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名:改變全世界的心理定律。讀後感。
2024/04/04 16:08:24瀏覽18|回應0|推薦0

書名:改變全世界的心理定律;朱彤著;朱衣譯;海鴿出版(2010年11月) 引用自博客來書籍館影響全世界的心理定律


如今世界已開始往人類精神層面發展,類似的理論隨處都可以找得到。


以下僅是本書的一些摘要,有興趣者可以去找書來看:
1、很多人受到第一次衝擊之後,會對後來的衝擊感到麻木,就不會引起很大的反應。
這種手段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麻痹,是利用對比的效果,使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顯得不那麼嚴重,以使對方更容易接受。


2、自己思考得出的結論,可以產生約束自已的作用,

而從別人那裡得來的結論,被強加於自己時,容易產生反抗情緒。
這個定律告訴我們,對於不贊成自己意見的一方,有時與其用強有力的方式進行說服,

還不如讓對方作為自己意見的代言人,去向其他人說明這些意見。


3、每個人都無法持續保持高昂的狀態,會休息才會工作,會鬆弛才會緊張。

生理上精力充沛、頭腦活躍的時候,就要抓緊時機,趕緊工作。
感到疲勞、思維遲緩的時修候,就可以順勢休息,休息要儘量充份,才會有利於體力和腦力的恢復。

4、認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越瞭解自已,就會越有力量,

因為他知道怎樣揚長避短,以及怎樣最好的發揮出自已的潛力。
由於外部世界的複雜多變,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到外界資訊的暗示,

而不能正確的認知自己。別人的意見不是不能聽,但是在聽完別人的意見之後,一定要進行自己的分析。


5、你對外界應對的態度對人的心理和行為具有重要影響。

對學習採取認真、積極的態度,也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

喜愛自己的工作,瞭解自己的工作意義,就會努力的工作,也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就。


6、其實,一個人只要在前進,就不可能避免遇到挫折,因為幾乎任何一個進步都是挫折帶來的。
正是因為遇到不可戰勝的困難,才會意識到要突破自己,沒有挫折,人只會停步不前。
 一些人們公認的天才,與其說他們的智慧超群絕倫,倒不如說他們戰勝挫折的勇氣超乎常人。



7、學習或是工作的動機和效果之間有相亙制約的關係,

在一般情況下,動機增加,學習或是工作的效果也會提高。
但是,動機超過一定限度,學習或是工作的效果反而更差。

有些事情,越想做好,越緊張,越做不好,就是動機過強的原因。
如果人們的動機過強,就容易變得緊張,肌肉收縮,思考也會感到受到限制,甚至是大腦會一片空白,手足失措等等情況。
心理上的不良情緒,會導致疲勞,做一項工作時,非常擔心無法做好它。

這種擔心的情緒,如果總是騷擾你,會使你在情緒上浪費大量能量,進而感到疲勞。


8、
對於相同一件事,如果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結論就會不相同,心情也會不一樣。
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事都存在積極性和消極性,當你遇到不如意的事,如果只看到消極的一面,心情就會低落、鬱悶。
這時,如果換個角度,從積極的一面去看,說不定可以轉變你的心情。 我們應該養成全面看待事物的習慣。
要知道,事物沒有完美無缺的,有優點並不意味著就是完人,有缺點也不意味著一無是處。
可愛的優點和討厭的缺點,很可能在一個人身上並存不悖。


9、
同樣的刺激重複太多、太強或是作用時間太久,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是抗拒的心理現象。
人的心境很容易擴散和蔓延到周圍的人和事之上,有時甚至是無意識的,自己也很難控制。
因此請求他人幫助時,要使他人心情快樂,而不要引起他人的不耐煩或是抗拒的心理現象。

10、
我們在記憶的時候,一開始不要隨便的學習,而是在學習的時候,同時建立知識體系。
資訊在記憶過程中,不斷地從事物中找出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有了相互的關聯、相互的比較,知識才容易記憶。


11、
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真正的全才是沒有的,一個人不可能樣樣都會。
人們做感興趣的事,心情會更好,情緒激昂,腦力得到最好的發揮,花的心思更多,也會記得更牢。
我們要明白的是,我們應該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記憶其中對我們有用的東西。


12、
人類的溝通,更多的是透過姿勢、儀態、位置、行為,而不是透過面對面的交談進行,

人類的身體語言表達大多是潛意識的,是思想的真實反映,

人可以「口是心非」,但是卻很難做到「身是心非」。

人體中越是遠離大腦的部位,可信度越大。
臉最接近大腦,最容易造假。手在人體偏中,可得知一點真實心情,

腳遠離大腦,他比臉和手誠實得多,可反映出人真實的心情。

13、
成癮性,是人們的生命過程中,通常在心理和生理的某種嘗試行為中,產生愉悅反應;

這種反應的多次重複,就會形成對愉悅刺激補償的渴求,形成人們對這種刺激的依賴。
 但是成癮並不都是有害的。有些偏好,例如:讀書、運對人們是有利的,也有利於對社會做出貢獻。


14、
很多時候,人們不考慮別人的情況和自己是否相似,就推測別人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
例如,我們和別人交往,覺得對方似乎不像以往那麼熱情,就會懷疑對方是不是對自己有什麼意見。
總之,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小世界,我們很難瞭解其他人的世界裡發生什麼事,怎樣影響他的心情和狀態。
所以,我們對別人的表現不要過於敏感,以己度人,疑神疑鬼。


15、
近因效應提醒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時時注意近期的表現,平時在和老朋友的交往,

每一次交往都要認真對待,特別是每一次交往最後幾分鐘的音容笑貌。
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最後一句話往往會決定整句話對他人造成的感受,

因為這個規律的存在,老師批評學生或是主管批評下屬時,也應該注意語句的先後順序,盡可能使它產生一個良好的近因效應。

例如,在嚴厲批評之後,我們不要忘了安撫對方的情緒:

「也許,我的話講得重了一點,但願你能瞭解我的苦心。」「很抱歉,剛才我太激動,希望你自己能好好加油!」

用這種話作為結東語,被批評者就會有受勉勵之感,認為這一番批評雖然嚴厲了一點,但都是為自己好。

16、
人和人互相吸引的原因在於,我們會因為對方和我們相似而喜歡對方,當別人和我們形成互補,

可滿足我們的成長,也可幫助他的成長時,我們會喜歡對方。
我們喜歡對方,僅僅是因為對方也喜歡我們。 鄰近的人會對我們產生一定的影響,

跟層次高的人在一起久了,自己的層次也會變高了。
總之,人類社會就是模仿,在於觀察其他人的反應,而形成自己的反應。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3au6m06f06&aid=18047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