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轉土礱‧碾米樂」耆老與幼兒同樂
2008/02/29 18:16:28瀏覽1734|回應0|推薦1

「轉轉土礱‧碾米樂」耆老與幼兒同樂

這一群學齡前天真的孩子們,都不知道什麼是「土礱」?還以為天上的「龍」!原來老祖先碾米全靠它,一個「俗擱有力」的名字「土礱」。小朋友都玩得好開心,好高興能夠與各位阿公一起碾米,來到觀音鄉坑尾村歐姓人家的三合院裡參與「轉轉土礱‧碾米樂」的活動,也看到很多歐鴻金火阿公的竹編作品,大家擁有這趟豐富精彩的鄉土教學,與耆老們同樂個個滿載而歸。

  歐鴻金火是一位愛好「竹編工藝」的高手,豪邁務實七十一歲的他,是觀音鄉道地的客籍農家子弟;歐鴻金火熱衷各種編織藝術,除了稻草編藝,還有打包帶編織,至於「竹編」這門技術,他在年少時就已經純熟且學有專精。他花了半年的時間製作「土礱」,終於找回古早時碾米的記憶,以傳統的竹編工法,呈現老祖先的生活智慧,讓這項幾乎失傳的民間文物得以延續。

  「土礱」是古老的碾米器具,是幾百年前就已被廣泛使用的常民文物,直到家庭式「碾米機」問世,「土礱」才被閒置或丟棄。歐鴻金火非常喜愛竹編「土礱」的工藝之美,到處找資料立志複製一件「土礱」;他向同鄉家住金湖村年近八旬的徐德洋老先生討教,學習到竹編「土礱」這種古早獨門技術。歐鴻金火找到幾個竹編同好,與呂傳全、巫金成、鍾賜明、許文朝、陳順琳等六人合力製作古早「土礱」;在摸索研製當中曾遇到頗多困難,皇天不負苦心人的信念之下,第一座竹編「土礱」終於完成。

  桃園縣十全美藝文推廣協會為了將這項傳統工藝發揚光大,特別舉辦「轉轉土礱‧碾米樂」的活動,有幼兒學園的小朋友來與耆老一起參與碾米,體驗「土礱」碾米辛苦的過程,是一種教育、文化與藝術相結合的鄉土教學。觀音鄉這一群已過七十高齡的耆老,合力完成難度極高的竹編「土礱」,他們重新找回一甲子的記憶,也要呈現早期農村碾米的景象;經桃園縣十全美藝文推廣協會的帶動,於 2月29星期五上午十點安排兩所幼稚園的師生,有鄉內新坡地區的和美幼稚園,和來自楊梅鎮的小豆豆幼稚園,親自體驗「土礱」碾米的情形,讓現代年輕人了解先民造物的智慧,也能看到傳統工藝之美。

  這座竹編「土礱」主體分上下兩層,外殼是竹子編織而成,中間還架構木板齒輪和不鏽鋼軸心,內部用紅泥土紮實填滿,故稱之為「土礱」;它其實以多種複合材料製作,包括推動「土礱」的「土礱勾」也是木製品。「土礱勾」的製作還真是一門學問,這支推動土礱的長勾,必須是一根頭灣尾直自然成形的原木,而且大小也要適宜;歐鴻金火花好長的時間在尋找這種形狀的樹幹,終於讓他在一處溪邊找到,他樂不可支地鋸取這截相思樹的枝幹,恰好能與該座土礱配成對。

  觀音鄉有十五公里的海岸線,全鄉埤塘總數約在 145個以上,可供灌溉農田使用,因此早期觀音鄉擁有八十幾個大型的「土礱間」,農業發展盛極一時,當時曾有過「魚米之鄉」的美譽。這些傳統的「土礱間」,因為現代化的機器出現後而漸漸式微,農家都買得起小型的「碾米機」;舊式「土礱」終遭到淘汰的命運,不再有人使用這個繁複笨重的碾米器具,實在很難想像土礱碾米的情景。 

                   (桃園縣十全美藝文推廣協會 林新來 )

 

 

( 在地生活桃竹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mei320&aid=165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