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能量醫學
2014/10/19 20:25:07瀏覽599|回應0|推薦0

運用民俗療法結合能量醫學診療慢性痼疾

何謂能量醫學:

現在所謂的能量醫學也就是物理科技診療的方法,運用人體敏點電位平衡法(也有人稱做「生物能診療法」),配合電腦儀器,來檢測人體各器官的細胞電荷,以訂定健康標準值。高於標準值之資料,視為興奮、發炎、實證;低於標準值之資料,則表示功能衰退、萎縮、運行失常、虛證。因此,無論是資料偏高或偏低,為病變的現象,或是疾病已在蔓延。

上述的原理,是依據1968年英國劍橋大學哈肯博士的報告文獻,以及近期美國加州超音波醫學專家林奎司博士的新著,皆經醫學界的肯定。而因此兩人先後分別獲頒諾貝爾醫學獎;及美國中醫藥研究院金盃獎等;其間又有德國解剖學家傅爾醫師與日本中谷義雄博士也用此法在臨床診療病患,數十年來提供了很多寶貴經驗資料。

而其中德國傅爾醫師在能量醫學的研究中,他非常驚異的發現到,早在兩千五百年前中國人繪製的「經絡圖」,竟然與他實際檢測病人身上之「電能」變化的「路線圖」,是幾乎一模一樣的。

中國「黃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經絡是五臟六腑中能量傳送的重要途徑,此無形的管道是人體中層次最高的綜合系統,可以調控有形的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等。

能量醫學的基礎與應用:

經絡學說

是我中國醫學精髓之一,人體的經絡就像四通八達的網路,把人體上下、內外、各臟器之間,都連結在一起,成為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它是人體傳送氣血津液的通道,並能把氣血佈散到全身各部位,為維持各臟腑器官和體表、四肢的皮肉筋骨的正常功能活動,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通過經絡的聯繫,使全身各臟腑器官的正常功能相互關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互約制,以保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通過經絡的傳導,人體的生理功能正常與否,可以從體表的一定部位上反映出來;體表局部的病變亦可以通過氣血的通道---經絡,影響某些臟腑的功能。局部的病變能引起全身的症狀,全身的狀況也可以反映局部的病變。我們通過在經絡穴位上的指壓、推拿、刮痧、拔罐、或針灸等方法來治療臟腑疾病,也可以通過臟腑功能的調整來治療體表疾病。綜合以上所述,經絡在人體的生理活動、疾病的發生和變化、指導臨床實踐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穴位是臟腑、經絡之氣通達於體表皮肉、筋骨之間的地方,是能較集中地反映人體有關臟腑或體表(皮肉、筋骨)病理變化的處所。可根據穴位上反映出來的症狀和體徵,如壓痛、硬結、條索狀硬物等來幫助診斷和防治疾病。每條經絡都有一定數目的穴位。每一個穴位有特定的症候,在諸症候中,

疾病產生的疼痛與經絡的關係甚為密切。

人體十二經絡乃傳送氣血津液的通道,奇經八脈乃疏導十二經絡滿溢時之預備線路。無極生太極,太極分兩儀:

傷寒論謂之三陽(太陽、少陽、陽明)三陰(太陰、少陰、厥陰),陰陽兩極相互牽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互約制,以保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與人體十二經絡、奇經八脈均有密切關聯。

除了陰陽論點外,又有所謂五行論,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相生相剋原理法,把這個天地自然的法則應用於人體臟腑關係:

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關係。

五行相剋即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的關係。 

經絡反應五臟六腑之健康狀態: 

經絡與臟腑關係可用水管水流是否流暢的觀念來比喻:如果水流動中經過的水龍頭比喻成是臟腑,水管則是經絡。則當

水管(經絡)無異狀,經過水龍頭(臟腑)所流出的水便會暢流。然而如果水管(經絡)的一部分有漏洞,或阻塞時,可以用漏洞大小或擠壓鬆弛阻塞的孔徑調節水流,使得通過水龍頭(臟腑)的水可以暢流。漏洞的部分與擠壓之處就相當於經絡上的某一點(亦可比喻為經穴)。因此古人流傳的經驗醫學裏,當受疾病侵襲時,會在經絡上給予刺激而能得到治病效果【經絡所過、主治所及】。

中國醫學把疾病的原因視為『經絡中的氣血榮衛停滯,無法充分供應五臟六腑吸收』。因此在相當於水龍頭(臟腑)有異狀時,會在經絡上出現疼痛、酸痛、硬、腫瘤、麻痺、黑斑、易冷、易熱、寒冷、發燒等症狀。相反的,經絡上發生疼痛、酸痛、麻痺及僵硬,也會造成內臟的疾病。若從現代醫學的『內臟體表反射說』亦可獲得證實:

氣血榮衛是中國醫學生理的單位。

=維持呼吸和血液循環等生命體基本能量。分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二類。

=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血液與液體的組合。

=營養、消化及呼吸等新陳代謝。

=生命體內的抗病力、保護機能正常運作。

內臟體表反射說(通過經絡→可反映出內臟健康狀態)

內臟體表反射說是當內臟發生異常狀況時,異狀會反射到與神經有關連的皮膚或肌肉而引起各種變化的說法。此反射可分為(1)內臟知覺反應。(2)內臟運動反射。(3)內臟自律系統反射。

  • 內臟知覺反射:
是當內臟發生異狀時,會有向心性的刺激傳達到脊髓或腦神經,再從脊髓或腦神經傳至皮膚,使此部分皮膚產生過分敏感疼痛麻痺現象。
  • 內臟運動反射:
是當內臟發生異狀時,會在附近與神經有關連的身體表面的肌肉產生點狀或塊狀的現象。腰酸背痛就是屬於這種情形。
  • 內臟自律神經系統反射:
是內臟狀態呈現在皮膚上的角質層、汗腺、皮脂腺、及通過皮膚血管等部位的反射症狀。這種反射不受意志所控制,並不只是從內臟到體表的單行道方式,也有從體表到內臟反方向反射,所以被稱為『體表內臟反射』。可以藉此刺激身體表面,在經絡刺激中是能幫助內臟蠕動和促進荷爾蒙分泌及新陳代謝的方式。

發揚中國傳統整體醫學:

中國幾千年留傳下來的民俗傳統醫學是一個整體醫學,一套以經驗所累積下來的醫學。其中以經絡學最具代表性【經絡所過,主治所及】。談論中國醫學的起源,近代中國曾於河南省長沙的馬王堆三號墓,發現了許多醫學書籍,而根據考證,這些醫學書籍大都是在戰國時代末期(西元前三世紀半)所寫的。從這些通稱「馬王堆漢墓醫書」的醫學書籍中,可以瞭解,在當時醫學上的療法已進行針灸法及脈診,藥物療法及養生術也都達到很高的水準,其中的「導引圖」即是個例子,道家打坐氣血運行所描繪出來的線路圖亦是個例子。而這些醫學書籍並非一朝一夕即可寫成的,所以有些醫界的人士認為,這些書的內容至少要有數百年醫療累積經驗才可以寫成。

馬王堆漢墓醫書」的時代以後,我國醫學便不斷在進步發展之中,治療技術也慢慢地體系化,同時基礎理論也漸漸衝出現完整性,其中被後世稱為我國醫學泰斗的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被認為是在西漢末期所成的,它可說是集結了過去醫學思想的大成,而書名則冠上中國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而其真正的作者不詳。

另外與「黃帝內經」齊名的是「傷寒論」,這是西漢末期的醫聖張仲景所編成。「黃帝內經」主要是以描寫經絡理論與陰陽五行等的基礎理論書,而「傷寒論」則是以脈診治病為基礎,共分為六大類,並將藥物療法體系化,是一本很實際的醫學典籍。雖然「傷寒論」是一本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的書,但此書至今未失去其威力,如葛根湯、芍葯甘草湯等現被中醫常用的代表處。

中國醫學從戰國時代末期開始就進入體系化,三世紀左右集大成,至今約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國醫學在這長年累月中逐漸成長茁壯,而在其基礎理論也包含有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其豐富的包容力及整體性,與現代的專門化、細分化醫學是不同的,尤其是陰陽五行,一切大自然的平衡,二字的探討更加深遠,現代醫學專門化、細分化、科學化之根據,紮實了我們的醫學基礎,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生活品質更加提升,但有些醫學上問題尚無法以科學理論根據證實,但卻可從中國經驗醫學裏得到答案,也唯有理論根據與經驗醫學相互成長,才可讓我們中國醫學更上一層樓。

引用自:www.god-loveu.com/health/f.htm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jobik&aid=1831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