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宮燈迎端午】
2012/05/01 16:50:33瀏覽169|回應0|推薦18

 

【宮燈迎端午】

 

中天端陽

五月五

 

鑼鼓喧鬧

迎端午

 

宮燈,霓彩輝耀

粼波,漾水玲瓏

划槳掌舵

浪花舞龍舟

 

竹葉、蘆花、粽子香

艾草、菖蒲、雄黃酒

 

感懷詩人意

醉解千古愁

 

 

心之宮燈、壬辰、端午

 

端午節的起源

 

惡月說

 

  從端午節的名稱來推敲端午節的意義,是最順理成章的做法,「端」是起始的意思,「午」與「陽」字相通,是「陰」的反義詞,端午節在農曆五月,是步進夏天的時分,氣溫開始上升,蚊蟲亦容易滋生,人們亦較易生病,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端午節的其中一個習俗便是在家門前插掛菖蒲及艾草,端午節是一個警惕人們小心生病的節日。

 

端午節源於夏至

 

   粽子是夏至節俗, 漢朝人重視五月五日與夏至相同。至今,端午風俗有不少是從夏至傳來的,如端午「採雜藥」便是一例。端午既在仲夏,把夏至的某一些風俗借來,也很相宜。」

    太陰週期(即十九年)內的端午節(五月初五)與陽曆對照列成一表,便會發覺端午節落在陽曆的 5 27 日至 6 25 日之間,與夏至的日期(6 21 日或 22 )非常相近,由此看來,端午節承自夏至的說法亦不無道理端午、中秋、新年是中國人的三大節日,而中國人亦有「冬節大過年」的說法,既然冬節這麼受人重視,夏至慶祝一番也無可厚非,但為何中國節日中沒有夏至呢?夏至在農曆裏的日期每年不同,有時候更會與端午節重疊,把端午節與夏至合二為一,似乎是更「方便」的做法。

 

紀念屈原

 

  端午節,最為人們所知曉的一段事跡,事為紀念二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投江之死的事。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二十二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闆大夫,輔助楚懷王。其時楚懷王受到奸臣的進讒,沒有接受屈原關於聯齊抗秦的主張,被說客張儀騙到秦國軟禁起來,逼他割地獻城,後因憂慮成疾,不久便死於秦國。

  屈原知道後悲憤欲絕,上書請求頃襄王為懷王報仇。但頃襄王窕寵信奸佞,不思振復,將屈原削職放逐江南,其後楚國被秦國攻陷,亡在旦夕。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在極度憂憤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 278 (屈原六十二歲時) 農曆五月五日縱路投入波濤洶湧的汨羅江。

     楚國人民聞訊,紛紛趕著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縱影。這便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之後,人們每年迫個時候,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但由於人們祭屈原的米,都讓江上的蛟龍吃掉,故後來人們改用楝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棕子的風俗。

 

白蛇傳傳說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淒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紀念曹娥

  在淅江一帶有著這麼一個故事:東漢時代,有位年僅十四歲的孝女曹娥,因父親溺死江中,沿江嚎哭尋找父親屍體,過了17天,依舊不見其父屍首,因此在五月五那天,投河自盡。幾日後,村人赫然發現,曹娥抱著其父,兩人屍首一同浮出水面。當地人為紀念其孝行,將那條河命名為「曹娥江」,並在每年五月五日也滑龍舟競渡。

 

紀念伍子胥

   有一種說法認為賽龍船是為紀念吳國大夫伍子胥的。伍子胥原來是楚國人,但他為報楚平王殺父之仇,逃到吳國借兵,攻下楚都,把楚平王從墳墓裡掘出來鞭屍。伍子胥十分感激吳國,對吳王忠心耿耿。

    但是,吳王中了越王勾踐的離間計,迫令伍子胥自殺。並令手下把他的屍首裝在一個皮革囊裡投入江中。伍子胥   民間傳說伍子胥死後,天帝怜他竭盡忠心卻遭冤死,便封他為錢塘江的潮神。江南一帶的人民,怜憫伍子胥的冤屈,在每年五月五日他屍首投入江中的日子,都要划龍船迎接潮神。

  越王勾踐 勾踐圖像 龍舟競渡除了有緬懷屈原說和伍子胥說,另外還有起源於越王勾踐說。相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仇,日夜操練水兵,但怕引起吳王夫差的猜忌,結果想出一條妙計,用貌似嬉戲、娛樂的方式來訓練水師,這就產生了龍舟競渡。

 

冷香艷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sh108&aid=6229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