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12 17:58:43瀏覽8|回應0|推薦0 | |
針對中國大陸在國際市場削價競爭,而被課徵反傾銷稅,台灣廠商常被波及;國內學者專家因此建議,台灣出口製造業要慢慢走出主體性,適度與大陸切割,而非像這樣緊綁在一起,否則遲早有一天,會被中資產業吃掉。事實真是如此嗎?台灣所有產業「被課徵反傾銷稅」,都是因為與大陸產業綁在一起的結果嗎? 根據經濟部國貿局的統計,目前台灣被控「反傾銷」的產品多達119件,其中97件已被課稅,還有21件正在調查中,至於「可能被調查」的則有1件,商品包括太陽能、不鏽鋼、輪胎、化工、紡織品等。其中中國大陸與土耳其控台傾銷物品達10項,以塑化橡膠紡織產品為主。若是台灣的產業與大陸緊綁在一起,試問大陸還會有控台傾銷的事件嗎?如此不是在自控嗎? 世貿組織的基本精神就是落實免關稅的公平貿易,然而由於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不一,優勢產業亦有所不同,反傾銷就是希望能夠平衡在公平貿易下所產生的不公平現象,以免對個別國家的相同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有道是「在商言商」、「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生意沒人做」,台商赴陸投資設廠,或成為大陸廠商的代工廠,應早已將風險因素考慮在內,政府又何必介入。 政府要做的,是類似在大陸國務院發布「62號文件」後,降低台商在大陸取得且尚未到期之優惠政策一筆勾銷時的衝擊,以維護台商權益。至於台商要到那個地區設廠,恐怕政府能夠著力之處非常有限,畢竟廠商才最清楚其發展的優勢為何?更何況只要大陸的優惠政策愈來愈少,台商自然會移往更有利基之處,何勞政府費心。 市場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的差別,「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是產業發展的基本常識。不過,將「被課徵反傾銷稅」,完全視為是受到與大陸產業緊綁在一起的影響,就有種「張飛打岳飛」、不知所云的感覺了。 【中央網路報】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