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對白 文字舞臺銀幕的言語行為藝術 羅伯特·麥基著 讀後心得摘要
2024/03/29 06:19:02瀏覽17|回應0|推薦0

對白 文字舞臺銀幕的言語行為藝術 羅伯特·麥基著 讀後感

 

一.作家創造了人類本質的隱喻,我們稱之為角色。

 

文字能夠描繪角色的言行,但深刻情感卻難以完全傳達。

因此,理解角色的情感成為凸顯內在感受的重要關鍵。

情感的呈現不僅取決於作家的思維,更透過角色整體表現展現。

這種描寫能觸動讀者心靈,使其沉浸於故事情節中,引發共鳴。

角色情感的表達複雜而非僅依賴於作家的頭腦思考,而是透過角色的言行舉止整體展現。

將角色最強烈的欲望轉化為戲劇情節。

在戲劇情節中,角色的言行舉止交織著說出來的意識和沒有說出的潛意識。

將角色的行動和反應安排在產生戲劇情節變化的轉捩點上。

這些轉捩點成為故事發展的關鍵節點,推動情節向前發展。

 

二.對話是角色與自身、他人、社會中說的話,隱含在語言下的具體與概念,使讀者能清晰捕捉到角色的思維和情感。

 

對話分為:已說、未說和不能說。

(1).已說是角色選擇向別人表達的想法和情感;

(2).未說是角色這些想法和感覺用內在聲音只表達給自己的部分;

(3).不能說的,是角色的潛意識衝動與欲望不能說出來者,即使對他自己也不行。

對話首先略掉日常生活中平庸瑣碎和重複再三的東西,再依事先設計好的危機或欲望之衝突來建構戲劇情節,接著在文句中填充進含義和細節。

 

三.對話的定義:任何角色對任何人說的任何話。

 

關注每位角色的內在思想和外在表現。

無論是深藏心底的思想,或是口中所說,都承載著明確的目的與需求。

作家需著重聚焦於每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動機,確保對話清晰地傳達角色目的。

每段對話都是對特定需求的回應與行動,無論模糊或輕飄,均有明確目的。

言辭如音樂,對話即行動。透過精練的語言,我們在共鳴的旋律中前進。就像美妙音樂的節拍,對話引領我們進入激動人心的時刻。

 

 

四.對話實現其行動的方式有二種:

戲劇性的對話或敘事性的對話。

戲劇化的對白使角色之間的話語充滿衝突,即使只有一個角色的場景亦然。

敘事對話,由非角色敘述者或角色自身進行,旨在引導讀者回顧過去或激發對未來的好奇。

通過增添故事世界之外的維度,敘述者巧妙地注入衝突和幽默元素,將現實與幻想交織,使故事更生動。

精心安排的對話防止了情感自溺,讀者能深刻理解角色而非作者的內心起伏,這樣才能使情節更引人入勝。

劇場、電影和文字敘述各有獨特媒介角色。

劇場側重聽覺,觀眾在聆聽中沉浸,聲音成為故事主要元素;

電影注重視覺,透過影像呈現故事情節,觀眾通過視覺感知故事發展;

文字敘述屬於心理媒介,讀者需將語言轉化為內在形象和聲音,通過想像構建情境,最終產生個人反應。

視角是編導讓觀眾在故事中觀察的位置,在劇場中,觀眾從特定位置觀看人生的戲劇,可自由選擇關注角色的行動和反應。

影視中,透過攝影機的視角,影視呈現精彩故事。每一幀構成資訊拼圖,喚起觀眾對生活的關注,激發對未展現場景的想像。

 

敘述體文字為作者提供了靈活的觀察角度,使故事的敘述更加自由。

通過選擇不同的敘述者(第一、第三、或第二人稱),作者能夠引導讀者聚焦在特定視角上。

這種控制讓作者牢牢操控讀者的感知,引導他們走向時空、社會或角色內心的深處。

從合理化的過程、自我欺騙,到夢境和潛意識,作者通過視點的選擇展示了故事的多層面。

讀者隨著作者的文字穿越時空,目睹角色的癖性、夢魘和遺忘的記憶。巧妙運用視角的力量使讀者沉浸在故事中,除非刻意抽離,否則將被作者引導,只能看到或聽到他所呈現的世界。

文字敘述的戲劇性對白與敘述式對白:

文字敘述的戲劇性對白:即便移植至舞臺或電影,仍能完整呈現,保持其原有魅力。

文字敘述的敘述式對白:需要根據不同媒介的特性進行調整,以保持關鍵元素的連貫性。

 

五.戲劇性和敘事性對話的三個基本功能:

1.解說、2.角色塑造、3.行動。

1.解說部份

在呈現故事歷史背景和角色情感轉變時,資訊的呈現至關重要。

過少的資訊會使讀者感到困惑,而過多則會讓他們疲憊。

為了保持讀者的興趣,應逐步提供絕對需要知道的資訊,讓讀者保持好奇心和同理心。

在整理故事中的事實時,作者應有意識地強調重要情節,使讀者更容易記住關鍵點,確保每個細節都為故事服務,而非平等對待。

故事的真正力量在於通過角色的實際行動展示,而非簡單地通過對白陳述作者觀點。

當角色被降為傳達觀點的工具時,讀者失去了對其的關注。

通過精心選擇敘述方式,角色生動的展示其行動,故事不僅增強了節奏和參與感,還讓讀者從角色視角深入體驗,真切感受故事情感,直面核心問題,能真切體會故事中沒有講出來的細節。

敘事驅動是什麼:

1.敘事驅動是無形的潮流,引領讀者穿越未知故事之海。

2.故事在對話中展開,讓讀者渴望能驗證故事後續發展。

3.每個細節都巧妙營造引人入勝的氛圍,使讀者迫不及待追尋結局。

4.在故事中,每轉折皆吸引,皆令人期待下一個驚喜。

5.故事透過巧妙鋪墊角色前史,使讀者沉浸在故事中,追尋線索,期待未來情節的驗證。

6.這流暢的資訊和巧妙的情節發展和微妙的人物關係,吸引讀者深陷其中。

7.角色對話不僅引導情感共鳴,更是成為引發讀者思考的強大工具。

 

2.角色塑造部份

角色設計分為外表與真實兩大層面。

外表引發讀者好奇心,透過故事揭露真實一面,吸引與驗證讀者的猜想。同時,角色的真實性使讀者願意自我投入故事,接受角色行為。

獨特臉譜化是創造具有獨特生理、心智、情感、價值觀的角色,涵蓋生活、職業、人際關係、欲望等方面的多元行為。

 

3.行動部份

角色通過言辭揭示內心思考,而行動則展現真實本質。作者需思考角色的追求和為達目標努力的行為,以及角色之間的互動時可能說出的話語。

在心理動作方面,要引起角色的實質變化。

身體動作包括面部表情、手勢、姿態等,強化或替代語言,如工作、遊玩、閱讀等,也是表現角色深層特質資訊的方式。

 

 

六.表達Ⅰ:內容

將對話構想為三個同心球體,他們相互包含。

最內層涵蓋難以言表的感受是角色在臺詞下看不見的人生;

中層掌控未說之詞(角色隱藏的思想和情感);

外層釋放出口的表達及行為(詞彙量、措辭、句法、語氣等)

 

七.表達Ⅱ:形式

衝突可分為外在、社會、個人關係和自我意識四個層次。

分別涉及時間、空間、建制、個人、親密關係以及自我和超我間的選擇。

外在、社會衝突增多時,對話減少;

而個人關係和自我意識的衝突增多時,對話增多。

 

體現在表面文字的字面意義,更在於在讀者心中反覆迴響,勾勒出難以言喻的潛在信息。

透過巧妙的語言構建物感、情感和境感,成為人類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

我們能夠使讀者深刻感受文字深層的內涵,引發共鳴。

物感,是透過五種色彩和三種基本狀態,直接感知和理解物理世界的重要途徑。

視、聽、觸、嗅、味,讓我們識別物體特徵,瞭解周圍環境。

物感是直觀認知,區分事物相似與差異,歸納到感知模型中。

物感深化讀者參與,透過自身感知經驗理解故事情節,使故事更生動。

情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七種情感和六種基本欲望,影響著我們的決策、行為和人際關係。

作家通過描寫角色情感,讓讀者共鳴,提升文學作品吸引力。

情感和物感相互影響,體現在感知本質、主觀性和客觀性的關係,引發對哲學問題的思考,深化我們對情感和物感的理解。

境感:

透過隱喻、綜合不同領域知識,境感建構全面且深入的世界觀。

感知不僅限於情感與物感,也包括對符號、象徵和比喻的敏感理解。

這種方式促進跨領域聯繫,揭示隱含的關聯,並啟發新的思考模式。

 

境感以隱喻為核心,將一領域知識應用於另一領域,創造新的理解和洞察。

文學作品深含多層含義和象徵,超越表面,展現深刻的思想和主題。

例如,一位作家可能使用自然的描述來暗示社會或政治問題,這就是境感比喻的一種體現。

透過結合不同領域知識,文學啟發讀者深刻思考世界。

物感以直觀感知外界,快速識別物體特徵;情感則個人化,需要時間感受和理解,並影響行為。

境感進一步抽象,透過隱喻和比喻連結知識領域,具創造性和多樣性。

建立符號聯繫,深入思考和分析,資訊處理更具挑戰性,呈現抽象且主觀,但同時更具創造性和深度,啓發讀者思考世界的多樣性。

 

輔助語言:

舞臺演員非詞語的細微差別和身體語言,來加強對白的意義和情感。

但在文學作品中,輔助語言得用描述性的文字呈現出來。

 

懸疑句、累積句及平衡句:

我們渴望解決謎團和回答問題。我們渴望與他人建立連接,得到情感的認同。

懸疑句結構先放輔助鋪墊句子,結束於其核心字眼;

累積句的設計將核心字眼放前面,句後用輔助鋪墊句子修飾。

平衡句這種句子是將核心字眼放在中間,兩旁是輔助的字詞:

 

有表現力的對白,用最少的字表達最多的含義。

不是要作家只寫短句或避免細節,使主題看起來只像大綱,但他應該讓每個字都有用。

一個句子不該有不必要的字。一個段落不該有不必要的句子,

留白,讓讀者有時間去吸收改變的意義,當作者踩刹車時,那個停頓應必須足以抓住人的注意,在停頓時蓄積情感力量。

 

九.有效的對話的功能:

1.表達執行一個內在行動。

2.加強場景,建構至轉捩點或圍繞轉捩點建構。

3.暗示傳達出資訊和觀點。

4.風格個性化每個角色。

 

十.對話可信性的瑕疵:

 

在故事中,深刻的對話勝過冗長的現實對話。相較於空洞的日常對話,虛構中的真實性吸引讀者驗證因果。

文章著墨於提升可信性:

1.刪減冗長的場景介紹,只保持必要情節。

2.淡化作者本身的入戲性表現,讓敘述更實際。

3.簡化角色的行動解釋,使敘述更適合故事世界。

4.角色知識簡化,減少專業深度描述,避免專業性錯誤。

5.簡化作者去描述角色行動背後的歷史原因,強調更直接的人性動機。

 

十一.對話語句用辭的瑕疵

 

讀者因厭煩對話而將注意力轉移至文句本身。

1.陳腔濫調就是那些我們看過太多遍的場景,行為是可預測的,對白未出口我們已經會背。

2.自以為是的雕琢文句,

作者有意識的運用生僻句、抽象概括(靜態的被動語言)、引經據典、曲折迂廻的方式,去展現安排鋪墊角色的情感。而導致文學性過強,與當前真實或虛擬世界中之真實人格互相抵觸阻隔而不相合。

 

十二.對話內容真實感的瑕疵

 

1.作者以科學定義方式,定義所有角色的全部思維和最深情感。

但其實真實世界中,生活中的困境使人常藏匿真實感受,難以直接表達需求。

我們應謙卑認識到,理解他人需要更多深度,超越表面定義,去探索每個獨特故事。

這樣的探索才能建立深層次連結,更全面地理解和尊重他人思想。

 

十三.對話設計的瑕疵

 

1.兩種造成對話煩悶的重複性語句:(1)一句話裡有重複的文句。(2)重複的情緒,沒有推進劇情的發展。

編劇創作是嚴謹的藝術,將思維轉為文字,通過精選表達方式打磨劇本。

搜尋知識,發揮想像,反復檢視每個選擇後的文句,並思考哪個是最佳的,創造出更為優越的選擇,使作品更好地傳遞給角色和讀者。

 

 

2.殘缺的對話:

每句臺詞都應精准表達角色和情境,確保編劇意圖清晰傳達。

有四種失敗形式:

‧模稜兩可不清晰的用語;

‧過早劇透或過晚才出現的戲劇性情節;

‧語句安排在不適宜的對話位置;

‧情節安排在不適宜的時間。

 

‧模稜兩可的意義:泛指概括的名詞和動詞。

‧過早劇透或過晚才出現的戲劇性情節:在戲劇性情節中,恰如其時至關重要。揭示太晚或太早都有失吸引力。

要確保時機準確,避免冗長交談,精心安排揭示點,讓讀者既理解又保持好奇。

保持觀眾緊張感,巧妙掌握資訊透露時機,確保故事吸引力持久。

在撰寫對話和情節的節奏時,務必考慮整場戲的設計。

透過巧妙的節拍和語句,精心構建對話,引導至關鍵轉折。

關注對話和情節的流暢發展,確保步調得當,不快不慢。

每個片段都有生命力,作者需用心雕琢,創造理想的情境。

‧語句安排在不適宜的對話位置:

在每個場景中,動作和反應的節奏直接受到對話後意義傳達的影響。

如果A對話中的核心字眼過早出現,促使B做出反應,而A還有其他話要說,B只能忍受反應,等待A把話說完。這樣的失誤在劇場或攝影棚內發生,會打斷場景節奏,損害電影表演的完整性。

‧情節安排在不適宜的時間:

情節的不良設計可能導致轉捩點過早或過晚,太早揭示轉捩點可能導致後續劇情失去張力,而太晚則可能使觀眾失去興趣。

成功的情節設計應該圍繞著核心劇情,以持續吸引觀眾的興趣(注意力)

 

‧角色情節的內在動機與外在行動不一致:

當角色的言行與其人物設定產生不一致時,情節就呈現分岔或不協調之態。這種情況可能引發讀者的困惑和疑慮。

原本有潛力的對白失去生氣的四種原因:平淡無趣;庸俗濫情;零散無章;缺乏改變。

首先,內在欲望動機存在,但對話平淡,導致戲缺乏趣味。

其次,內在欲望動機薄弱,卻有過多通俗濫情的對白,使得情節顯得庸俗。

第三,內在欲望與外在行為毫不相關,導致戲劇情節看似莫名其妙,對話零散無章。

最後,內在欲望與外在環境沒有衝突,缺乏轉捩點和改變,對話介紹資訊過多,卻呈現出平淡無奇的戲劇情節,令觀眾感到乏味或困惑。

 

十四.創造對話

 

故事才華能夠將日常生活中未表達的想法、情感、欲望及行動轉化為故事場景的對話隱喻。這種轉化使故事成為一種整體,深刻地反映了人類的內心世界。

角色的詞彙反映了他的見聞和情感。

被動、模糊、類型化的句子使角色顯得平庸,觀眾也會感到麻木。

主動、扎實、有感的語言則具有喚醒觀眾洞察力的力量,能夠直擊角色內心的縱深複雜性。

精心選擇和運用詞彙是刻畫角色的關鍵,它不僅僅是表面的言辭,更是深刻折射角色內在世界的一面鏡子。

作者運用認知和視覺力量,可以想像角色所看到、所感受到但又未說出或難以言明的情境。

 

通過修飾對白,將這些隱含的感覺、印象、影像置於讀者或觀眾的耳邊,創造出更為生動的效果。

當角色面對激動人心的瞬間,我們通過強化對白中的動詞和形容詞,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角色內心的澎湃情感。

在描述複雜內心體驗時,通過選擇恰如其分的詞彙,讓讀者能夠深刻理解角色的矛盾心理。

例如:

角色看著遠處的夕陽,橙紅餘暉勾勒的溫柔喚起他對往事的回憶。

他無法言說內心的紛亂,輕輕地吐出一口氣,說: “時間過得真快。”

這種轉換角色內心世界的影像為對白,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心境,加深故事的情感共鳴,提升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十五.約束、紀律、限制會激發驚人的藝術成就

 

約束、紀律、限制對於創作具有激發成就的關鍵作用。相較於無限制的自由,遵循複雜技術要求有助於才華的塑造,最終引發想像力的爆發,實現驚人成就。

寫作藝術在語言的束縛下,將大腦皮層解讀文字作為目標。

為了激發成就,專注的作家們像苦力一樣折磨自己,深挖無意識中具有力量和深度影像的語言,創造出深刻見解的原創故事。

通過準確、生動、影像豐富的語言,角色的深層思維和感覺在無意識中浮現。

角色對話不僅具有激發我們內心共鳴的力量,同時通過他們表達追求欲望的語言及行動,深刻展示了他們的存在。

即使是乏味的角色,其臺詞也必須展現出他本身缺乏活力的靈魂,連沉悶都要寫得生動。

角色的語法在於主語和謂語的組合:主語是句子的"什麼""",而謂語則提供與主語相關的資訊,這兩者共同構成對話以傳遞資訊,呈現角色的學識和獨特性格兩個基本層面。

形容詞能展示角色的不同個性,如看煙火,“好大”與“壯麗”截然不同。

副詞也如此,看摩托車,“超猛”與“很快”展現角色的不同觀點。

在主動式中,行動者是主語,接受行動者是賓語。

比如“那一家人策劃了婚禮”(主動式),與回憶起“婚禮由那一家人策劃”(被動式),展現出兩種感覺、兩種生活狀態和性情的不同。

 

空間態動詞、時態動詞、情態動詞。

在實際語言運用中,這三類動詞常常相互交織,共同構成豐富多彩的句子。

這些動詞類別有時可能會有重疊,一個動詞可能同時具有拓展、空間態、時態和情態的特徵。

在具體的語境中,動詞的功能可能會因周圍的語言環境而有所變化。

空間態動詞是描述物體在空間中位置或運動狀態的一類動詞。

如: “去”和“來”到如、“站”、“坐”、“躺”。

涉及移動的動詞如“進去”、“出來”、“走”、“跑”、“跳”、“遊”、“飛”、“爬”、“躲”等。

通過空間態動詞,能清晰地傳達關於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或運動的資訊。

 

時態動詞在語言中用來表示動作或狀態發生的時間。

時態動詞分為過去時、現在時和將來時,能夠精確地傳達動作發生的時間。

如:“我走過”表示動作發生在過去,“我正在走”表示動作在現在進行,“我將會走”則表達了將來的動作。

通過時態動詞的運用使得語言更加動態,能夠生動地描繪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場景。

情態動詞用於表達說話者的態度、意願、能力等情感色彩。

通過情態動詞,說話者能夠表達對行為可能性的判斷、對未來事件的預測、對願望的表達以及對義務或必要性的強調。

常見的情態動詞包括“喜歡”、“厭惡”、“渴望”、“願”“能”、“將”、“會”、“願”、“必須”等。

例如:“他能走”表達了能力的判斷,“我將會走”表達了對將來事件的預測。

空間態動詞:

飛: 描述在空間中快速移動的動作,如鳥飛、飛機飛。

遊: 表達在水中或空中輕鬆自如地移動,如游泳、飄遊。

漂: 描述在水面上悠然飄動的狀態,如木板漂浮在水面上。

滑: 強調在平滑表面上滑動的動作,如滑冰、滑板。

爬: 表示沿著表面緩慢移動,如爬山、爬樓梯。

時態動詞:

曾經: 表示過去某個時間發生過的動作,如曾經去過、曾經看過。

將要: 表示將來某個時間即將發生的動作,如將要出發、將要發生。

一直: 表示持續不斷的動作或狀態,如一直在學習、一直等待。

情態動詞展:

願意: 表達主動的意願,如願意幫助、願意嘗試。

得以: 表示具備某種條件或資格,如得以參與、得以實現。

不得不: 表達被迫或必須要做某事,如不得不離開、不得不接受。

進行動詞:

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例如:做、寫、畫、唱、吃、學等。

完成動詞:

表示已經完成的動作。例如:完成、寫完、吃飽、學會等。

持續動詞:

表示持續性的動作或狀態。例如:持續、進行、存在、保持等。

變化動詞:

描述物體或狀態的變化。例如:變化、增加、減少、改變等。

感知動詞:

表達感官經驗或認知過程。例如:看、聽、聞、感覺、瞭解等。

交流動詞:

表示交流或傳達資訊的動作。例如:說、告訴、詢問、回答等。

判斷動詞:

表示對事物進行評價或判斷的動作。例如:覺得、認為、看出、發現等。

 

運動動詞:

描述物體的運動。例如:飛、遊、游泳、飄動等。

變化狀態動詞:

描述事物的狀態變化。例如:變得、顯得、變暖、變冷等。

情感動詞:

表達情感或情緒。例如:喜歡、討厭、高興、傷心等。

 

 

十六.角色專屬的文化與對話:

 

角色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被動?主動?如何修飾主語以及謂語?角色的心理、生活經驗、教育,有什麼可以表達他知識的內容?角色活著的時刻,無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吸納了大量該角色特有的文化內涵。角色歷史的生命際遇使你的角色受傷或成就。

第一部分:角色的生命歷程

在角色的生命歷程中,關鍵時刻的成就和受傷是塑造其性格的主要元素。

這些經歷可以包括心理上的創傷、失落感以及人際關係的破裂。

通過深入描寫這些傷痛和挫折,可以使角色更加豐滿。

運用生動動詞及適量形容詞修飾主謂,突顯情感的複雜深度。

比如,當描述角色經歷心理創傷時,可以使用諸如“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靈”、“陰影撞擊了他的思維”等表達方式。這樣的描寫有助於讀者共情,深入瞭解角色內心的痛苦和掙扎。

而在描寫角色如何克服困境時,可以使用積極的動詞和形容詞的方式展示行動的情節,如替“堅韌不拔”、“戰勝自己的恐懼”等塑造一些展示行動的情節,以突顯角色的勇氣和堅持。

通過生動的語言,讀者能夠更好地感受到角色戰勝困境的過程,增強故事的情感共鳴。

 

第二部分:角色的生命觀

角色的生命觀受心理狀態、生活經驗和教育影響。

被動生命觀體現為順從和接受,而主動生命觀表現為積極態度和追求。

 

透過對角色行為的對比描寫,能清晰展現其生命觀。運用對比手法修飾主語和謂語,使文章更具說服力和通順。

被動生命觀的描寫可以通過反映角色的消極情緒、對命運的抱怨以及對未來的迷茫來實現。

例如,以“她習慣於默默承受一切,對未來感到無助的迷茫,仿佛被困在一片暗淡的海洋中,找不到出路等”,塑造一些展示當時狀態的情節。

而主動生命觀的描寫則可以通過展現角色的目標、追求和對困境的戰勝來實現。

例如,以“他心懷遠大的夢想,努力拼搏,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堅定不移地追尋自己的道路等”,塑造一些展示當時狀態的情節。

 

第三部分:心理世界的表達

深刻的角色需具獨特生命觀與複雜心理。透過獨白、內心戲或第一人稱敘述,展現角色思考過程與獨特視角。這不僅增添故事深度,更讓讀者更深刻理解角色內在世界。

情感是故事發展的推動力之一。透過刻畫角色的情感起伏,讀者能深入理解和共鳴。

運用生動的比喻、形容詞和動詞,打造場景,使情感描寫更生動深刻。

人物塑造中,矛盾的表達至關重要。透過描繪內心衝突,故事更為引人。

在修飾主語和謂語時,使用矛盾的詞語和形容詞,如“內心的掙扎”、“矛盾不已”等,塑造一些展示當時狀態的情節,以突顯角色的複雜性。

 

第四部分:文化的吸納

每位角色都深植于獨特的文化底蘊,透過言行、習慣和服飾等細節生動描寫文化背景。

以生動語言勾勒文化,使文化內涵自然溶入角色的行為與言談,為角色的行為決策提供深刻背景。

文化教育在塑造角色核心認知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涵蓋家庭、社會、學校和組織。

需將文化與角色、自然、城市景觀、工作場景、宗教儀式相結合。

創作者透過體驗角色視角、深入場景,塑造生動對白,每個場景成為藝術融合的機會。

這種創作涵蓋日常冥想、夢境和未來幻想,挖掘文化、融入場景,為作品增添傳統儀式的敬重、對家族觀念的堅持等文化內涵。

 

十七.故事設計:

 

故事吸引人的關鍵在於引人入勝而非執著修改對話本身。

對話雖強大,卻不能彌補故事本身的不足。

在審查對白前,務必檢查故事設計的基本元素。

很多故事因存在問題而浪費了精彩對白。

壞故事通常伴隨糟糕對白,而好故事很少因此而被浪費,原因在於優秀故事會自然激發出精彩對白。

 

故事優秀如何可能:

1.主角的平靜生活在故事開始時被激勵事件激發起伏。

這一決定性或意外的事件可能源於外部影響或內在因素。

2.主角在激勵事件中深刻轉變核心價值觀,

突顯正負對立的多元觀念。生死、勇敢與膽怯等多重價值在變革中凸顯,每場景都是主角價值觀的兩難選擇,戲劇性展現危機的峰迴路轉。

這些情節是主角核心價值的轉折點,貫穿全文,透過主角在事件中的反思和變化,深刻傳達了生命中核心價值的多樣性和動態性。

3.故事中人物行動源於欲望,藝術性地交織多種欲望,並組織成連貫的事件。

講故事者巧妙選擇並突顯特定欲望,差使其貫穿於推動故事進展的各個場景。

4.在激勵事件後,主角迫切希望重建生活平衡,

他意識到恢復平衡對自己至關重要,這股動力驅使他積極追求目標,克服生活種種困難。

儘管過程中充滿挑戰,這些困難成為他成長和超越的契機。透過不懈努力,主角不僅改變了自己,也在生活的波折中找到了穩定。

5.角色動機的核心是渴望的源泉,尤其是成功追求目標是否滿足深層需求。

這渴望常起源於童年經歷,但關鍵在於實現它是否真正滿足內在需求。

動機的複雜性使其顯得無理性,深刻地影響著角色行為。揭示角色內在需求與外在欲望的關係,不僅有助於理解角色心理,也為故事情節提供深刻的邏輯基礎。

6.編劇在滿足角色場景意圖後,戲劇場面便告一段落。

以警方偵訊嫌犯為例:若警方選擇放棄並離開房間,則戲劇情節宣告結束;如果嫌犯選擇坦承秘密,戲劇場景也戛然而止。在戲劇情節中,必須交互推動著情節發展,為這場景注入了緊迫感和深度。

7.個體的人生歷史深刻塑造了其選擇與行為。

人際網成為決策的關鍵影響因素,提供認同與安全感。在減少負面關係的同時,保持正面關係是一種合理的策略。

個體逐漸意識到與朋友、家人、情人的私下關係。

自我認知包括內在自我、體能、心理、情感和道德。

瞭解自己在社會和歷史中的位置,構建了獨特的人生歷史,深刻影響其言行舉止。

8.角色的文化背景既強化生活現狀又制約行為,形成約束之網。

這些欲望不僅限制著行為,還在追求目標時影響著言行舉止。

積累正面關係使行為呈現“文明”趨勢,而沒有退路的角色可能放縱任性。

文化團體關係的不同影響著虛構故事中直觀文本與引經據典文本的數量。

集體語境文化強調傳統和歷史,成員溝通鴻溝較小;而差異性語境文化則突顯變動和差異,成員代際溝通鴻溝則較大。

9.生活中的問題解決常面臨阻礙,

如物理衝突(時間、空間、自然災害)、奇幻電影中的超自然力量,社會衝突(政府、法律、宗教、企業),以及個人層面的衝突(朋友、家族、情感、財富爭奪)。

同時,內在衝突包括個人理智、身體、情感矛盾,如記憶退化、身體衰退、情感顛覆等。這些複雜衝突使解決問題變得艱難,讓人遠離期望。

 

 

十八.故事的行動主軸:

 

1.人物經歷五個關鍵階段,首先被內心欲望引發,類似故事誘發事件。

逐漸察覺外界對抗,階段中糾葛不斷。

至生命危機來臨,主角面臨抉擇,引發高潮與行動選擇。

在行動反應中展現堅定決心,最終通過表達完成整個過程。

這五個階段交織成主角追求改變、對抗、選擇、行動反應、表達的完整軌跡。

2.在展示角色意圖階段,通過對話和非口頭表達,呈現多樣的語言交流和身體語言。

每個細節都成為角色性格、動機和情感的生動元素,精巧地推動情節發展。

3.主角在追求解決衝突的過程中,通過克服障礙、挑戰意志,展現出堅韌和冒險的勇氣。

故事情節逐步升級,主角在面對生死交關時做出了關鍵決策,決定影響故事結局的行動。

正負價值情感場景轉捩點巧妙設計,整體情節引人入勝,使價值觀在故事中呈現交替起伏的狀態,製造成功與失敗之間的緊張距離,讀者隨著主角的決策和行動跌宕起伏。

4.場景逐步昇華,以轉捩點為核心,每個事件序列比前一更具衝擊力,深刻影響角色生活,形成高潮。

時間的節拍成為關鍵,即時行動和反應交替構建場景框架,推動對話逐漸推進或接近轉捩點,深化整體故事情感與發展。

5.角色想要解決問題,想要改變什麼的欲望是推動整個故事過程的動力。

這一欲望成為他行動的主軸,每個場景都是必須為滿足欲望而克服阻礙推進情節而存在。

然而,角色在行動前需要仔細考慮環境背景和能力限制了他在特定情境中的選擇。角色相應的的選擇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突顯了角色的個性和決斷能力。

在行動時,角色的反應需要通過文字表達,編劇通過對白和行動的編排展現角色的情感和思考。

通過角色的行動,引發了深層次的角色間的互動和發展,激發了讀者的同理心並關注角色境遇。

6.作者運用獨特的衝突平衡、類型和張力,塑造角色行為、節奏動力。

衝突之品質決定了行動之品質,行動之品質又決定了對話之品質。

 

十九.均衡衝突(人性的須要與想要之間的矛盾)

 

.《黑道家族》:

節拍1:托尼施展魅力/梅菲做好面對麻煩的準備。

節拍2:托尼提出要求/梅菲笑他是傻子。

節拍3:托尼宣稱自己無辜/梅菲避免衝突。

節拍4:托尼爭取同情/梅菲責備他。

節拍5:托尼找下臺階/梅菲給他臺階下。

節拍6:托尼坦白說出/梅菲拖延時間。

節拍7:托尼找麻煩/梅菲跨線了。

節拍8:托尼逼梅菲到牆角/梅菲輕蔑托尼。

節拍9:托尼激怒梅菲挑戰自己/梅菲否定托尼的價值。

節拍10:托尼溫和地問/梅菲再給臺階下。

節拍11:托尼想要聽最壞的/梅菲打出一拳。

節拍12:托尼自我懷疑/梅菲開第一槍。

節拍13:梅菲再打一槍/托尼用最毒的字眼罵梅菲。

 

二十.喜劇衝突(人性的須要與想要之間的矛盾)

 

.《歡樂一家親》:

節拍1:弗萊澤要奈爾斯接受失敗。/奈爾斯將失敗歸咎到弗萊澤。

節拍2:弗萊澤罵奈爾斯是白癡。/奈爾斯罵弗萊澤是傲慢的人。

節拍3:弗萊澤罵奈爾斯是難以取悅的小孩。/奈爾斯罵弗萊澤是搶戲的蹩腳演員。

節拍4:弗萊澤稱奈爾斯是受虐狂。/奈爾斯稱弗萊澤是施虐狂。

節拍5:弗萊澤罵奈爾斯是愛哭鬼。/奈爾斯罵弗萊澤好炫耀。

節拍6:弗萊澤捍衛他的臉。/奈爾斯攻擊他的臉。

節拍7:弗萊澤罵奈爾斯醜。/奈爾斯罵弗萊澤醜。

節拍8:弗萊澤的行動:握緊拳頭,心理和情感上準備開戰了。/奈爾斯的反應:握緊拳頭,心理和情感上準備開戰了。

節拍9:弗萊澤考慮要從哪揮拳。/奈爾斯挑戰他揮拳。

節拍10:弗萊澤攻擊奈爾斯。/奈爾斯準備反擊。

節拍11:奈爾斯攻擊弗萊澤。/弗萊澤哄騙奈爾斯。

節拍12:奈爾斯向弗萊澤投降。/弗萊澤攻擊奈爾斯。

節拍13:弗萊澤要殺人了。/奈爾斯回憶起恐怖的事。

節拍14:弗萊澤殺弟弟。/弗萊澤逃離謀殺現場。

 

二十一.不對稱衝突(人性的須要與想要之間的矛盾)

.《日光下的葡萄乾》:

節拍1:沃爾特邀她說話。/露絲嗤之以鼻拒絕聊天。

節拍2:沃爾特罵她態度差。/露絲罵他們生活痛苦。

節拍3:沃爾特堅持要她聽。/露絲對他的想法嗤之以鼻。

節拍4:沃爾特忽略露絲。/露絲嘲諷沃爾特。

節拍5:沃爾特責怪露絲。/露絲藏起她的內疚。

節拍6:沃爾特罵她自私。/露絲讓步。露絲投降了一會兒,想聽他有何高見。

節拍7:沃爾特引誘她。/露絲警覺有可疑處。

節拍8:沃爾特演起了商人。/露絲預見災難。

節拍9:沃爾特證明他的世故。/露絲拒絕他的胡鬧。

節拍10:露絲安撫他。/沃爾特指責她不給力。

節拍11:露絲舉起道德大錘。/沃爾特面對失敗。

節拍12:沃爾特求同情。/露絲無視他的乞求。

節拍13:沃爾特指責她不愛自己。/露絲指責他生活在幻想裡。

節拍14:沃爾特把自己的失敗怪罪於露絲。/露絲怪責沃爾特的失敗。

節拍15:沃爾特堅持他那個爛藉口。/露絲嘲笑他的自欺。

節拍16:沃爾特安慰自己受傷的自我。/露絲退縮到她的害怕中。

 

二十二.非直接衝突(人性的須要與想要之間的矛盾)

.《了不起的蓋茨比》:

節拍1:貝克小姐透露蓋茨比住在西蛋區。/黛西隱藏住她的驚訝。

節拍2:所有往晚宴桌走的行動。/黛西計畫羞辱湯姆。

節拍3:黛西摧毀丈夫的浪漫姿態。/湯姆隱藏自己的不快。

節拍4:黛西開始一個話題。/黛西將話題丟回給自己。

節拍5:貝克小姐和黛西大聲說話。/黛西讓大家看她的小指頭。

節拍6:黛西指責湯姆傷了她。/湯姆沉默隱藏反應。

節拍7:黛西公然侮辱丈夫。/湯姆命令她別再侮辱自己。

節拍8:黛西再度攻擊湯姆。/湯姆退至沉默。

 

二十三.自反性衝突(說話的自我”與“沉默的自我”間迴圈矛盾)

.《埃爾澤小姐》和《純真博物館》:

角色與讀者對話主要涉及過去事件及其對個體的影響,如《純真博物館》。

在角色自我對話中,內心對白以現在式呈現,揭示微妙的心理層面差異,如《埃爾澤小姐》。

在“說出來”中,角色以完美的自我意識述說過去的內心衝突及其影響;

而在“展示出來”中,通過行動生動呈現深層心理,展示內在複雜性。

文學中,角色內心聲音賦予對話深度,引發思考:對白物件是自己嗎?思維是否雙重?

無論真實性,自我意識是人性核心。

創造內在對白將角色想法置於心理舞臺,戲劇性問題浮現:“成為獨特人物如何?”

當角色自我對話時,誰會聽到?她向誰訴說?答案是:她沉默的自己。

我們聽到角色自言自語時,本能地知道是她的另一面,沉默的自我在靜聽。

我們無需刻意思考,因為我們瞭解沉默自我的存在,每個人腦中都有分裂的沉默自我,觀察、評估、儲存記憶。在冥想中清晰感知這個自我,它始終存在,靜靜聽著每一句話。

自然科學的自反性造成因果環形,使關係變得模糊。

社會學中的自反性強調相互依賴,個體、團體和機構的行動幾乎同時發生。

在故事藝術中,自反性表現為解決問題的努力反而深化內在矛盾。

由於人類能客觀觀察自身,形成核心自我和客體自我觀察,產生複雜對抗。

使得我們必須以更全面的視角來理解和應對問題,認識到因果關係的複雜性,以更有效地解決任何內心生活所產生的矛盾挑戰。

 

二十四.暗示性衝突(反諷和希望)

 

強調內容勝過形式,精簡的文字提升可信性和影響力,為讀者留有思考空間。含蓄的對話留下深刻印象,微少的字句表達豐富意義,對話精煉成內容焦點,達到最大傳達效果。

.《迷失東京》:

節拍1:巴伯嘗試對酒保施魅力。/酒保假裝被他的魅力吸引。親密/孤獨(-)

節拍2:酒保領夏洛特入座。/夏洛特嘗試融入。親密/孤獨(-)

節拍3:酒保招呼夏洛特。/夏洛特試驗自己受不受歡迎。親密/孤獨(-)

節拍4:巴伯讓她自得輕鬆。/夏洛特加入喝酒。巴伯認可她的選擇。親密/孤獨(+)

節拍5:夏洛特引起一個話題。/巴伯向她告白生命中的三個大失敗。夏洛特藏起她的驚訝。失/得(-)

節拍6:巴伯安撫她。/夏洛特同情地笑著。親密/孤獨(+)

節拍7:巴伯邀她剖白。/夏洛特坦白自己空虛、也許存在問題的個人生活。失/得(-)

節拍8:巴伯準備追求。/夏洛特準備接招。巴伯獻殷勤。親密/孤獨(-)

節拍9:夏洛特擋住他的追求。/巴伯恭維她的機智。親密/孤獨(+)

節拍10:夏洛特給他一線希望。/巴伯抱怨他多舛的婚姻。夏洛特贊許他的機智。失/得(-)

節拍11:巴伯要聽她的個人故事。/夏洛特坦白未來不怎麼看好。失/得(-)

節拍12:巴伯給她假的希望。/夏洛特一笑置之。親密/孤獨(+)失/得(-)

節拍13:夏洛特也提供了虛偽的希望。/巴伯表示他也有聽懂。親密/孤獨(++)失/得(--)

節拍14:夏洛特慶祝他們的自欺勝利。/巴伯加入慶祝。親密/孤獨(+++)

節拍15:夏洛特坦承她覺得有失落感。/巴伯說他也是。失/得(---)親密/孤獨(++++)

 

二十五.掌握技術:

 

傾聽是一項技術,通過培養眼睛觀察周圍人未言之事,再通過訓練耳朵聆聽別人的表達,才能實現說得少、表達得多。

電影編劇威廉姆·高德曼因其出色的對白而被譽為最優秀之一,他被形容為擁有“對白的耳朵”。這一比喻強調了他在巴士上迅速而準確地記錄他人言辭的天賦。

通過編劇的耳朵深度傾聽,他能捕捉到超越語言的深刻含義。

傾聽生活,主動聆聽真實世界的聲音,包括語速、語調和術語。

無論身在何處,都要敏銳地豎起耳朵,將有趣的表達方式和富有深意的字句牢記於心,甚至記錄下來。這種積極的傾聽方式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並融入生活,實現言之有物,表達得當。

說話就是行動,說話不僅僅是文字表達,更是一種行動。

聆聽他人的措辭,關注言語修飾,揭示表面之下的潛在資訊。

深挖言辭背後的欲望和動機,領悟言語的真實含義。掌握說話的策略,理解其在社交中的重要性。觀察如何用言辭引發反應,以強化說話者的欲望。

通過研究詞彙,甚至創造新詞,豐富言辭,參與社交活動的過程中展示自我。言語的力量不僅在於表面的文字,更體現在深刻的思考和社交智慧中。

職業編劇成功的關鍵之一是反復閱讀優秀劇本,汲取其中對白的日常感,構建真實可信的角色。

同時,從糟糕劇本中學習,通過改寫淘汰多餘文字,嵌入個人表達,迅速提升寫作水準。

這種實踐不僅充實經驗,還有效培養對白創作技能,使職業編劇在創作中獲得更多靈感和提升。

 

編劇有兩種寫作角度——從外向內和從內向外。

從外向內時,雖像觀眾自由創作,但或許深度和情感掌控不足。

從內向外寫,編劇深入角色內部,以角色內心推動情感波動,深刻挖掘欲望和情感,成為第一位角色演員。通過深入挖掘欲望和情感,編劇能夠找到理想的節拍序列,扣緊場景轉捩點。

在創作中,採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如果魔法”方法,關注角色行為而非對白。

重點是思考:“如果我是這個角色,面對這種情境,我會如何應對?”

通過這種方式,不是以個人身份,而是以角色身份創作,塑造屬於你的獨特作品。

創作者在塑造對白時需精心選擇感官描寫,過多側重眼睛會形成生動畫面,過多注重耳朵則陷入單調臺詞。

在影像和文字間必須找到平衡,精准掌握言與默之度。

當編輯時,重要的是確保文章充滿說服力且通暢。首先,應考慮主角的背景欲望,這將深刻影響其行為和語言使用。進一步探討主角欲望的對象,是否存在潛在的矛盾。

在考慮超意圖時,著重揭示主角行動的根本因素,是意識中的驅動還是潛在的欲望?

同時,主角是否成為自己的敵人,這將加深情節的張力。

描述場景中主角的意圖,分析他真正追求的是什麼,是否符合潛意識中的場景意圖。

動機是解釋主角追求目標的關鍵。

考慮場景的驅動力和對抗力量,明確衝突來源,是來自主角內在、其他角色還是環境?

突顯主角生命的價值,以及場景中價值的變化。

 

進一步探討潛文本,揭示主角在表面行為之下可能在做什麼,以及可能採取的策略。

分析台詞中的每句潛文本,以及主角採取的特殊行動。

考慮節奏,分析主角採取的特殊行動如何推進場景,並瞭解它們是否相互疊加推進。

描述主角在使用語言時的策略,以及他想要達到的效果。

突出場景價值的變動和轉折點,以及它們發生的位置。

深入挖掘主角在這場戲中的行動選擇如何反映其本性。

最後,確定這場戲如何推進整個故事,使得每個元素都貢獻到文章的說服力和通暢度。

在創作角色時,不妨從自身經驗出發。每當與他人發生對立,你可能會在內心重新編寫整個場景,想像衝突按本應發生的方式進行。

這種本能的寫作方式,其實貫穿於你一生。挑戰在於將這種本能轉化為創作對白的能力。

創造角色專屬對白需要深入瞭解人類行為,觀察周圍人物,廣泛閱讀小說和非虛構作品。

優秀的角色創作基於對自我的深刻認知。正如契訶夫所言:“所有關於人性之事,我都是從自己身上學到的。”

最後,找到角色的靈感源自於自己,從自身想像中萃取他們的對白。

通過問自己“如果我是這個角色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怎麼做?我會說什麼?”來尋找真實的答案,因為它總是正確的。

透過理解自己的人性奧秘,你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以及他們獨特的表達方式。

隨著自我意識的提升,你會發現自己可以成為多個角色的創作者、演員和講述者。

 

 

=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3au6m06f06&aid=18044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