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語言是抽象,事實是具體。
2.語言是靜態,事實是動態變化。
3.語言表達是片面,事實是整體密切互相關聯。
4.語言是有限相對,事實是收跟放兩者的無限。
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重視舊有經驗、能從現實出發考慮、具有創造力,及能充分實踐行動力的人。
5.語言在說話中被使用時: 1.語言在字典中的基本意義。 2.說話者使用此語言的動機,態度等。 3.聽話者的動機、知識背景等。 4.說話者跟聽話者之間的關係。 5.說話的時空場合跟環境以及現場氣氛。
6.人生在低潮時:想想: 1.為何為形成如此困境。 2.如何提升自己將困境度過。 3.用開朗的心去發現等待新的機會。
7.不要羨慕人家已經獲得成功,而要去思索為何別人會成功,也要了解別人如何作才會成功。
8.語言與文字可分為表面結構跟深層結構,深層結構是將語言與文字看作是一種生命,是一種能反映生活與文化的使用物。
9.同樣的語言與文字該如何適時適當的放在對的位置,產生宏觀的影響,這就是語言與文字的價值。 同理,從社會正在流行或逐漸減少使用的語言,來去探討這些語言的默會意義,便能清楚知道這個社會哪些事物正在興起,哪些事物正在消失。
10.無法對本質定義的東西,我們可以對他所影響的介果來定義,藉以洞見他內涵的本質。
11.一個成功的定義,是用肯定的語句來定義的,而不是用反向的否定來描述。
12.當一個人把主觀的意願當作是客觀的事實,而去應用在社會上時,便會造成種種的人生問題或社會問題,因為幻想並無法帶來解決問題的真正方法。
13.理想與現實,應然與實然,規範與事實,總有一段差距。 就思考的方向及過程來看,須先了解理想方向目標為何?理想跟實際差距在哪? 了解差距,縮小差距,唯有從現實出發,獲得經驗,從而找出有效率的方法解決問題,按照方法實踐行動,縮短理想化的主觀跟實際的問題互相的距離。
14.人類思維三定律: 1.同一律:當你學會或認為自己有的時候,那麼,因為你本身是特殊且唯一存在的關係,你認為自己有,那便是真的有了。 2.矛盾律或不矛盾律:同一事物在同一時間、同一觀點、同一條件下,不能既是甲又是非甲,但注意到的是,這個一致性,並非是一樣或同一的意思,而是指雖然有所不同,有所差異,但是不會造成一真一假矛盾的現象。 3.排中律:任何事物在同一時間、同一觀點、同一條件下,不是真就是假,沒有中間的可能性。在兩分的情況下,不是全贏,就是全輸。 4.充足理由論:任何事物的發生,必定已經具足有充足的理由來支持他的發生。在事物發生時,也才能讓原本不確定的原因轉變成確定他發生的原因。 直接推論就是由一個前提即推出一個結論,間接推論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前提去推論出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