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13 16:03:14瀏覽4753|回應1|推薦6 | |
每個人都有經驗,許多孩提時的特色諸如想像力、好奇心與對世界的熱誠等可貴的特質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漸漸衰退了,並又在我們衰老的過程中消失掉。它們是我們共同的生命代價… 我想也許在生命的過程中,人們漸漸發現;這個世界等著自己去尋找的答案太多太多,沒看見的問題則更多。若要一一追尋是不實際的,是會讓人失望的。因為很多時候,人們對於身邊最淺顯易見的事物往往尚不知所以然,更何況是更抽象、更複雜又看不見盡頭的世界呢?所以人們漸漸學會了以觀察代替探索。然後因為就連觀察,就連只是觀察而已,都無法使人們擺脫對未知的不安,因此人們開始變得視而不見。 為了捍衛自己過敏的安全感,人們把自己封閉起來,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而又為了要保持這個小世界的美妙,人們開始拒絕深度探討,拒絕發現自己的無知。然後人們發現,若忽視這些無止盡的探索與反省,自己反而能過的更好更開心。那麼捨棄掉它們又何樂而不為呢?因此,雖然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但事實上卻是生活在一個自己建造的蝸牛殼裡。 大部認的人們都有朋友,朋友是人們美妙蝸牛殼裡重要的一部分(相對的,自己也是朋友世界裡的一部分)。因為,在朋友進入以前,人們必定已經先嚴密的檢視過他們是否跟自己一樣,懂得擺脫不安,懂得忽視外界。不然的話,他們很有可能(或者應該說是絕對!)毀滅人們的美夢!可能只是一個問題一個動作或是一句話,但不管事什麼,這都足以讓人們覺得不自在。通常人們會說這種不識大體的人很「怪」。這種怪胎在我們的世界往往是無地自容的(當然,我們也很樂見如此的情況)。但是看完海上鋼琴師後,我似乎了解到,若這種人到船上去彈爵士鋼琴可能會很適合。或者不一定要到船上,也或者也不一定要彈琴,只要是一個能讓他自在的地方就好。 回想一下這部電影的主角1900。1900從出生後就沒下過船,很自然地對他來說,那艘船就是全世界,也是他家。在相對於人類視野突飛猛進的20世紀初,1900的世界簡直小的不可思議,但這似乎有助於他的音樂成就。沒有被外面世界潑過冷水的1900一輩子都以一種出世眼光與好奇心來對待船上的所有事物。對他來說船上的一切理所當然就是全世界的一切,並且都是他有能力掌握的。他把對於這艘船上,所有事物的感覺或道理用音樂表達出來,成為感人肺腑的創作。 但陸地上的情況就天差地遠了。就像1900 自己說的,太多的城市,太多道門,太多的人和太多的選擇,就像太多的琴鍵一樣,讓他不知所措。1900渴望去了解,但他不知從何下手,又不知走到何處才是頭,這讓他恐懼不安。1900並不適合我們的世界,並且,我們的世界也不會敞開心胸接納他,畢竟就連我們也不是直接活在這個世界之中。我們的世界,讓1900無法用鋼琴做出同樣的解脫。但同時1900又沒辦法像我們一樣,一了百了地割捨這種體驗全世界的渴望。兩相矛盾之下,他選擇回到船上。1900害怕下船也不能下船,就像片中爵士明星講的,1900是只能在海上彈琴的人,但也因此1900的琴聲才會如此動人。相較之下,生活在陸地上,身為音樂創造者的人們,只敢躲在自己打造的透明殼子裡,選擇對未知視而不見的人們,跟1900比起來有比較勇敢嗎? 影片中好像有說過,一個故事之所以讓人們感動,那是因為故事的情節觸動了人們內心深處最脆弱的一條弦。1900彈奏的音樂在於舒發他個人的情感,每首作品都是有感而發,不論是一件事、一個人或只是一個想像,琴聲不只唱出他的肺腑,也揭開我們不敢面對的渴望,對世界的渴望…因此他的音樂才能超越聽覺觸及人心。而也正因如此1900才會對發行唱片那麼惶恐,他怎麼能夠把感情投注於一個沒有交集的世界呢? 這位只能在海上演奏的鋼琴師似乎在第一次觸碰琴鍵時,就已經決定好他一輩子的路。他的曲子彷彿在告訴觀眾們如何在一粒沙裡看世界,在平凡裡見天才。雖然我們再也聽不到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