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瀟 鴻
喂!到陶博館,醃脆梅去!
淡淡的三月天,忽聞梅子的香氣而食指大動。這個季節,春風乍暖百花開,
也是那結實累累的青梅到了要離枝的時候。
那一天,就在四年前的仲春時,輕車熟路,興致勃勃首度踏上「醃梅之旅」。
直到2010年春,一年一次,算算已是第三度光臨,卻也依然趣味橫生,玩
興未減。
鶯歌小鎮,老街幾條,依山傍水,高高的烟囪不時還忙著爲陶窯深呼吸。
我站在山巒下,歪著頭,靜靜地望著矗立在半山腰的「鸚哥石」,突然之間,
那「鄭成功,伏巨鳥」的民間傳說故事,如影歷歷一幕一幕在腦海閃過。
姑且不論,故事是真是假,卻看到「鶯歌」因「鸚哥」而誕生。人文之美麗,
其本身就是一個不需多言的浪漫。
踏入「台灣景德鎮」──鶯歌,哪有不逛陶瓷老街的道理?
店家鱗次櫛比,幾乎要被目不暇給的陶瓷製品給淹沒了。杯、碗、盤、碟、
壺、瓶、缸、甕…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讓人大開眼界驚嘆不虛此行。
我清楚看到,鶯歌,在樸實無華的風貌下,濃濃的陶瓷藝術已出神入化,從
素顏淡泊裡展現出平凡中的偉大!令人,肅然起敬。
鶯歌,給人的聯想總是一個陶瓷古鎮,哪來的梅子呀?
千真萬確,醃梅的愛好者就聚集在「陶博館」,大顯身手玩得不亦樂乎!
一粒粒新鮮飽滿的青梅,儼如遠來的嬌客,散發一股誘人的果香,令人垂涎。
它的故鄉,可遠在南投水里的梅嶺山呢。
陶博館,設計燒製的甕,加上南投山上所產的梅子,再參一點人們的愛心與
巧思,即成了一甕甕香氣撲鼻、清脆可口的「醃脆梅」,堪稱是自然又美麗
的天作之合。
聽好囉,「殺青、拍裂、漂洗、脫水、醃糖…」來自水里農會的講師,熱心
賣力,解說做脆梅的整套技巧。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他詳盡地一邊傳
授功夫秘笈,一邊在敎大家如何DIY。
在青梅上撒上一把粗鹽,雙手使勁用暗力左搓右揉,給它按摩使其表皮撞擊
出水,謂之「殺青」。然後,用木槌一個一個給拍出裂痕,砰!砰!的聲音,
此起彼落,之後把梅子連同剩餘的鹽巴全裝在甕裡醃它6個小時。這初步的
功課,就在手痠淌汗及歡聲雷動交織下完成了。
接著,講師交代,回家後還要如何如何,「小心喔!最後階段千萬別滴到生
水」他不厭其煩,多次耳提面命。
環顧周遭,學員個個露出一副十分自信的模樣,彷彿是要給講師一些美好的
回報。踏出陶博館的那一刻,大家已是人手一甕梅子,臉上還掛著滿足的笑
容,似乎,看得出來,每個人的醃梅之旅,已有豐收的開始。
但,可別高興得太早喔,麻煩的事,還在後頭呢。
唯一,覺得很欣慰暢快的是──你要吃什麼口味,都可以隨心所欲任君選擇。
因此少不了,先到迪化街走一回,不一會兒功夫,那些必要的乾料:薰衣草、
玫瑰花、桂花、甘草、咖啡、糖粉…已一應俱全,紛紛到手備用。
快!再捲起袖子,繼續幹活啦!
接下來,把那些醃在甕中已數小時的梅子,倒出來慢慢「漂洗」去澀、脫水
瀝乾,這時候的梅子已是半成品,呈現黃褐色,清香無比。
確認梅子已經瀝乾,還要用適當的糖粉攪拌醃漬做最後脫水動作,之後掏出
來的梅子,絕不可碰到一滴生水,否則會發霉而前功盡棄的。
再按步驟,分口味、加香料、煮糖漿、放涼冷藏,這時才真正算是大功告成了。
但此刻,早已精疲力竭,睡眼惺忪。爲滿足口腹之慾和一把未泯的童心,足足
花了一天一夜的努力才完工。
仔細想想,凡事要成功,若沒有寒徹骨,則哪來撲鼻香?
醃脆梅的整個過程,絕對是馬虎不得的,操作上更是一點也不輕鬆。儘管如此,
這種「甕底生梅香」的新鮮體驗,想來還十分有趣呢。
哇!好香喔!
幾天後,打開甕,正要品嚐脆梅的剎那,一顆心已悄悄溶入陣陣濃郁的清香裡,
快慰無比。原來,擺在甕裡面的,不只是香脆可口的脆梅而已,還有許多不折
不扣的心血哩,聞到的不只是甕底的濃醇芳香,還有一些千金難買的絲絲縷縷。
回顧,三趟做脆梅的過程,著實花了不少時間、體力和心思。
然而,陶博館的醃梅之旅,好手雲集,趣味橫生、快樂無窮,回想起來那些小
辛小苦又算得了什麼呢?
當然囉,最重要的是要不吝動動筋骨、灑點薄汗、用點巧思,那麼必能甜蜜蜜
的抱回滿室生香喔。
﹝ 寫/ 醃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