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秋的起源
2009/10/02 10:16:49瀏覽304|回應0|推薦3

中秋節,俗稱八月半,也叫月節。中秋有二種算法,一是據四季算,因四季之中,七、八、九為秋,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稱中秋;另一種算法則據節氣,按照二十四節氣,一季共六個節氣,秋季的六節氣分別是立秋、處暑、百露、秋分、寒露、霜降,而秋分則是秋季之中,此時正是秋糧收割之際,一年污水拋散土地上,收穫在即,因此,家家拜祀土地神,答謝神的保佑,於是出現一系列儀式和風尚活動,此外加上我國古代即有拜月習俗,因此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賞月之風。

而中秋節正式成為歲時節日,應起於唐朝,唐書太宗紀,以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以後就成為年中節日,至宋代更為普遍,常在中秋舉行歡宴的活動,到了元末明初更具有創新的意義。據風俗史話等說法,元人統治中國之後,漢人基於民族大義,準備在中秋之夜,以豎花燈為信號,月餅中預置「殺韃子」的紙條,約定趁蒙古人酒食之後,殺之起義。因此明太祖建國之後,為紀念這種舉動,獎令舉行中秋,成為流傳久遠的風俗。

民國之後採用陽曆,北京內務部就將農歷八月十五訂為秋節,藉便民時。政府遷台後,也正式明令公布為國定節日。

中秋節主要活動內容是賞月、拜月、玩月,所以又稱中秋節為「月節」或「月夕」,因此月亮就成了中秋節不可或缺的主角。早在戰國以前,古人就傳說月中有座月宮,而月宮中有「蟾蜍」,故人們又俗稱月宮為「擔宮」又因圓月如盤,故又稱「蟾盤」或「蟾光」。到了漢代,傳說中月有蟾蜍之外,又稱多了一隻玉兔。由於月中有蟾兔之說廣泛流傳,所以古人又常以「金兔」、「玉兔」或「蟾兔」作為月亮的別稱。到了唐代,則進一步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癒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因學仙有過被謫,令他在月宮伐桂樹,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但是關於月宮最美麗動人的傳說莫過於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了,相傳暴君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之藥,而后羿之妻姮娥竊食後成仙奔月,變成了蟾蜍。姮本作「恆」,因為避淮南王劉恆的諱,故寫作姮娥。「恆」乃「常」之意,所以後代又寫常娥或嫦娥。

在唐朝,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遊夜宮的傳說了。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棠羽衣曲」。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cchen&aid=33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