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個台灣在我心中的掙扎
2007/11/02 19:22:56瀏覽190|回應0|推薦1

兩個台灣在我心中的掙扎 
2004/12/12 00:32

炎黃子孫

 

現在終於又能以曲綫救國的方式進入東森了。但是介面都是簡體字了,不能看繁體字(東森的簡體版本錯誤太多),現在我也不知道這裡能否用簡體字投稿,每次我為了投稿,用繁體輸入,本來幾十分鐘就能搞定的文章卻要用上兩三個小時才能寫完,真是麻煩!

很多臺灣朋友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固有的思維模式,認爲大陸人是被洗過腦的(殊不知,你們有這樣的偏見,也是因爲你們從小就被臺灣的執政者不停的洗腦)。一次,我的一個很好很好的朋友和我聊天,他很不解的問我,爲什麽這麽關心台海局勢?就算打仗,也不關你的事情啊,況且四川離臺灣那麽遠,多掙錢才是正事。我當時確實難以回答,我也不知道自己爲何那麽關心台海局勢。


記得很小的時候就從書本上瞭解到:臺灣是祖國的寶島,是中國第一大島,臺灣的高山族是我們55個少數民族中的一個。我還從來沒有在任何書本上看到過貶低臺灣的內容,至少,在我們1970年代出生的人上學時課本裏面就沒有「解放臺灣」「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等等之類的話。那時,臺灣給我們的感覺是既熟悉又陌生,讓我們感到很好奇,很神秘。記得那個時候,在四川電視臺播放了一部臺灣拍的古裝電視連續劇,是一個正史劇,雖然並不好看(就我當時的年齡,也看不懂),但仍然在四川全省引起了轟動,我父母所在的單位,看電視的禮堂擠滿了人(當時私人有電視的很少,都是看公用電視)。第二天的報紙上就刊登了很多觀衆的文章,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我至今印象還很深——《感受不一樣的國產電視劇》。


我在上初中的時候,已經改革開放了,當時的社會已經沒有那麽多言論禁忌了,很多評論共產黨、領導人的語言都能聽見了,有一次,我在飯桌上說「這個世界上怎麽那麽多國家分裂啊?德國是兩個,朝鮮是兩個,中國也是兩個」,我話還沒有說完,爸爸就立刻糾正我:「誰說中國分裂了?中國只有一個,只是因爲內戰沒有結束,臺灣暫時被國民黨的參與勢力控制著,但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都知道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代替了」。


我們在初中的教育中,老師給我們講了很多「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跡,講了很多臺灣的故事,也講了很多「一國兩制」的內容,也知道了原來「一國兩制」是為解決臺灣而提出的,只是先在香港實施,也知道了臺灣的「一國兩制」還可以保留軍隊,當時,我們在一次班會上還專門討論「一國兩制」,形成了很多問題,老師後來都一一作答,但當時我們並不滿意,也沒有解除心中的疑慮。因爲,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的歷史觀和意識形態中,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革命先烈為新中國的建立,前赴後繼、抛頭顱撒熱血,為最終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而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經過大革命、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五次反圍剿、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建立革命根據地、大生產運動、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中共終於奪取了政權。


我們從小要加入的「少先隊」「共青團」等組織,宣誓的誓詞裏面都有 「為共產主義爾奮鬥」「做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等等語言。但爲什麽現在卻為了收回臺灣,而置先烈的鮮血而不顧,卑躬屈膝的要搞什麽一國兩制,共產黨明明是爲為建立共產主義而奮鬥的政黨,爲何要允許保留資本主義制度?這些,在當時不要說是我們這些小孩想不通,甚至連一些大人也不能理解。但是,就是因爲一個原因,大家都想通了,大家都沒有意見了?什麽理由?——民族大義,血濃雨水!也難怪,蘇聯共產黨和史達林都說中共不是真正的共產黨,中共首先應該是一個民族黨,然後才是共產黨。


但是曾幾何時,被中共描述為「勤勞勇敢」的臺灣「同胞」,卻已經出口就是支拿人、支那豬,言必稱呼我們為共奴的臺灣國的人了,他們已經不是中國人了,盡管他們的國號裏面還有China,但他們仍然說那不是中國,這就是我們一直想瞭解,想接觸交流的臺灣同胞嗎?怎麽比日本人還可惡啊?某位臺灣網友今天在文章中說他們臺灣人有著不屈不饒的精神,我當時不禁啞然失笑,確實是不屈不饒的族群啊,不屈不饒的想當走狗。當荷蘭人的走狗時不嗆聲,當日本人的走狗、當日本人的慰安婦、當日本人的炮灰時,也不嗆聲,好不容易回歸祖國,才剛安定了60年,又不舒服了,又想當奴才了,於是,開始嗆聲,開始亂吠了。


現在我真的很矛盾,我都不知道該怎麽看待我們的同胞兄弟了?白天看著網路上的臺灣敵國人謾駡我們,晚上又看著勤勞勇敢的臺灣同胞演繹的《媽媽再愛我一次》《星星知我心》《鬥魚》《吐司男之吻》《超人氣學園》《孽子》我不知道哪個是真實的臺灣,哪個是虛幻的臺灣?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相信中共「洗腦」時灌輸的「臺灣同胞」概念,還是相信自己看到的天天罵我們支那豬的那些臺灣支那豬


(●
作者炎黃子孫,四川廣漢人,大學畢,企業管理全國導遊。簡介上說,他是生於西昌、長於重慶、讀書在成都!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iaoyue30&aid=134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