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確保台灣主體性的情況下進行兩岸對話
2007/06/05 18:43:37瀏覽474|回應0|推薦2

「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摀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

如同台灣歌手為紀念六四事件而寫的歌,兩岸交流的確存在許多亂象、雜音,兩岸領導人不能假裝看不見、聽不到。

大陸的民族意識高漲的程度不是台灣民眾所能想像,而台灣民眾堅持自由民主價值的精神也不是大陸人民所能體會。

無論是價值觀、道德觀,以及對民主的認識,兩岸存在太大的鴻溝。台灣1987年解除戒嚴,六年級前段班以前的人藉由過去的經歷可能還能適應大陸對於言論自由的管制方式。但試想,若如果台灣七年級的網民必須面對大陸當局對網路的管制,不瘋掉才怪。

因此兩岸未來的選項,無論是中華聯邦也好,中華邦聯也好,都必須在堅持台灣主體性的情況下進行。不管是台商,或是大陸台籍學生,都要認清這點,現今所得到的差別待遇,都是來自台灣堅持其主體性。失去台灣主體性,台灣就也失去在往後歷史發展中的特殊價值。

如果放棄這一點,後果可想而知!

有人說,

失去香港主體性,香港就也失去在往後歷史發展中的特殊價值?

失去上海主體性,上海就也失去在往後歷史發展中的特殊價值?

然而香港及上海的歷史發展軌跡和台灣是截然不同的,是不能相提並論。況且目前台灣不分藍綠喊的震天尬響的「主體性」,和世界潮流有著極大的落差,我們不能被這些政客或御用學者所誤導。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主體性,只是你以怎樣的態度去看待其他存在這個世界的「個體」。視為「客體」?或視為另一個「主體」?後續的發展便差異很大。

黃光國教授曾經闡釋「主體性」這個概念,有很精闢的分析:「主體性」的概念源自於十六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所提倡的「主/ 客」二元對立哲學:自我是認識外在世界的「主體」,外在世界則是我認識的「客體」。西方文藝復興運動發生之後,隨着自然科學的快速發展,「主/ 客」二元對立的哲學大行其道。人們把自己當做認識世界的主體,想盡一切辦法來掌控、宰制外在世界。將「主體性」哲學應用在國際關係的領域,就造成了二次大戰前「國家主義」勃興的現象;每一個國家都挖空心思企圖支配或宰制其他國家,結果便導致一次又一次的衝突和戰爭。

這就是民進黨用來鎖國的「台灣主體性」!

我堅持的是後來歐洲學者經過二戰後所反思的「互為主體性」的概念,認為人類都是生活在同一個「生活世界」裏,不應當把其他人或國家當作可以宰制的「客體」,而應當以「互為主體性」的哲學,和其他「主體」協商、溝通,學習如何與人類社群中的「他者」共同生活。二次大戰後,歐洲人以這種「互為主體性」的哲學作為基礎,發展出「超國家主義」的概念,並據此而建構出「歐洲聯盟」,讓歐洲人得以享受長久的和平與繁榮。

相同地,將這個概念實踐到兩岸關係中,台灣必須尊重中國大陸的主體性,中國大陸也必須承認台灣的主體性,這樣馬英九先生所提「撤除飛彈」的要求才有機會達成,而所謂的中華聯邦或中華邦聯未來才有可能實現。

但是,如果台灣都不堅持自己的主體性,直接回歸中國好了,更不用談所謂的一國兩制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cj696&aid=100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