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百果山風光與滬尾情懷
2023/07/01 10:32:54瀏覽488|回應0|推薦40

(圖畫取自於更生日報副刊原版插圖/舒芳  作)

  【老屋點燈的文創風格,係政府積極推動的地方創生工作,計劃
經由發掘鄉土特色,配合人文底蘊,打造一個活化社區的溫馨家
園。】
 政府對於保存地方古老建築物的努力,似乎逐漸成為一種翻轉社
區的積極議題,藉由地方人、鄉土文物和社區事務之連結,把一些
舊建築物重新活化而加以利用,往往可以達到令人驚豔而讚歎不已
的效果。
 記得六O年代有一部《小鎮春回》的國片,曾經來到我們的家鄉
取景拍片,地點就是曾經頗有名氣的百果山風景區,美麗的女主角
張美瑤女士騎乘自行車,從百果山坡一路輕唱著歌謠,並且一面綻
放愉悅笑容的畫面,讓我們覺得備感親切。
 不過曾經是許多小朋友和家長喜歡造訪的旅遊風景區,隨著當地
名產蜜餞與罐頭食品逐漸式微之故,慢慢不再吸引遊客前來旅行,
然而幾年前地方政府作了一些讓人感到振奮的改變,那就是在百果
山的兒童遊樂區,重新整理興建一條據說是全省最長的溜滑梯設
施,因此吸引絡繹不絕的家長們,紛紛帶著小朋友前來體驗這一項
頗為刺激的溜滑梯之樂趣,不但讓孩子們多了一處好玩的遊憩場
所,更讓百果山風景區宛如小鎮春回一般而再度復活。
 提到這一個老屋活化與小鎮春回的例子,不禁讓我們想起母校淡
江大學所在地的淡水小鎮,雖然位於淡水河入海口的關鍵地位,曾
經造就了大稻埕與艋舺碼頭的繁華榮景,然而無可諱言的在漁港逐
漸淤積而沒落之後,確實只是成為一處小家碧玉而典型的漁港而
已;豈知歲月更迭而興起懷古風尚的潮流來臨,加上中運量捷運提
供了交通便利之故,以致於淡水小鎮樸拙而典雅的內涵,以及充滿
人文與歷史之美的神秘面紗,讓大都會的上班族、民眾與國內外的
遊客們,反而最喜歡到這個小鎮溜達一番,享受悠閒、自然、放鬆
與知性的淡水之旅。
 所以大部分中南部的朋友到台北旅遊時,大部分都會把濱海的淡
水小鎮納入行程之內,除了可以享受一趟輕輕鬆鬆的自由行之餘,
更會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我們知道位於淡水河出海口的漁港小鎮,古名《滬尾》的淡水小
鎮,據文獻記載開發甚早之外,誠如上述尤其目前往來交通極為便
利,除了有四通八達的公路可以利用之外,更有快捷而舒適的捷運
網路到達終點站。
 除此之外,遊客甚至也可以藉由淡水河的綠色交通運輸,搭乘浪
漫的客船暢遊關渡平原、觀音山與大屯山系之天然美景。
 「由於淡水旅遊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副都會區之魅力,而且又
饒富小鎮春回的旖旎風光,所以讓人玩起來備感舒適而清爽極了!」
一位每年都會到淡水度假的朋友說。
   這位朋友的感覺蠻貼切,因為距離台北都會區不太遠的淡水小
,不但兼具城市與鄉村並存的風貌,而且也佇立於歷史與現代的
交會點,更有豐富的人文與古蹟內涵,配合觀音山、大屯山與淡水
河的絕妙組合,把這一個漁港小鎮妝點得美輪美奐之餘,更蘊藏著
難以言喻而且又極其溫馨的感覺。
 也許因為這樣的因緣際會之故,淡水小鎮以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漁
港風貌,迅速擄獲了騷人墨客的心,更提供遊客一種另類的致命吸
引力,因而成為北台灣一處頗為熱門的旅遊景點。
 然而當遊客的足跡走遍淡水小鎮之際,想必在內心裡面儲存滿滿
一籮筐美麗的回憶,而且每個人大都會用自己切入的角度,來看待
這一個人潮洶湧的旅遊區;不過假使人們用深層而細膩的心思來看
淡水,也許可以發現更多的淡水感懷,因而興起不同於蜂擁而來遊
客的旅遊心得。
 好比母校楊銘塗教授住在淡水將近半世紀,從念研究所學生時代
到擔任淡江教授退休,幾乎和淡水鎮的日出與日落一起生活,所以
除了比一般人所感受到《淡水陰霾的陽光》之外,在每一個不同時
令之際更有異於他人的深刻體會。
 這些細膩體會與溫柔感懷的內涵,不但襯托出楊老師的文學素
養,而且也凸顯了文人謙沖並蓄的風格,讓他對於淡水之感懷心
情,充滿著生命與大自然謳歌兼具的美學品味,更凸顯了一個漁港
小鎮其蘊藏溫柔婉約之風貌,著實讓人覺得備感快意十足而心曠神
怡。
 楊老師特別喜歡淡水的秋天與冬季的景致,所以他形容淡水秋冬
的山風時說:淡水秋天和冬天的山風,呼嘯厲冽,它從海上越洋而
來,碰撞大屯山翻天而上,迴旋而下,橫過大廈,時而劃過玻璃,
聲如吹奏長簫與拉彈鋸琴,時而在白雲間玩耍吼叫,令人振奮,也
令人生氣。
 這樣的形容淡水的大海與山嵐之風,彷彿似童話故事裡調皮的小
精靈,更像來自於奧林帕斯山的眾神一般,對於娑婆世界總是存在
諸多好奇與眷戀情懷,所以樂得在山水之間冶遊,然後在呼嘯而過
的剎那,也不忘記留下雪泥鴻爪般的足跡。
 楊老師說他比較喜歡的是晚秋的氣候,因為它不熱不冷,並且秋
風輕微卻又涼爽,而細雨則輕輕彈落,感覺實在不錯;至於歐陽修
所言的《百物感其心,萬物勞其形》的悲愴,他則覺得要等到寒冬
才出現。長年居住在淡水的楊老師形容晚秋入冬後的淡水,覺得整
體情調比較具有《殘淡》的韻味。因為他認為這種情況在陰雨籠罩
的時候,則很容易使人感到空虛孤寂。
 「如果一個人踽踽獨行,那種類似孤鳥一般的落寞,會使人興嘆
不如歸去。」所以他用孤鳥在蒼穹飛翔而飄泊的心情,來詮釋淡水
冬季極為殘淡的景致與感受。
 其實楊老師還有細膩的體會,他覺得在淡水秋山裡面聽到的風,
大都是溫馨、飽滿而令人神魂安定。因此他形容風在森林中,給予
人們的感受,不是一聲聲淒厲的尖叫,也不是一波波的吶喊,而是
沙沙沙的落葉聲和越過頂端樹枝樹葉的撫摸聲。
 不過他對於淡水嚴冬時節的風,則有不同的詮釋,他說經由淡海
吹入淡水山中的風,並不那麼的友善,而且如果下雨的話,冷風夾
帶潮濕,則覺得頗有悲淒之感;但冷風在山中因為有山林抵擋,只
要身體撐得住,不會叫人絕望得想死去。
 「它反而會激發人求生的勇氣,使人急欲找個避風雨的地方或趕
忙而急著下山取暖,以便繼續一生未竟的使命。」所以他認為大自
然可以激發人們的生存意志,因而達到另外一個不同層次之境界。
 楊老師對於淡水的秋冬感懷,給予這麼樣的結語,他說人們需要
風景來壯懷,也需要它來驚慌害怕而激盪,更需要它來篤定人們的
情緒,兩者都是光明的使者。所以淡水初秋的平原及群山色彩豐富
飽滿,可以壯大人行色;晚秋入冬後的蕭索,尤其是淒冷的海景,
則屬《帶煞入空》,給予人們一種《未知死安知生》而可以反芻生
命的洗禮。
 所以楊老師在這裡也期許自己說,人們的貪、嗔、痴總會消逝而
死亡,而且在人們淨空之後可以再度爬起;至於定靜之後,則會無
懼於生命之滄桑與無常,因此把冶金洪爐遠遠拋在後頭,一如葉慈
筆下拜占庭的得道聖徒,總是一路歌唱而直到永恆之境。
 當我們欣賞楊老師的淡水秋冬感懷心境之際,確實有一種身歷其
境而且通體舒暢的感覺,不經意從內心油然而興起,並且在丘壑之
中迴旋而盪漾不已,久久在心扉縈繞而覺得早已融入了淡水的時空
之中,更體會在剎那間交會的滋味和喜悅。
 然而我們都知道,大自然四季交互更替的不變法則,讓秋、冬、
風和雨的圖騰更加明顯,所以楊老師一向具有浪漫主義思緒的情
懷,把淡水的風和雨賦予了新生命,人們從這樣《生命再造》的詮
釋過程當中,應該特別能夠體會冬去春來、春暖花開與小鎮春回的
境界;這些充滿溫馨與悲天憫人的心情紓解,其實就是構成生活美
學的基本元素,當然值得我們細細咀嚼和慢慢品嘗呢!※
(更生日報副刊112.06.12)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rolin&aid=17938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