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或台灣人犯下的六條大罪!
2007/09/19 12:51:36瀏覽809|回應13|推薦5

中共奪得大陸後,至今已經近一甲子。不可否認的是在最近30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大陸同胞的物質生活日趨豐富。但是,在中國大陸位居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今天,中共的民主化依然像天邊虛無縹緲的彩雲,在無數人的夢想與企盼中依然遙遙無期。中共過去對全中華國民所犯下的罄竹難書的罪惡也在人們的物欲追求與麻木中被人淡忘甚至掩埋。

慾滅其國,先亡其史。因此,作爲年輕人,我們沒有理由忘記歷史!

罪證一:中共建國後來實行不現實的經濟政策,三反五反,將多少年來的民族實業毀於一旦。大躍進,大放衛星,好大喜功,損失不計其數!乃至於後來的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其實這三年並沒有多大的自然災害),餓死成千上萬的農民,可以說是和中共有莫大的關係的。中共的錯誤的經濟政策,直接導致了中國大陸在後來遠遠落後於日本,韓國,居於亞太之末!

罪證二:文化大革命,這是毛澤東親自發動的一場中華文化前所未有的大浩劫。在這十年浩劫中,無數所謂地富反右分子,被殺害,無數知識分子被迫害。無數優秀的傳統文化被列為四舊被剷除,歷史上的秦始皇焚書墾儒和清朝的文字獄對於文化的破壞不及其萬分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牽連的人總數超過一億,經濟文化損失更是無法統計!

罪證三:鎮壓六四學生運動,一場學生發起的反腐敗,反獨裁的平民運動,得來的居然是中共無情的鎮壓。對自己國家的民眾開槍,迫害無辜的學生,恐怕世界上除了中共等獨裁政權之外別無其他。

罪證四:對大陸人民嚴酷的獨裁統治,從毛澤東時代到現在根本沒有實質的改變。大陸同胞的言論,人身等各方面的自由被嚴厲地限制,更遑論享受政治權力。中共一黨專政,從地方到中央根本沒有有效的監督體制,造成貪官汙吏一手遮天,無惡不作。

罪證五:中共無所不用其極打壓中華民國,以武力恫嚇台灣民眾,間接幫助民進黨奪得政權,使得台灣一直沉淪到現在。中華民國(台灣)的國際空間被壓制,在國際上被人要挾,被人欺淩,中共必須負罪大的責任!

罪證六:中共為一己之私,出賣國家利益。包括民國三十六年慫恿外蒙獨立,内蒙自治。出兵韓戰,犧牲多達百萬軍隊,結果毫無所獲!

總之,中共政權是直接導致今日中國貧富差距,貪官橫行,傳統道德淪喪,台海局勢緊張的罪魁禍首!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scx922&aid=1242451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你被KMT洗腦
2007/09/23 01:04

罪證一:中共建國後來實行不現實的經濟政策,三反五反,將多少年來的民族實業毀於一旦。大躍進,大放衛星,好大喜功,損失不計其數!乃至於後來的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其實這三年並沒有多大的自然災害),餓死成千上萬的農民,可以說是和中共有莫大的關係的。中共的錯誤的經濟政策,直接導致了中國大陸在後來遠遠落後於日本,韓國,居於亞太之末!

============

請問日本、韓國的發展依靠的是哪個國家?很顯然——老美。大躍進是在上世紀50年代,請問當時發生了什麽?朝鮮戰爭。朝鮮戰爭和中國打仗的是誰?美國。當時的中共政府即使采取了務實的經濟政策——可能嗎?改革開放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又是個什麽情况?美國為拉攏中國對抗蘇聯,中美、中日關係解凍,市場經濟的發展才有了可能。至于你提到的破壞民族工業問題,中共建國初期,經歷八年抗戰,兩年內戰,本來基礎就薄弱的民族工業還剩下什麽?再加上國民黨敗退臺灣的時候順便帶去了什麽,恐怕你比我更清楚。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我們都被洗腦
2007/09/23 00:51

罪證三:鎮壓六四學生運動,一場學生發起的反腐敗,反獨裁的平民運動,得來的居然是中共無情的鎮壓。對自己國家的民眾開槍,迫害無辜的學生,恐怕世界上除了中共等獨裁政權之外別無其他。

===================

中共第一、二代領導人都是從你蔣公公的無情的鎮壓迫害中走出來的,瞭解歷史地人都知道,二十年代美國政府爲了鎮壓一戰老兵示威開槍打死了多少人,70年代美國爲了鎮壓反越戰示威,開槍打死了三名示威者,並逮捕拒絕參軍的拳王阿里。

這位兄台應該客觀的看問題。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外蒙古獨立始末!國共都是有責任的!誰都不想丟掉蒙古!
2007/09/20 01:0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037845.html?si=1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