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寫故事的人應該掌握的六大核心讀後心得摘要
2024/06/09 09:20:01瀏覽48|回應0|推薦0

寫故事的人應該掌握的六大核心讀後心得摘要

 知乎發布者玄緲緲: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故事工程—掌握成功寫作的六大故事技能》,作者是美國作家拉裡•布魯克斯。

這本書介紹了故事創作的六大核心技能是任何作家必須精進的要素,它們如同一座堅實的建築,支撐起每個故事的完整性和吸引力。

首先是「立意」,這是故事的靈魂所在,是故事的種子,植根於作品的核心。

其次是「人物」,他們是故事的驅動力,是讓讀者產生共鳴和情感聯繫的橋樑。

再者是「主題類型」,它為故事注入深層的意義和訊息,使之超越單純的娛樂,成為啟發和反思的工具。

接著是「故事結構」,好比是故事的骨架,它確保情節連貫、節奏流暢,讓讀者一氣呵成。

而「場景設置」則是豐富故事的背景,營造出令人身臨其境的氛圍和畫面。

最後是「寫作風格」,這是作者的獨特風格和聲音,賦予故事獨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這些技能組合在一起,不僅讓寫作變得更加自如,更讓故事成為充滿意義和啟發的作品,觸動讀者心靈深處。


這個模式側重於告訴你需要瞭解和實施的東西,而非教你如何做。即使你是最憑直覺、最不按常理出牌的作家,也能從這種模式中受益。

 

六大核心技能釋義



1.立意

 

立意指想法或萌芽,是故事發展的平臺。
可以用疑問句的方式為“如果……將會怎樣?”“會怎樣?”的問題,層層推進,把答案整合起來就能形成故事雛形。

立意不一定要高明,但要發揮作用。

立意是問一個問題,而答案就是故事。

例寫一個芭蕾舞演員的故事是一個想法,但卻不是立意。
以問題的形式闡述,如果一個芭蕾舞演員截肢,卻最終堅持成為了一名職業舞者,會怎樣呢?

這樣,你的創作就得以獲得明確的立意。立意是故事的核心,它賦予你的想法深度與意義。

接著是劇情的基調,它不同於瞬間的情緒,而是在讀者心中持久存在的感覺。
舉例來說,在悲傷的基調中,一個絕望的情節成為整個故事的高潮,讀者深受基調感染,進一步理解絕望情緒。
即便在悲傷中,主角的喜劇插曲也僅帶來短暫歡樂,而基調仍使讀者感受到深深的低落。這樣,故事的情感層次更豐富,讀者將深陷其中。

在進行基調的選擇時,切記不可更換。

比如全書是悲傷的風格,但可以在一段迷茫的基調之中,寫一段氣氛輕鬆的劇情。讓情緒與基調短暫不契合,作為一個讓讀者休息的鋪墊與經歷;最後仍須讓各個階段基調與全書風格完全契合。

情節對應情緒,劇情對應氣氛,階段大劇情對應基調,全書大劇情對應風格。

一本書,風格不能變,是搞笑風格,還是裝逼風格,還是逆襲風格,還是爭霸風格……風格一旦確定,不可再改。

所有的階段基調,可以與風格不同,但區別不能太大。

一個搞笑風格的小說,你加一段五十萬字的悲傷基調,弄一場可歌可泣的悲愴戰爭,那就太違和了。

灰暗的有:緊張、悲傷、迷茫、抗爭、掙紮、無力……這些是同一類的,選擇一個做風格,其他的都可以作為基調。

陽光的有:輕鬆、爽感、裝逼、逆襲、奮鬥、無敵……這些是同一類。

還有一些中性的,比如感動、震撼、期待等。

 

2. 人物

 

人物的名應具體順囗,從詩詞歌賦中取,人物庫中人物的個性可以是符合或不符合當代社會大眾價值觀,不必是我們喜歡的角色,但你必須將其塑造得有血有肉。

人物刻畫的七大關鍵變數

在小說、電影或任何故事中,人物扮演了引領觀眾進入故事世界的角色,他們的形象和個性、背景故事、性格變化等因素都是塑造一個立體人物的重要元素。
以下是人物刻畫的七大關鍵變數:

. 形象和個性

人物的形象和個性是觀眾對他們的第一印象,這涉及到他們的怪癖、特徵、習慣、外貌、裝飾及武器等方面。
這些細節為人物賦予了獨特的魅力和辨識度,讓他們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 故事背景

人物的故事背景是他們行為和決定的重要背景之一。
通過展示人物身上所發生的一切,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動機和行為模式,從而更加貼近人物的內心世界。

. 人物性格變化

人物的性格變化是故事中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觀眾關心的不僅僅是人物的起點,還有他們如何通過經歷和成長來改變自己,解決內心的困惑和衝突。

. 心魔慾望和衝突

人物的心魔慾望和衝突是推動故事發展的動力之一。
這些衝突可能來自於人物內心的掙扎,也可能是外界環境所帶來的挑戰,觀點信念阻止人物採取決策和行動。

. 世界觀

人物的世界觀反映了他們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以及他們對這些環境的認知和接受程度。
這一點對於解讀人物的行為和決策具有重要意義。

. 目標和動機

人物的目標和動機是他們行動的根源,是驅使他們做出決定並開展行動的原因。
人物需要相信,他們的決定和行動所帶來的好處要比任何代價和讓步更加重要,這樣才能推動故事向前發展。

. 成長與轉變

最後,人物的成長與轉變是整個故事的收穫。
觀眾希望看到人物在經歷種種考驗後成為更好的自己,從而為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

藝術中的現實與美學之間:塑造引人注目的人物角色

在文學與藝術的領域中,創作者為了深刻地展現角色的心理世界,常常運用精心挑選的筆觸和手法,以突顯人物的性格特質。
這種臉譜化的技巧不僅讓人物形象更加生動,也使故事情節更加引人入勝,將讀者帶入作者所精心營造的世界中。

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常常會將焦點集中在自己所欲呈現的人物特質上,刻意放大或捨去現實生活中人物可能表達的其他性格特徵。
這種手法或許與現實中人性的表達有所脫離,但卻貼近藝術美學對人性的獨特詮釋。

透過這樣的藝術手法,作者能夠將人物角色塑造得更加引人注目和深刻。
他們通常會選擇突顯人物最為獨特的特質,讓角色在讀者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然而,就像一座山峰的高度不一定代表它的趣味,最高的高原也未必比其他山峰更加有趣。
儘管作者可能會將人物塑造得極具特色和吸引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性格特徵的缺失會讓故事更加單調。相反,人物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往往能夠為故事增添更多的樂趣和深度,讓讀者更加著迷。

      

 

3.主題類型

不要把主題跟立意混為一談,主題是故事中描寫的生活。立意是你設計的問題,你想要闡述的答案,

主題與立意在文學創作中扮演著不同但密不可分的角色。就如同調色盤上的顏色與畫家心中的意念相輔相成,主題與立意相互交織,在文本中共同編織出一幅生動的生活畫卷。

主題,彷彿是一條紅線,貫穿著故事的始終,連接著情節的點點滴滴。它不僅是故事的核心所在,更是作品與現實生活的交匯處。
而立意,則是作家對主題的精心構思,是對問題的提出者,更是對答案的探索者。在立意的引導下,主題得以在文本中得以清晰呈現,引領讀者探索其中的深意。

荒唐的青春、商業的欺騙、婚姻的雷區、宗教的真實;天堂與地獄、過去與未來、科學與自然;友誼、忠誠、背叛和權謀;富有與貧窮;仁慈、勇氣、智慧、貪婪、欲望和歡笑──這些主題如同一幅幅彩色的拼圖,拼湊出一幅生活的寫照。
它們不僅在作品中得以展現,更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了共鳴。透過這些主題,作家們將生活中的種種情感、價值觀、掙扎與奮鬥以及對未來的期許,凝結在文字間,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與感悟。

因此,無論是撰寫一部小說、詩歌,還是寫作一篇散文,都需要將主題與立意融為一體,以此營造出一個既充滿說服力又通暢的文本。只有當主題與立意相得益彰,才能使作品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並引發對生活的深刻思考。

 

 

4.故事結構(線、綱、章、節)

第一部分的佈局是故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它不僅僅是揭開序幕的一部分,更是承載著整個故事情節的重要使命。
在故事的前20%25%範圍內,這個部分肩負著一項極其關鍵的任務,即為整個故事的發展奠定基礎。

首先,這部分的使命在於建立重大危機。故事開始時,我們為主人公描繪了一個突出的問題或挑戰,這是整個故事的核心。
這個危機可能是一個個人內心的衝突,也可能是外在世界的壓力,但它必須引起讀者的興趣和關注。

通過敘述主人公的過去、家庭背景、社會環境等,我們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脈絡和主題。這些背景資料不僅豐富了故事的層次,還為後續的衝突埋下伏筆。
我們通過引入一些潛在的問題、衝突或不確定因素,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氛圍,預示著故事將會出現的轉折和挑戰。這些伏筆為故事的發展增添了戲劇性和吸引力,讓讀者不禁期待著下一步的發展。

其次,這一部分還要培養對人物的同情。通過對主人公及其他重要角色的深入刻畫,我們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讓他們對故事的走向產生興趣和關注。這種情感聯繫將激發讀者的好奇心,驅使他們繼續閱讀下去。

 

第二部分是故事中的一個重要篇章,它呈現了角色對於衝突帶來的新局面所做出的反應。
在這個階段,角色們不再僅僅是被動地面對問題,而是開始積極應對,為故事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首先,第二部分強調了角色們對於衝突的反應不宜過早。
相對於立即解決問題,角色們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思考、反省和適應,才能夠有效地應對新的情勢。

在這一部分中,主人公通過自己的行動、決定或者猶豫,對故事中出現的敵對勢力作出反應。
這些反應不僅僅是對於外在環境的回應,還反映了主人公內心的變化和成長。
同時,隨著新的需要出現,主人公的追求也隨之改變,他們為了實現新的目標而展開了新的行動。

每個場景都是反應的一部分,角色們面對著第一部分介紹的新追求、新目標、新危險和新障礙,展開了各種不同形式的反應。這些反應將為故事的發展帶來更多的變化和起伏,讓讀者更加投入到故事的情節中來。

 

第三部分是故事中的轉折點,主人公開始積極應對問題,勇敢地面對困難。

在這部分,我們見證了主人公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他變得更加積極、勇敢和機智,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主人公不再被動地面對問題,而是積極地尋找解決方案。
這一部分的內容佔據了整個作品四分之一的篇幅,突顯了主人公對於解決問題的決心和努力。

隨著情勢的發展,主人公也變得更加強大和靈活,能夠更好地應對突發的危險。
他不僅學會了面對內心的恐懼和挑戰,還能夠理解那些阻礙他前進的障礙是如何影響他的。這種成長和洞察力讓主人公更有信心地向困難發起進攻。

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開始征服自己的心魔,做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行動,或者至少對於如何克服障礙有了新的理解。
為了成功,主人公必須改變現狀,這需要勇氣和決心。

第三部分的主題是勇氣、決心和進取精神。
主人公從這裡開始向前邁進,迎接挑戰,並且逐漸變得更加強大和成熟。當然,這些轉變不是憑空而來的,新的資訊、新的認識成為了主人公轉變的催化劑,將他從第二部分的"流浪者""回應者"轉變成了積極主動、具有進攻性的"鬥士"

 

第四部分是整個故事的高潮,描繪了主人公如何振奮精神、提升自我,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這個階段,主人公為了實現目標、挽救局勢甚至拯救整個世界,不僅要克服外部的障礙,還要戰勝內心的恐懼和猶豫。

 

在故事四部分結構中,每個部分的時間比例都有一定的分配。
而在三幕劇的結構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被合併為一個部分,即“對抗”部分。

在這個“解決”部分,主人公通過利用自己的智慧、勇氣和創造力,採取一系列精彩的行動,來應對困難。
他不僅要面對外部的敵對勢力,還要克服內心的挑戰,這需要他具備強大的意志力和毅力。

這部分的內容通常是故事中最令人振奮和引人入勝的部分,它展示了主人公的成長和勇氣,為整個故事注入了高潮和動感。
最終,主人公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贏得了勝利,為自己贏得了榮譽和財富,同時也為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主人公面臨著故事中的最終挑戰時,他必須面對內心的恐懼和猶豫,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舉例來說,假設主人公是一位年輕的魔法師,他的目標是拯救被邪惡巫師控制的王國。在第四部分,他必須面對自己內心的懷疑和不安,懷疑自己是否足夠強大,是否能夠戰勝邪惡。

在這個關鍵時刻,主人公可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此同時,他可能會得到一些關鍵的資訊或啟示,幫助他找到勝利的道路。這些資訊可能來自於他的導師、朋友,或者是在旅途中的一次意外發現。通過這些新的資訊,主人公能夠調整自己的策略,找到突破口。

最終,主人公展開了一場與邪惡巫師的最終對決。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他不僅要應對巫師的魔法攻擊,還要克服自己的內心恐懼,相信自己的能力。通過奮勇作戰,主人公最終打敗了邪惡巫師,拯救了王國,獲得了榮譽和財富。

這個例子展示了主人公如何在故事的最後一部分克服內心的障礙,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最終贏得勝利。這些具體情節讓讀者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成長和奮鬥過程。

 

5.場景設置

長篇故事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由一系列周密、巧妙相連的場景所編織而成。
這些場景,彷彿故事中的璀璨明珠,散發著各自獨特的光芒,吸引著讀者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

每個場景都是故事的種子,悄悄生根滋長,為後續情節的發展埋下深深的伏筆。
或許是一座古老的城堡,石壁刻滿了歷史的印記;又或許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蘊藏著無數的秘密與寶藏;又抑或是一個寧靜的湖泊,湛藍的水面倒映著天空的蒼穹,每個場景都隱藏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這些場景並非僅僅是靜態的背景,而是動態的舞台,每個細節都為情節的發展鋪開一條無比精彩的道路。
當我們踏入其中,與主角相遇,他們的舉止言談、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像是一首無言的樂章,輕輕地吟唱著,引領我們進入故事的深處。

一部電影劇本或小說構成了4070個場景,每個場景都是一個獨立的戲劇,有著自己的開頭、中間和結尾。在故事的結尾處,情節越來越扣人心弦,吸引著讀者一探究竟。
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書籍必定包含氣勢恢宏的場景,它們驅使讀者繼續前進,追尋其他宏偉的場景。

隨著情節的推進,場景逐漸展開,相互交織,彷彿彩虹上的色彩環環相扣。每個場景都是故事的一個轉折點,引領著我們進入下一段情節,讓我們對故事的發展充滿了期待與遐想。

當故事進入高潮,場景變得愈發緊迫,每個情節都令人屏息凝神。這是讀者期待已久的時刻,也是故事的巔峰之刻。
在這些場景中,我們與主角一同經歷挑戰、考驗,感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共同踏上了通向結局的最終歸途。

總而言之,一本引人入勝的書籍就如同一場奇幻的旅程,每個場景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個情節都是值得珍藏的回憶。
這些場景,宛如璀璨的明珠,為故事增添了無限的魅力,讓讀者在其中流連忘返,永遠難以忘懷。

 

6.寫作風格

寫作的魅力在於自然流暢的表達,而最常見的低級錯誤卻是過度的矯揉造作,毫無必要的無病呻吟。
即便故事再精彩,一旦在開端犯了這種錯誤,也將被編輯斥回。因此,寫作風格應當順其自然,不宜刻意矯揉。一篇好的故事,其風格與個性應當如流水般自然,而非刻意修飾,留下斧鑿痕跡,偏離故事主題,顯露出過度的自我意識。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喜好,或許偏愛簡潔俐落的短句成語,或許偏好婉約含蓄的詩詞。
敘述方式亦有不同,有人喜歡直截了當地正面敘述,有人則更傾向於隱喻間接的敘述手法。喜好的感覺敘述也各有不同,有人喜歡接近白話文的語調,而有人則偏向引經據典的文風。
此外,描述方式也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有人偏愛精確細膩的描寫,而有人則較為偏好大致概括的表達方式。

總之,寫作風格應當符合故事的整體氛圍,自然流暢,不可刻意追求詩情畫意,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重點。
每位作家都有其獨特的風格特點,應當堅持真實的表達,而非矯揉造作。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3au6m06f06&aid=180698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