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04 11:46:41瀏覽2543|回應2|推薦6 | |
第一次見到張志名師傅是在去年的三月左右,在淡水河邊的育詩陶笛專賣店門口,當時自己正在編寫《神奇的陶笛水月指法》這本書,所以厚著臉皮上前與師傅攀談,因為假日來往的人潮相當多,親和力十足的張師傅也忙著為客人介紹陶笛,所以就沒敢多耽誤師傅的時間。第二次來找張師傅,則是隔了大半年出書後要將書親送給張師傅,結果當天張師傅正忙著在中韓陶笛音樂交流活動的會場忙著顧櫃台,自己在店門口等了快兩個鐘頭後,看到師娘開店門時,終於忍不住打張師傅的行動電話,在師傅的指示下莫名其妙的到了會場,送了兩本書給韓國的貴賓,插拉硬呦,喔!嗯哉,聽譕,也算自己難得的中韓交流吧!還無意中聽到阿志老師在跟志名師傅要錢,莫非是志名師傅欠阿志老師錢嗎?再聽下去,喔!原來是阿志老師提議由幾位陶笛老師湊錢要贊助推廣陶笛的愛心活動啦! 後來自己加入救國團大同區團委會,接總幹事的職務,剛好這次的青年節活動由我們承辦「青春鐵騎,樂活百里」的活動,在大直舞台區的活動,我提議邀請Rubato陶笛樂團來表演,因為路線是從大直到淡水,所以也發了郵件給張師傅,看有沒有廣告單或折價券可以送給參加自行車的民眾,多少可以推廣陶笛,幫忙打打廣告刺激點買氣。 活動前兩週自己騎自行車勘查路線,到了淡水才知道張師傅的店因為河岸渡船碼頭的擴建,整排店面被迫暫停營業,而前面的店面租金一個月沒有十萬以上是租不到的,所以目前暫時以網路訂購為主,北部地區陶笛愛好者也因此少了一個買陶笛的實體據點。 拜訪張師傅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收穫的學習旅程,一到張師傅位於半山腰的工作室,四周環境清幽,遠離都市的塵囂吵雜,一到門口一棵掛滿陶笛的陶笛樹非常特別,進到工作室,左邊窗前是張師傅製作陶笛的工作臺,上下左右擺滿了各種工具,右邊大的會議桌上則擺滿了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琳琅滿目的陶笛,再往後走則是燒製陶笛的電窯室與儲藏間。 張師傅說,陶笛可以是興趣、是生意也可以是一種堅持,當你純粹只以興趣為主的話,你不可能會賺到錢,但你會賺到快樂、朋友甚至別人的尊敬。想賺錢?除非你是以賺錢為前題、為優先時,你才可能賺到錢,但你可能未必會比較開心,這當中的平衡與心態端賴個人的取捨。 要求自己一天到山上的工作室做一把陶笛,是目前張師傅的工作計畫,但心情不好、感覺不對、心浮氣躁的狀況,自己就不會動手做陶笛,否則絕不可能把陶笛做好。加上要調音修整,燒製,檢測陶笛(產品特性、測試溫度、聲音曲線、最佳音域區段........)的過程,一把陶笛所花費的心力,從製作到出品,都是要全神貫注才行,一個月能有十來支的產量就很不錯了。許多朋友應該都會羨慕張師傅的生活哲學,張師傅笑笑說:「敢!就有了。」 今天比昨天更進步,在從事陶笛製作這十幾年的時間,張師傅會把每個階段的作品保留下來標上製作日期,作為檢討與改進的依據,曾經有段時間張師傅不敢再做陶笛,他說,以今天的程度回頭去看過去的作品,同樣品項的陶笛五年前跟現在賣的價錢一樣沒變,但品質卻不一樣了,那之前買的人不是比較倒楣,成了你的白老鼠嗎?如果以前跟你買的人跑來質問你的話,你該怎麼辦?「心虛」讓張師傅思考了好一陣子,後來想通了一個道理:當你是「用心」去做每一支陶笛時,並且自信滿滿地告訴消費者,買這支陶笛就是最好的時,它就一定是當時最好的! 張師傅謙虛的說,自己的音樂細胞並不好,光是一個胴音,他就花了兩年的時間才聽出來最好的聲音在哪,同樣在調音器上音準的兩支陶笛,但音質卻差很多,對消費者而言,也許並沒有那麼高的要求標準,但身為一位製笛師傅,就必須將要求提高,將每一支陶笛都盡量達到盡善盡美。自己的這些經驗是過去這些年所累積下來的,做十二小時的陶笛,顧店再吹八個小時的陶笛,除了吃飯、睡覺外,生活當中全部都是陶笛。除了做陶笛、賣陶笛也幫客人修陶笛,把原本表現不佳的陶笛,透過檢測整修,讓它猶如脫胎換骨一般,也是相當有成就感的。 張師傅說他喜歡與人聊天,那是一種人生經驗透過語言的交流,交談的過程中你會讓你的思考保持靈活與彈性。於是我立刻厚臉皮的說,那我一有空就來陪你聊天好了。哈哈!如果能有師傅指導幾招做陶笛的撇步,就已經是賺到,但最大的收穫應該是近距離去感受張師傅的處世哲學與製笛的態度吧!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找我報名,我們一起揪團來去淡水找張師傅聊天喔!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