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殘廢人”到“殘疾人” 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2008/09/13 09:23:13瀏覽350|回應2|推薦2
中國首位殘奧會金牌得主平亞麗最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嘆說:在她小的時候,國人對殘疾人的認識還無法像現在這樣包容和理解,殘疾人在人們的心目中幾乎等同“廢人”--因為,那時“殘疾人”就被稱作“殘廢人”。平亞麗還清楚記得,當年建軍節時報紙上用大字向“殘廢軍人”問好。

  新華社的報道說,從“殘廢人”到“殘疾人”,一字之差,其中意蘊,卻是天壤之別。文明進步,有狂風暴雨式的,但更多是春風化雨般漸進,體現在一個個小細節上--猶如“殘廢”變成“殘疾”。

  事實上,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有大量消失與新增的詞語,從一個側面見證著中國的變化,例如“糧票”、“倒爺”、“面的”、“萬元戶”……很多詞語都消失了,而“和諧社會”、“問責”、“按揭”、“物業”、“海歸”等新生詞語不斷出現,詮釋著社會前進、科技發展、中國人生活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

  這其中的一大改變,是大量歧視性稱呼的消失。

  智障者是殘疾人群體中最困難的一個群體。2007年,世界特奧會在上海舉行,“特奧”兩字,深入人心,但是人們不知道的是,1985年成立的中國特奧會,原名是“中國弱智人體育協會”。

  2005年,重慶市領導曾經呼吁為“棒棒”這一稱呼改名,在市領導直接過問下,為農民工服務的“棒棒公寓”,已更名為“陽光公寓”;就在今年7月,香港立法會通過了《種族歧視條例草案》,其中規定:日後若香港市民使用“黑鬼”、“鬼佬”、“賓妹”等詞語去稱呼少數族裔,並明顯帶有挑釁或侮辱成分,將可能觸犯法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尋找工作,從而掀起了世界上最大規模人口流動的序幕。他們一度被稱作“盲流”,後來被叫作“民工”,然後又改為“農民工”,如今,他們有了更新的稱呼,比如“新廣東人”、“新浙江人”、“新上海人”……這群曾生活在城市最底層的群體,已經被城市居民認為不可或缺,更被上升到一個被尊敬的高度--今年全國“兩會”上,已經出現了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

  稱呼的變化,無疑讓被稱呼者心感溫暖。

  當年,“殘廢人”三個字,讓多少殘疾人抬不起頭來!平亞麗就說過,她當時非常不喜歡“殘廢人”這個詞,“從那個時候我想一定要證明自己不是廢人。”

  如今,“殘廢人”已經塵封于歷史之中,而中國無數殘疾人,也通過自強不息,證明了他們的價值,證明了他們不是國家的“包袱”,證明了他們同樣是社會發展的建設者、推動者。

  從對待殘疾人的態度,可以觀照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從“殘廢”到“殘疾”,稱呼的變化,其實是健全人反思與修正自身偏見的過程。

  近年來,在政策設計、城市建設等方面越來越重視殘疾人這個龐大的群體的同時,社會大眾也開始以平等、包容的眼光來看看待他們,並學會欣賞他們的美。

  這種改變,需要全社會的共同維護。遺憾的是,在我們的一些大眾傳播,還是會有意或無意地出現一些歧視性語言和動作,例如一些小品演員,就以模倣殘疾人的表情與動作為噱頭。

  北京殘奧會,無疑給健全人--包括那些小品作者與演員--提供了一個以平等視角來對待殘疾人的契機。例如,輪椅觀眾進入場館接受安檢時,安檢員都是蹲下乃至單膝著地,以使自己能夠用目光與觀眾交流,目的是讓殘疾觀眾感覺到應有的尊重,心情愉快。

  誠然,一次殘奧會並不可能使中國的殘疾人從此就擁有與健全人完全相同的機會,稱呼的改變,也不意味著他們處境的徹底改變。但是,畢竟改變了,而北京殘奧會還在加速這種改變。

  明天,會更美好。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iaoyue30&aid=2214285

 回應文章

曉鉞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回復!
2008/09/14 16:33

謝謝回復!叫法都不盡相同,但都一樣!

一首老歌,讓我回想起了高中時大家傳唱時的感受!


田園火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現在說“殘障”
2008/09/13 09:41

期待兩岸明天會更好!

明天會更好(約23年前的MV)
5 分 17 秒

曉鉞(xiaoyue30) 於 2008-09-14 16:34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