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現代舞之母─鄧肯
2009/01/15 01:45:13瀏覽7636|回應0|推薦13

或許大家會發現,我之前有貼了許多相關的文章,為什麼還要再貼一篇幾乎是相似的文章,這篇是我的期末報告,因為我對於鄧肯有著高度的興趣,所以以她為研究對象。

以下是我把所有的資料整理成一篇,希望大家對於鄧肯更了解。

***********************************************

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 1878-1927)

「我夢想一種截然不同的舞蹈。我不確知是什麼,但我正朝著一種無形的世界摸索,我預言自己,若找到鑰匙,就會進入那個世界。」
「噢,我為什麼不能辦一間我所夢想的學校呢?」
「愛情與藝術是分不開的。」
「我以身心每一股明智的力量反對婚姻。」
「愛情不肯給我的快樂,終於由藝術中取得。」
「愛情的悲哀、痛苦和幻滅我都轉化到藝術之中。」
「生命就是舞蹈。」
「人──全人類──整個世界──必須跳舞。」 

「我發現了失落兩千年的藝術」

「多方流浪後,我們終於扺達希臘聖土!向你致敬,噢,奧林匹克山的天神宙斯!太陽神阿波羅!愛神阿芙柔黛蒂!繆斯們啊,準備再跳舞吧!我們的歌唱或可喚醒酒神戴歐尼索斯和沉睡的酒神女祭司!」

 

 

    第一次聽到她的名字,是在大學上舞蹈美學介紹現代舞時,當時老師在介紹完鄧肯之後,她要每個人寫一句話送給鄧肯,那時候寫了什麼,已經沒印象了,好像是感謝她在那個時代勇於打破常規之類的話。也對這個人沒有太大的感覺,正如眾多的歷史人物一樣,上課上完了也就遺忘了。

    不過我覺得她所在的那個崇尚維美的年代,能夠大聲的說出自己的見解,不畏周遭人異樣的眼光,勇於實現自己的夢想,真的是很值得學習。而且如果不是她有這樣的精神,可能到今天可能還必須跳著芭蕾,忍受著腳趾被折磨的痛苦。

    伊莎朵娜‧鄧肯(Isadora Duncan)被譽為「現代舞之母」的頭銜,她信奉“舞蹈的源頭是大自然”,並強調“每個個體與靈魂永遠能夠有最恰當的動作足以表現。”

    愛情與藝術在她的生命中扞格,如同間奏與主旋律交相拉扯。她堅信自己的舞蹈理念-裸足、即興、發自心窩的動,能受樂音的啟發。她從來不願自己的舞姿入鏡,成為流動的影像。在奢侈與貧困之間,遊走不定。她同情無產階級,贊成革命。她特立獨行,言人所不敢言,舞前人所未舞。

    美國舞蹈學者安.達利(Ann Daly)曾根據《未來之舞》綜合鄧肯舞蹈的七個理念:

一、美感觀念是源自人類的身體

二、舞蹈的源頭是大自然

三、舞蹈是靈魂的自然語言

四、個人的意志,是經由舞者對地心引力的運用以表現之

五、動作該呼應於動作者的形體

六、舞蹈必須是延續性的,蘊含著不斷演進的動作

七、舞蹈必須表達人類最道德、最健康、最美麗的理念。

 

    鄧肯受著她所謂的「舞蹈大先驅」-音樂家貝多芬、華格納所影響,而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更是“誘惑迷住了我的身心”。後世把鄧肯的舞蹈稱為“希臘舞”,也視她為現代舞的“夏娃”,她的舞蹈是一種「解放、自由的舞蹈」。

    我自己是一個很喜歡舞蹈的人,但如果學舞蹈只能選擇一種,而且是那種只能直直的走,也不能有太多變化的舞,我想我一定會從喜歡轉而討厭。大學在上舞蹈美學時,有學到芭蕾舞蹈,雖然看起來是美美的,可是很沒有感情,在這堂課中,我猶記得老師放著變形跟長著繭的腳趾頭,實在是很可怕,而且怵目心驚。

    《伊莎朵拉.鄧肯在美國1995》詩人歐須爾(Shaewas O'Sheel)曾說:「人類身體的美是一則神話,需要一位女祭司指引迷津。」而這位女祭司就是鄧肯;她為人類的身體示諭、解讖.....。

    很感謝鄧肯,因為她,今日我們才能欣賞到多元變化的舞蹈,可以自由的擺動自己的身體與四肢,不用為了美美的,那種近似不食人間煙火的舞而折騰自己的腳。

    在鄧肯的傳記中,大家對於這位光著腳跳舞的人,一開始充滿了驚訝和懷疑,因為鄧肯不僅打破了傳統的芭蕾美學,她的衣著、裝飾及打扮,也因為強調自然,而脫下了芭蕾的舞裙,換上了類似古希臘的寬袍,偶爾,她還會穿著透明的舞衣、裸露自己的身體表演。然而這麼多的懷疑,最後都會被鄧肯發自內心的舞蹈而轉為感動,因為與發跡於王室宮廷的芭蕾舞比較起來,鄧肯的舞蹈往往顯得更貼近、更動人。

    在一九○五年,也就是鄧肯二十七歲以前,她的舞蹈一直是一種唯美而浪漫的藝術,然而在一九○五年,鄧肯在一次前往俄國的旅途當中,看到了一排送葬的隊伍,她一問之下,原來這群死者都是一群因貧困而向政府求援,卻被槍弊的一群人民。這改變了同樣出身貧苦的鄧肯,之後的理念和作為,她說,從那天起,她發誓要把自己所有的能力,貢獻給這些平民,她還反問自己,如果藝術對這種事一點幫助也沒有,那麼藝術究竟有什麼用處呢?

    從此以後,人們時常可在鄧肯的舞作裡頭,看見戰爭的創傷、以及農民的生命價值觀。不僅如此,鄧肯還大膽地向許多商務代表表示,希望為群眾、為工人開放免費的演出,因為,她說她痛恨商業藝術,她的舞蹈是為大眾而創造的,而群眾既然需要她的藝術,卻沒錢來看她的舞,不是很荒謬嗎?

    即使鄧肯一生的經濟環境總是大起大落,她仍然像她在童年時一樣,從不因貧困而感到沮喪,或停止了她的創作力。相反地,日子愈是清苦,她愈覺得創作能使她安靜下來,在她的生命裡,只有創作才是一切的動力,其他,都不重要。

    她曾經斷然拒絕德國歌劇院每場表演一千馬克的價碼,她說她來歐洲是要舞蹈的,是為了一種偉大藝術的再生,不是給那些吃飽了的上層階級,作為飯後的娛樂;她也曾經和俄國的商務代表說,她不要聽到任何與錢有關的事,只要她有舞蹈工作室,有房子住,和簡單的食物,她就可以全力工作。

    然而,即使鄧肯如此地期待將舞蹈藝術推展到所有人面前,不分階級和身份,鄧肯自己本身,還是不免要為經濟的問題,與現實妥協。她希望自己為大眾工人而舞,但還是得為了生活,而和王公貴族往來、為他們進行表演,到了晚期,她為了籌措舞蹈學校的經費,也必須進行一些她所痛恨的商業演出。即使如此,鄧肯在她生命最後的日子裡,窮困潦倒,舞蹈學校也面臨危機,她仍相信自己的舞蹈和理念有機會實現。

    這位舞蹈家,出身貧困,而即使在她最富有的時候,她追求的藝術,不是高掛在皇室宮庭的裝飾品,而是貼近大眾、撫慰人心的情感表現。這個在一百年前,高喊著脫下芭蕾舞鞋、光腳跳舞的舞蹈家,影響的不只是下個世紀的舞蹈風格,還是藝術與群眾的距離和定位。

    據林懷民先生說,其中有一個十秒鐘的片段,還是偷拍得來的:在模糊的片段裡,披著薄紗、微笑展臂的鄧肯在賓客面前跳舞,在早期的黑白電影快格裡,動作顯得有點滑稽。

    從她的自傳裡面,引述在1908年11月15日刊登在《太陽報》中的一段文字-“看伊莎朵拉跳舞,我們的精神遠溯至過去,深入許多世紀之前;回到世界的黎明,那時靈魂的浩大,可藉軀體美自由表達,動作的節奏與聲音的節奏相對應,人體的活動與風和海一體,女性臂膀的姿態就像玫瑰花瓣開展,腳踩在草皮上就像一片葉子飄落在地面。”

    很多人認為鄧肯反對芭蕾舞的死板,所以她的舞蹈是即興、隨性的表演,其實不然,她的舞姿都是經過細心的設計,只是鄧肯明白技巧只是手段,藉由舞蹈來表現舞者的精神面貌才是目的。

    她認為是在自我尋求精神表現流入身體渠道、使其充滿震顫光的泉源-反映精神視象的離心力。過了很多個月,等我學會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這一個中心,我發現此後我聽音樂時,音樂的光芒和震動便流入我體內的這個光源-在不是頭腦之鏡而是靈魂之鏡的精神視象照見自己,有了這個視象,我可以用舞蹈加以表達。」這是鄧肯舞蹈的最重要理論。

    她在表演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年)創作的《唐懷瑟》(Tannhauser)時,鄧肯甚至穿上透明舞衣,讓觀眾清晰可見舞動著的每一寸驅體,她曾經說過“這項真理是被萬有所體認,並被畫家,雕塑家和詩人所奉行,只有舞者遺忘了它,而舞者是最該記得的,因為她的藝術器具就是人類的身體。”這種解放身體的舞姿,對二十世紀初女性主義剛抬頭的社會所造成的衝擊可想而知。

    鄧肯擁有說服人的特質,作為藝術家,尤其是做為一個身體運動的藝術-舞蹈家,她樂於也勇於向世人說明、闡釋他的藝術理念與價值,她到歐洲時,有人引薦她表演,很多藝術家不認識她,當他們表示沒有意願看時,她便主動說明自己的舞蹈藝術,因此獲得表演的機會,也結交了不少藝術家朋友。她從很早就有偉大的理想與理念,要把舞蹈提升藝術與美的層次。

    鄧肯的行動力與溝通力驚人,幾乎周遊歐洲各國,會說法文、德文。鄧肯也喜愛閱讀,擁有高度的精神生活,每到一個地方,就跟哥哥去當地的博物館逛一整天,沉浸在藝術品當中,從閱讀哲學、文學中獲得啟發與建構自己舞蹈的價值。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klfks&aid=256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