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6/09 08:59:31瀏覽373|回應0|推薦37 | |
作家蔣勳老師有一本紀錄日本京都「洛陽三十三觀音巡禮」的作品,透
過他極其細膩的筆觸,以及特有美學與藝術造詣,加上對於佛學研究之
深,把原名洛陽的千年古都京都三十三番所寺廟,巡禮膜拜路線、御朱印、
納經帖和觀音佛像等資訊,寫成一本兼具知性與感性的書。
![]() 蔣勳老師提到三十三番所道場裡的觀音菩薩造像,經由其觀察入微的描
述與圖案,讓我們彷彿親臨其境瞻仰佛像一般,無不感受到佛菩薩慈悲與
寧靜的氛圍。
![]() 京都洛陽三十三觀音菩薩造像,例如千手觀音、回首觀音、如意輪觀音、
十一面觀音、不空羈索觀音和聖觀音之外,第二十番的泉湧寺甚至有一尊
楊貴妃觀音,佛像造型則是林林總總而包羅萬象。
![]() 雖然這麼多的觀音菩薩佛像各有其特色,不過有許多共通點,那就是每
一尊佛像都是歷史悠久,好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前所雕刻供奉,而且佛
像的造型與雕刻技法也大都精緻而細膩,從慈眉低垂的臉龐,到身上衣服
的襟褶鑿痕,幾乎到了維妙維肖的地步。
![]() 這些令人覺得肅穆而心靈沉靜的佛像,其藝術價值和故宮博物院所收藏
的寶物一樣,當然都可以算是無價之寶。
![]() 僧侶誦經、禮佛和宣揚佛教是很自然的事,所以這些傳世佛像精品大都
是當代雕刻大師的作品,因為同時兼具雕刻技能,卻又是佛學大師的情況
並不多見,然而在十六世紀的日本江戶時代,卻有一個佛教大師是例外,
那就是江戶時代的行腳僧圓空大師。
![]() 日本NHK電視台有一段影片,內容敘述江戶時代天台宗【圓空】法師
行誼,他是一位雲遊四海的行腳僧,除了宣揚佛教之外,更擅長佛像雕刻,
並且將其所雕刻之佛像致送給信徒或叢林道場供奉,藉以達到「生活禪」
的境界。
![]() 由於圓空法師係以行腳僧的方式修行,每到一個地方乃以隨緣喜捨的方
式掛單,然後就地取材雕刻佛像致送結緣,所以根據統計在日本各地寺廟
或信徒家中,供奉圓空法師所雕刻佛像的數量,竟然達到十六多萬尊之
多,顯然是一個多產的雕刻家兼佛教大師。
![]() 後人看到如此龐大的佛像雕刻,發現其雕刻技巧並非細膩而精緻,反而
是以極其粗糙而隨興的方式雕琢,可是卻因為這種「鉈雕」作品而自成一
格,而且其數量極為眾多之故,因此信徒便紛紛以「圓空佛」而尊稱之。
![]() 誠如上述根據文獻紀錄,在日本雕刻藝術史上,以僧侶身分而創作的藝
術品其實並不多見。因此圓空佛所呈現樸拙而簡潔的造像氛圍,可以釋放
返璞歸真的氣息,明顯成為宣揚佛教極為有效的媒介,更為日本江戶時代
留下了大放異彩的雕刻作品,因而引起許多人對於當時藝術創作之關注。
![]() 其實人們不管是否為佛教徒,通常對於藝術作品的感動,通常都會因為
作品本身所呈現的美感而讚歎不已,正如聖經故事與教會藝術創作,也同
樣開啟人們對於美學作品的審美之門。
![]() 提到佛教內在修行與外在科儀,除了人們熟悉的膜拜、參禪、讀經和早
晚課之外,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晨鐘暮鼓的例行功課。
![]() 好比電視有一專輯播出「韓國名寺巡禮」節目,內容介紹朝鮮半島禪修
道場的故事,故事內容描述韓國叢林一處百年佛寺,其寺廟外觀除了讓人
感受到清幽而且寧靜的道場之外,更有一位戒律嚴謹而和藹可親的師父,
他在每天清晨早起之後,主要任務就是負責佛寺敲鐘的工作。
![]() 那位虔誠而愉快的師父,有一次在敲完大鐘之後接受媒體採訪,他流露
出自然而淡淡的笑容,隨口詢問採訪攝影師,以及隨行的主持人說:我們
剛剛敲響的鐘聲,你知道它現在跑到哪裡去了嗎?你是否捉得到它們?
![]() 此刻,專心採訪的節目主持人與攝影師,真沒想到師父會有此一問,因
而愣了一下,以致於找不到貼切的答案來回答。
![]() 此刻空氣在寂靜的氣氛中,過了短短幾秒鐘之後,問話的師父則說:方
才敲響的鐘聲,已經很自然的消失了,我們無法捉住它呀!就好比過去與
將來之不可得,所以我們應該及時而好好的把握當下。
![]() 雖然這些道理都是大家琅琅上口的話語,彷彿似每天起床所固定要做的
事情那般熟悉,不過通常說的容易,可是真要全然做到卻很難,所以師父
藉由晨鐘暮鼓的例行工作,把這麼簡單卻又蘊藏人生內涵的道理和眾生分
享。
![]() 不過即使如此,人們大都在汲汲營營的日子裡,往往忽略了最簡單的生
活方式,而且也不太在乎從生活中覺醒的生活態度。甚至大部分的人認
為,那些所謂高深的學問與人生道理,必須在廟堂與學府之中,才可以認
真而形式上的學得到。
![]() 可是假使人們從圓空佛的樸拙造像外貌,其所象徵的面向來看待日常生
活諸多細節,也許可以用生活禪的態度視之,因此假如抱持純樸的心胸,
來面對平凡的每一天,也許能夠知道應該如何做最好的安排。
![]() 同樣從師父在寺廟用力敲鐘的專注氛圍裡,或許可以藉由宏亮鐘聲打開
蒙蔽智慧的大門,甚至因此而省視生活中的每一時刻,進而了解生命的真
正意義。
![]() 敲鐘的師父說,人們因為抱持珍惜當下的意念,因而開啟了具有慧根的
內心,所以內心能夠接納更多良好的訊息,而摒除「我執」與「不可得」
的心情,避免執著於象牙塔之內的缺憾,大概就是通往快樂人生最簡單的
途徑。
![]() 其實當我們看到樸拙造像的圓空佛,或是用心聆聽晨鐘暮鼓,雖然有所
感觸與悸動,但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從困惑當中解脫出來,甚至對無所不在
的宗教活動反而覺得極其厭煩;尤其許多扭曲的民俗法事科儀,已經悖離
了宗教信仰修心養性的本質,所以無法真正領悟生活禪的意境,當然也不
見得是開啟智慧的良好方式。
![]() 不過倘若人們以此種空靈淡泊的心情來看生活禪,也許可以理解應該如
何安排自己的生活節奏,甚至在了解簡單的生命意涵之後,能夠以順心而
歡喜的心情來面對生命了,不是嗎?
![]() (更生日報副刊114.05.27)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