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21 09:04:27瀏覽939|回應0|推薦3 | |
書名:台灣采風錄 作者李鳴盛以其30年的寫作生涯,分7個單元來闡述台灣之美。在民俗采風部分,他以「禮失而求諸野」的心情,切入台灣底層的信仰文化,除了廣為人知的元宵節、端午節、中元節慶典以及媽祖遶境、王船祭等宗教嘉年華會外,也述及待崛起流行的慶典,如:盪鞦韆比賽、18媱迎暗藝華會、吃擔飯活動、木屐競走比賽等,涵蓋面甚廣。 在懷古行業部分,我看到一個個舊有的行業、產業,從興隆走到沒落,從當紅變成夕陽,昔人昔事雖已遠,但透過作者的生花妙筆,彷彿又看到往日的美好時光。打拳賣膏藥的台詞和橋段,雖是兒時的老梗,卻是百聞不膩的盛會;在醫藥不普及的年代,寄藥包的業務員就是家庭醫生;火車月台小販叫賣聲,小孩子改為「便當,臭酸的便當;報紙,過期的新聞」;廟口賣著棉花糖、白糖葱、糖葫蘆、畫糖的小販,不只賣零食,也賣著兒時的渴望。在舊的時代遠颺後,也有些行業因不景氣而復活,如:挽面業、修理皮鞋業等,他們以專業和客製化的服務,在新世紀的洪流中繼續傳承薪火。 在戲劇偶藝方面,介紹起源於宜蘭的歌仔戲、擅場於台灣雲林的布袋戲、僅存於高雄縣的皮影戲、拼場子的野台戲、香豔歌舞的牛肉場。在沒有電視、沒有第四台的時代,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就是市井小民最高檔的娛樂享受。 民以食為天,說到地方小吃,大家都有想法與吃法。作者在地方小吃部分的選材標準是夠老、夠響亮,所以與地名連在一起的小吃就是首選。如:宜蘭膽肝、鴨賞、金棗糕,東港櫻花蝦、油魚子、黑鮪魚,淡水魚丸、阿給、鐵蛋,雖然新興小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但是牌子夠老的小吃才是饕餮的最愛,因為除了大塊朵頤之餘,還有一份濃地化不開的鄉愁與懷舊思緒。 在觀光夜市部分,作者的行腳包括11個夜市,但較側重於南台灣,都是「吃、喝、玩、樂、買」的多元平價選擇;在原住民祭典篇,則介紹阿美族、賽夏族、鄒族、布農族、魯凱族、達悟族6個族群的節慶祭典,呈現另一種的文化知性美。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