝2﹞了嗎?」
「沒有。」
「你道高名遠,怎麼尚未證得?」
比丘頓了一下,才回答:
「已證得頻來果﹝3﹞,尚有二果未通。」
「既然已得證頻來果,是什麼事阻礙你,不能得證真人﹝4﹞?」
「我想親眼看看彌勒佛三度大法會時,兩百八十億人得證真人,以及諸大菩薩共襄法會的盛況。

彌勒如來尊貴的巨身,長一百六十丈,其土人民肌膚都是桃花色,壽長八萬四千歲,土地平整,衣食自然;閻浮﹝5﹞土地則寬、廣各三十萬里。
我一心一意想看這景況呀!所以還沒有證果。還有彌勒佛有兩位弟子,一位特別喜好佈施,名叫『雜施』;另一位特別聰明,名叫『數數』,我更想看看他們…。』

子聞言,又問:
「你從哪裡知道這些景況?」
「從佛經上。」
「唉!生死事大,是如此的勤苦呀!」弟子又問比丘:「彌勒佛是否有其他的法門,得以到達他那個清淨的世界呢?」
「沒有!」
「那麼,在修行的過程中,例如:六度﹝6﹞、四等﹝7﹞、四恩﹝8﹞、四諦﹝9﹞
是否不同於佛法?』

「沒有,這些都是一樣的。」
「喔!既然彼此修行的法門,都沒有不同,你何必一定要去那個地方?你看你,既受佛法得恩澤,卻反想歸之彌勒。若是你依佛法去修行,想來亦可取證而得以度化,根本不須到那清淨的地方啊!」
「你…慢著,且止,不需再說了…。請您出去,讓我想想。」比丘頓有所悟地說。

於是弟子自顧自的出去了,尚未走到門外,比丘已證得阿羅漢果。
不久,弟子又進來,問:「怎樣了?」
比丘肅然回答:「已成真人!」
子肅穆作禮,說:「咄叱之間,已成果證。」


注釋:
﹝1﹞『雜譬喻經』原文「弟子」,但在文中,含有點化比丘之意,故名雖弟子,當以佛示現看之。
﹝2﹞應真,阿羅漢之舊譯,應受人天供養之真人。《出三藏記‧一》曰:「舊經無著果。亦應真。亦應儀。新經譯阿羅漢。」。又《法華文句‧一上》曰:「《阿颰經》云:『應真。』瑞應云:『真人。』」
﹝3﹞頻來果,術語,梵名斯陀含,羅漢四果中之第二果也。《玄應音義‧三》曰:「頻來言斯陀含也,此云一往來。頻字應誤也,字宜作頓。」
﹝4﹞真人,總稱阿羅漢,以是爲証真理之人也。蓋阿羅漢有四果位:一、須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羅漢。《同疏記》曰「真是所証,証真之人,故曰真人。」
﹝5﹞閻浮,界名,新稱南瞻部洲,當須彌山之南方。《西域記‧一》曰:「南瞻部洲,舊曰閻浮提洲,訛也。」
﹝6﹞六度,即六波羅密,譯言度,到彼岸。波羅密之行法有六種:一佈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7﹞四等,即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也。《大部補註‧六》曰:「四等,慈、悲、喜、捨,名四無量。」
﹝8﹞名數。《心地觀經》謂:「四恩者: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釋氏要纜》中謂:「四恩者:一父母恩、二師長恩、三國王恩、四施主恩。」
﹝9﹞四諦,又云四聖諦、四真諦,聖者所見之真理也。《涅盤經‧十二》曰:「苦、集、滅、道,是名四聖諦。」故知四聖諦: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
( 創作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si689&aid=385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