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慢食之後》
2011/07/22 14:08:16瀏覽126|回應0|推薦3

  這本書對於食物的探討,從大環境變遷、食物的種類、食物的滋味到整個消費型態,是由個人到社會至於全球許多層面。



  首先是個人,書中提到我們吃過的食物很多都是加工製品,先不說吃下了多少化學物質,針對食物我們到底了解多少?回想自從工作之後常常在外面外食,蔬菜是什麼味道?雞肉是什麼味道?我的腦袋裡只浮現「我想要吃有味道的東西」,有味道的定義是什麼?是很重很重的調味料的味道嗎?還是食物本身的香味?現在我找不到食物真正的味道,我怎樣想也只想到調味料調味之後的食物的味道。我的母親是會親自下廚的職業婦女,每每從工作的地方回家就會希望母親在家煮飯,喜歡母親親自煮出的一道道菜,不需要吃得很多確很滿足。若反觀是在外頭,總覺得外頭的菜怎樣吃都沒有辦法達到滿足的感覺。但漸漸的我開始習慣外頭的飯菜,習慣要在食物加許多調味料,醬油、醋、番茄醬,這些不勝枚舉的東西,就如同書中所說的麻痺了我的味蕾。



  說說社會,我們不了解制度背後的意義,一個大規模生產食物的社會背景所發展出的法條法規,不一定完全適合台灣的社會條件,但是因為沒有經驗之類的狀況,所以我們都以美國為學習的對象。食品標示對大工廠是有必要的要求,但對於手工的小店卻是一種扼殺的負擔,因為他們沒有大工廠的財力去負擔檢驗審查的費用。還有,因為經濟的取向,我們有許多台灣自己在地的古早味漸漸消失,不止台灣,在書裡提到很多國家包括法國也是一樣。除非,有心人士以對環境無害高成本的培育和行銷方式,才稍稍得以保存食物來源的多樣性。再來一點就是消費者的心態,我們很容易被廣告訊息煽動,一直以為外國進口的就是好東西,其實台灣也有台灣自己的特色,有一位研究台灣鄉土文化的人就蒐集了台灣各地各式的糕點、傳統古早味,很多很多例如:鳳眼糕、發糕、綠豆椪等都收錄在書籍中。這些古早味的台式點心小吃有些一定要在特定的地方或糕餅店才買得到,現在許多人都漸漸忘記或者是不知道這些樸實的糕點的美味



  在讀創館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有點意外,非常開心可以拿到這樣有深度的書,讓我重新反省了自己的飲食方式、對食物的態度還有怎樣做才能對這個環境更好的方式。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thfish&aid=545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