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12 10:12:57瀏覽1191|回應2|推薦11 | |
農夫的有機觀
主題發表人:農夫 發表日期:2007-10-03 18:49:43 在一遍有機的聲浪中.大家開始体悟.健康?環境?大自然跟心靈的的嘗試融合.有人開始覺的吃高冷的疏果有罪惡感.我覺的這是好的開始.但不是講講而已喔? 作農十幾年了.一直用慣用農法在作.到這幾年來發現有很多消費者開始講究農產品對身体跟環境的要求.所以有機的理念在慢慢的運作.... 這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但卻要付出很多的精神跟体力.這是一般人無法体悟的.也是一般的消費者無法接受的.為何呢?透過有機種出來的米.一斤要100多元.如果那是你們家的主食.一個月吃三十斤.就要3000元.再加上一些有機的食材.更貴.我想這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接受的.但站在生產者的立場好嗎?當然好囉.因為不使用農葯.在管理上.農民也安全了.但要付出的勞力卻相對的多了.隅而你會看到電視在報.老農頂著高溫在烈日下除草.結果熱死了...我想要了解作物的生產方式.大家一定要了解生產過程.才會了解有機或慣用農法的可行性? 我想有機是一條行不通的路啦.那只是一個理想而已.哈哈.希望有人來討論 全省有6000個農漁業的產銷班.每個產銷班裏的人都是農業裏的精英.他們大部份沒有學識不高.像我這個產銷班裏有三十幾個老農.四十歲以下的只有二個.其他都六十歲以上了.像這現象.在6000個產銷班裏.是都大致一樣的.那些老農很併很作.他們不會電腦.也不想去學.更不用講打字了.更不用講有沒有看過什麼女農討山誌.但他們是真的對土地透過五十年.六十年的經營.對土地或環境有深厚感情的人.在網路上.看不到他的心聲的.因為他們不會打字.不會文筆....這群人... 第 35 篇回應:三分緣 發表日期:2007-10-03 13:51:56 先生您一定不了解有機是什麼,有機其實有很多定義及作法先生您也不是用任何有機方式生產農產品,您文中已經說明,先生您其實過的還不錯也有一定經濟文化資訊才會上網發言.如果對有機是什麼,為何要有機,有機好處是什麼不了解您發言就差矣 假設傳統農作可以賺錢那就一直下去就好了也不用改變什麼.就是付出與收獲不成比例只知道勞動是沒有收益的 改變只有從自己作起,個人者只是好事的旁觀者清就是要唱高調,現實就是如此,沒有農民要看清楚嗎?你要不要想一想呢 現代人吃飯已經不像以前多了農民還活在民以農為天的假像中,已經有大量便宜的農產進口,又何必要生產成本又貴,又沒有收益又破壞環境的農作,最好的收入落到農藥行大中小盤及零售商的手上,只有就是農民只知生產除了生產就什麼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情況.人不長進不能怪別人都在欺負他,雖然台灣農民是最安居樂業最與世無爭任勞任怨,但收入是最少的,不想不願不能不知道政府自己以為的政策沒有幫助除了花錢了事買一買票騙騙就算了. 當麵食已經超過米食及一個外食多過開伙的家庭所在多有 而餐廳是不會提供優質的米飯,麵店還多過飯店便當店,一個家庭平均消耗自己煮的飯及菜一定不到三千元一個月,自己假設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 有機不是出發點,是一種永續生活的過程,是一種經營人生的目標,是達到最低投入成本的方法,達成最多收獲的結果.傳統生產難道不要付出很多的精神跟体力嗎.無論什麼農作這是一般人統統無法體悟的.你能不能叫他們去體會嗎,有沒有人要提供他們體驗的空間及時間呢,這種方式能不能有商機呢?當老馬很高興在玩他的’隆是假”只本來就是作秀,農民不能也提供有關心農業的人作秀作秀的機會呢,要推有機不是只有機農作物而已,有更多的思考及想像體驗知識,要賺錢開米行比種稻收入收多的多,為何米商沒有多過農民呢? .個人看到電視在報導.老農頂著高溫在烈日下,不是除草,是使用農藥.穿上保護衣才熱死的,那用生命在努力的很少對有機生產有認識, 面對作物的生產方式,是要得到消費者的了解,有品牌有信認有附加價值的服務,光只有一農戶作有機也是不足事的,要形成一股風潮,一股力量才有成果.但求快求方便的社會是不會有那種情形的,既使花蓮推無毒個人相信也很辛苦.有機不是一條行不通的路不只是一個理想,相反的是,如果農業想要有發展那就是走有機生態生產的路個人很喜歡討論相關討論在以前留言板就有個人很多意見有興趣去找一找看一看不然在聯合電子報部落板有個人發言,個人不否認農業精英的責獻.也認同對土地經營.對土地或環境深厚感情但時代早就不同了,用同樣的經營是沒有辦法創造價值的,在現代社會相反的只是把老祖先的作物種源找出來, 古老生產用有機肥,經營方式直接面對顧客,找對土地不再壓迫努力生產讓土地充滿生機有蚯蚓,青蛙,昆蟲,努力經營這樣園地情形過份嗎了.不用看過討山誌.也不用網路不用打字.不用文筆.創造有生命力的大地也造福世人有桃花源可以探索好嗎.希望您可以想一想大家努力努力. 第 1 篇回應:阿寶 發表日期:2007-10-03 18:53:49 很高興看到這則留言,這確實是值得討論的問題,而且深入的思考和「討論」要比下「結論」更重要。 只是牽涉到實踐,就不免要先「預設立場」或下個「假結論」,再邊做邊看邊想。寶蓮園是在「有機農業可行」的假設下嘗試出發的,但請別急著問結論到底可不可行?它不是單純的是非題!而我雖選擇了有機的嘗試,也並不反對,甚至贊同合理的非有機(註)。對農夫的誠篤樸實、熱愛勞動(雖然他們自己從不說,或根本不知道自己熱愛,只是用認命安份的心情對待工作)更是敬佩,否則也不會以務農為志了。 (註:個人認為用「慣行農法」來稱呼使用化肥農藥的栽作方式並不恰當,以農業發展史來看,有機農法才是真正的「慣行」。) 首先,「有機生活」(或我更喜稱之為「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是理想還是空想?在於「談論」的人是否實踐,而不在於整個社會趨勢是否被扭轉。無論大環境如何,人其實都有主觀的選擇空間(當然也都有其代價),實踐是一種個人的選擇。凡做過的必留下影響,影響的多寡歷史自會見證,但正在寫歷史的人其實不需要歷史的定論,他們活在其間,帶著向上提昇的信念,因著信念而超越、踏實,這種自我實現是可以凌駕潮流與歷史之上的。這種踏實,其實和傳統老農敬天畏地、厚實誠篤的品格難分軒輊。倒是那些越來越企業化(以賺錢為目的,無關規模大小)的農人已漸失那種曖曖內含光的老農心──雖然這可能是同一批人──早期農改場推廣除草、殺蟲劑時,農民對這些「毒(ㄊㄠˇ)人會死」的東西有多大的敬畏和抗拒啊,每施藥必田頭田尾遍插紅旗,但隨著撙節的龐大工本和扶搖直上的產量,而日趨無度的使用,甚至自家吃的一畦都要另外種。我們最慘重的損失不是人的健康和土地環境的健全,而是淳厚的人心! 其次,臺灣有沒有發展有機農業的可能?這該是一個普及程度的問題,它已經存在,不容置疑。至於有多大發展空間?看多少有機農人(我們只說言行一致的)活得下去就是答案,每個人的條件和需求都不同,選擇的意願必然分岐,生產者與消費者皆然,走不下去的自會放棄,旁人(不想碰有機的人)其實不必操心! 然而不管選擇有機或非有機,其實都是順「勢」而為,順消費者之勢──如果非有機沒有問題,有機也就無機可趁。雖然好看、好吃又便宜是「大勢」、「強勢」;惜(農)人、惜物、惜環境是「小勢」「弱勢」,勢雖微,也不是沒有,恰恰願意選擇費力、費工獲利少的農人也不多……而弱勢文化不該更加珍惜嗎?況且生產與消費間的關係也是相互浸染的,時間可以爭取空間。 您的言外之意似乎是:不會打字上網的農人就無法打開行銷管道,必得在一般市場競爭,所以有機不可行。但在許多歐美國家,有機就和一般市場分庭抗禮,這是長時間人們努力的結果。我對行銷的困境深有體會,自己也是在半年前才學會用電腦。決定提筆書寫、面對網路,正因知道默默拼搏的農夫都比我更不能,也不願學習面對這些;我卻看到,缺乏生產前線的一手訊息,正是讓農人與土地失去關懷與瞭解的原因,多讀了幾年書的人,讓農人和社會百工多養了幾年,難道不該在這方面多盡一點力?農業問題不只是經濟和糧食問題,也是土地倫理、永續環境的問題,和人類世世代代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老農可以無奈,有識者卻不應卸責,文字與網路非只行銷而已。 老農很做很拼,有機新農人一樣做一樣拼,而且白天在田間拼做之外,老農「日入而息」之後的夜裡,還要寫部落格、看網站留言、回e-mail、在各種不同的聲音中思辨討論,而獲利只有更微薄,甚至難以維持;以寶蓮園而言,實施有機農法之後,雖然售價提高約一倍,但收成卻只有十分之一不到……目前在有機領域裡奮鬥的農夫和業者,很大的精力都用在與消費者溝通理念,試圖引導人們更關懷土地與生產者,這不只有機農人需要,一般老農更需要。不論成敗,這為農業找尋更寬廣的出路的努力,不值得肯定嗎,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很簡單,也是農夫的您,即使不願(或不能)加入行列,難道也不願認同和支持嗎?如果有機農人所寫的東西不足以為一般農民代言,您應該也是有能力為老農做第一線報導的人,不應妄自菲薄,輕易斷言勢不可為才是。 前鋒者也常是烈士,「有機農法」對有經濟負擔的人而言根本無緣嘗試,自己在負債的初期也不敢冒然涉險,只是不幸後來債還清,這些藉口都沒有了,自己不來試,又要誰來?這一路顛躓摸索,不只為理想,也為自己討厭碰藥,而心疼無數在毒霧中穿梭的農民。多人行走必然成徑,未來或許能為無奈的老農提供多一種選擇──如果不太愛錢,也可以選擇多愛自己一點!如果毫無選擇的餘地,談論這些又何益?而消費者在挑撿蔬果時,是否也可以因為這些訊息的傳達,多想想物美價廉的背後多少老農傷肝賭命? 當然隔壁農人不只一次提醒我:藥請工人打就好!(別人的兒子死不了,這我還沒想到。)或教我:要吃那個解毒的啦。(謝謝!我可不想自己當白老鼠!) 不怪農人們都做了哪些選擇,只望選擇的背後,有清楚的認知,無怨的取捨。 消費者亦然。 至於國人的消費能力,我沒有任何學術論據可以判斷,究竟花多少所得百分比在食物上算合理?或達到「幸福基準點」?十多年前遊走於印度尼泊爾,那裡的工人一天五十盧比算不錯的收入,但一公斤米值四十五盧比──都是有機米,因為買不起農藥也買不起進口米;大陸青海,霜天雪地裡赤手築路的民工一日工資十元人民幣,館子裡一碗只加鹽巴辣椒的清湯麵要二元──也都是買不起農藥化肥的有機麵。 所得中多少百分比花在食物上算合理? 如今一天能吃掉一斤米(一月三十斤)的,大概是四、五口之家吧,少時聽陳達〈思想起〉唱道:「雙手爪土來飼子,指頭仔流血甲流滴…」那時台灣的農產品也都是有機,陳達吟唱的那個時代,一家四口就是四雙手腳終年勞碌,連孩子都算勞力──而今日的有機產品價格對比於一個人的中等所得如何?……究竟生活中花多少工時在食物上算合理?? 也許合不合理不再重要,重點是我們都不願倒退到那樣的生活了!無可諱言,我們都是農藥化肥與農機,乃至「自由貿易」(自由剝削)的受惠者,但如果這不是人與土地雙贏的道路,那不合理的受害者是誰?人與人、人與土地的關係在輸贏之間又有多少可能? 如果有一些自覺富足的人(我就是其一),願意開始實踐「減」與「退」的生活哲學;願意警惕於「殺雞取卵」的故事,而在「永續」的平衡點上(注意,是平衡,而不是決斷或對立)謹慎衡量,大膽嘗試,不是該鼓勵嗎? 聽說地球是圓的,往相反方向行走的兩個人理論上會碰頭。生命可能也是圓的,尋找幸福的人,可以不停追求、不斷的要;也有人努力拋棄、勇敢說不要…… 如果生命是圓的,能不能互相祝福呢? 第 2 篇回應:農夫 發表日期:2007-10-03 23:42:15 很高興我的一個驚人的見解.可以得到大家的回應.看來還是主人的文筆.字字都能引起共鳴.讓人有值得討論下去的方向. 四年前我這來了一個新手.一個快六十歲由老闆退休下來的人.想回到山林.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由於他的進入.附近的果園的農友.都被他上過一些震悍教育.例如不能用一些除草劑.因為除草劑會使土地的物理性.化學性的改變.他堅持用割草.果園的草生象要維持.該保留果園的生態.當然他的推廣是有理的.相當大家也知.經過二年後他因為受不了割草的辛苦.開始花錢請人割草.一年前他開始使用除草劑.當時記得他跟我講不要使用年年春.因為那會傷根.建議我用巴拉刈.當然老人家的話.我只是聽在心裡.去年底.他來跟我請益.問我年年春的使用.(要稀釋幾倍)我說最多300倍可以的啦.今年初我在果園見他使用年年春時.他已用到100倍去了.也就是如一噸水的話.我放3.3公斤的除草劑.他要放入10公斤的除草劑.已是入秋了.但是今天的天氣卻是出奇的熱.像這麼熱的天氣.如是請人割草.我這的行情是一天2500元工資.但卻有行無巿.因為太熱了. 第 3 篇回應:三分緣 發表日期:2007-10-04 06:28:09 說的真的比較容易 請問那位老爺種什麼農作 收入是不是靠農作收成 個人想了解 第 4 篇回應:農夫 發表日期:2007-10-05 21:11:35 什麼.老爺?老爺是何人呢? 我不是老爺.入行12年.算是台灣農業的生力軍.家父在他51歲時開始開彊破土.種植台灣最多人種的水果.(柑橘).我們種一些海梨.桶柑.茂谷.但還是以海梨為大宗.,次要的是一些桶柑跟茂谷.目前種植的面積是5.2甲 我想(三分緣)問的是否靠農作收成?我想這是確定的.因為我作的面積.讓我沒有時間兼副業.在本業上全年度我們很少有時間休息.要講的可能是(天串日)才算我們合理的休息日子吧.會投入這行.還是受家父的影響.他老人家51歲開始種植柑橘.那是要退休的年齡了.但他的人生才開始精彩.由剛開始種.到試生就要四年.四年後一顆果樹才可以結不到六十斤.到目前一顆果樹可以結300多斤.這過程充滿了挑戰.他由初期的1甲地到目前的5.2甲.現今我面對22年的果樹.心情其實是五味雜陳.因為他不在了 家父常講.筷子放下後就要把碗端起來.當走下去就不要回頭.這是條不歸路.永沒有回頭的機會.不種柑橘我們無法生活.無法改善家庭經濟.抱著這信念.我們才會愈搞愈大.因為回頭已沒有路可走了.因為我們會餓死.信念是我們的意志.所以要如何作已不是那麼重要了.六年前我去探望三個12年從未謀面的客戶.這12年來他收到我的貨.我收到他的錢.他拿出20年的陳年老酒來款待他的老友.語氣中肯定我家這12年的生意來往.道出生意中的誠信跟信任.其實不就是一個互惠而已.家父是這樣講的. 常發現一群有志從事農業的生力軍.會跟我談農產品行銷.談研發.也曾遇到得意的農友說.他的農產品在某巿場買出多高價.其實那都不是重點呀.他們都忘記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工作.農民只是一個生產者而已.為何不放多餘的時間.放在果園的管理上呢.放在那枯噪又無趣的工作上.才是成功之道.如果你的農產品可以一斤賣100元.但你只有二萬斤的農業品.那不過也只是20萬而已.但你有30萬斤的農產品.但只要一斤10元.你就有300萬了.300萬再扣除成本200好了.(其實以柑橘為例是大約100萬的成本的.也不可能只有一斤十元的)就算有.還可以賺100萬. 我們新竹有一個叫香雞城的.他們用上等的地瓜作署條.而麥當勞用較便宜的馬鈴署作.這差很多的.但後來還是麥當勞.深植小朋友的心.有量就有能見度.有能見度就有品牌.只有微量的產能.是無法打開能見度的.也談不上品牌.有機好.但有機沒有能見度.如何建立健康概念.不要試圖勸化人加入有機.別人作的有機也不同.自己如果有那量.能見度自然出來了.品牌自然讓大家認識有機的強勢.如何行銷不是農民該作的.農民應把誠信跟信任.放入你的產品中.但話說回來.作量有這麼簡單嗎.那是要多大的体力?多大的耐心?最主要的是”信念”當你的週遭有人種五甲的有種八甲的或更高的.你會覺的你種五甲還是最少的呢”氣氛很重要”當一個位在科園工作的高級主管.跟一群強勢的農友聊農業時.他也黯然了.那是一種強勢.一種氣氛.這是農業很缺乏的 這篇離題了.下篇在回到農夫的有機觀.可能是三分緣問我”收入是不是靠農作收成:一時話太多了…呵呵 第 5 篇回應:三分緣 發表日期:2007-10-06 02:23:04 感謝您分享您生產努力的心得 不好意思 原本個人要問的是那位 原本不用殺草劑 後來受不了大用特用的 那位老板, 另有人勸在下不要跟農民談什麼因農民都是很堅持自己 深有同感,自己學農,但目前不事生產,只是關心,是不夠的 問題如同個人所言如收入夠生活,沒有生存問題那也不用改變什麼 第 6 篇回應:Globalvillag 發表日期:2007-10-06 03:05:16 今晨收到阿寶的電子報 感觸很深 阿寶說的很精確“如果有一些自覺富足的人,願意開始實踐「減」與「退」的生活哲學“ 幾年前 先生和我曾經好奇的計算 比較轉購有機及自然產品前後的花費 約經半年 發現並無不同 主要就像阿寶說的 "實踐「減」與「退」的生活哲學“ 朋友們常常問起我們一家三人如何“捨得“買有機 就連先生作年度體檢時 我們的家庭醫生也訝異我們是如何做到的 (即使這位醫師 年收入千萬台幣 居住在有機產品隨手可得的舊金山) 其實很簡單 就是源於對環境與生命的敬意而已 我們儘可能 購買在地出產的有機或不施藥的食材與生活用品 希望減少食物運輸時 能源的浪費及對環境的污染與衝擊 大量減少肉食及零食(薯片和可樂 在我們居住的美國可是全民“主食“啊 ) 我們在許多植物食材裡便可攝取蛋白質 而省下肉食及零食的花費 就足可補貼購買有機或無農藥產品的差價了 善用家裡外的綠意 自己種下的香草 蔬菜 水果 不僅隨手方便 這一盆盆一片片的綠 和來訪的昆蟲動物們 更是給自己和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 不飽食 減少外食 全家一起買菜下廚 和孩子下廚的好處 大概比課堂上學來得多吧 我們一起感恩陽光和土地的滋養 種子的生命力與長成 農者的看護與善意 也很興奮的想像並料理這紅黃綠紫的美麗食材 悉心煮食 舒舒服服的享受每一餐 分量恰好 不浪費 也不造成身體的負擔 對環境有善的生活其實並不限使用有機品 小孩的小學離家約五分鐘車程 孩子卻是風雨無阻地天天騎上三十分鐘的自行車上下學 他常常在路程停下 同我聊今天的天氣 向陌生人 貓或蝴蝶打招呼 感受路旁樹的新枝落葉 花的香氣 還有他用力踩車後的心跳和呼吸 我們只要可以走路 騎自行車 使用大眾運輸 就不開車 並且減少購買 三問購買之必要 儘量做到3Rs - 減少需求(reduce) 再使用(reuse) 回收(recycle) 隨時發揮創意手作 就像我們在阿生的網站裡見到的巧手工(謝謝阿寶的介紹) 最重要的是人與人 人與世界萬物之間的友善敬意 微笑和給予 敲打完這長長一段 只是想印證一個普通家庭在實踐我們的友善世界想法時 過程並不如朋友們想像的那麼難 甚至該說是簡單的 因為需求很少 當然我們的家庭還有很多的功課要做 很高興有阿寶 阿生的家庭相伴 雖不相識 但祝福滿滿 - global_villager 第 7 篇回應:三分緣 發表日期:2007-10-06 05:06:44 曾經柑橘價格盪到底點的時候價格是十元不到,種越多賠越多,而茂谷在前幾年價正俏,慢慢大家又都改植難保日後不會發生價格崩盤情形,從有行無市到現在價格不是已經降下來了嗎? 種植任何作物都是有學問的面對不同地點時節及變化要克服要解決都是挑戰 而作物就是自己的寶貝,財富.但如何讓這些創造更豐富的回饋不應該是自己的責任嗎,用產品滋潤不只是胃及身體更是心靈上幸福的感覺不是有夠多附加價值嗎 農作生產對傳統農民而言不應只是不回頭的不歸路.應是起點要創造更多的有形無形的價值,種柑橘及任何作物,不只為生活.為改善家庭經濟.要抱著信念為消費者為子孫為土地為世界每一分子創造幸福,知道惜福,懂得感恩的社會.而土地原本能生產也不應該只有農產品而已或許有些害蟲,雜草,病菌牠們同樣生存在環境之中,不過牠們堅強的存在,不因沒人願意承認.(真的有人在實行了雖然不是個人,個人不是唱高調) 愈作愈多不是因為可以賺越多.因為要生產越多,希望以量及不同種類柑桔品種生存,但您有沒有想到量越多價格越低,種類越多照顧越不容易,如同蜜蜂作工,蜂蜜潤澤人類,為誰辛苦為誰忙,路要越走越廣,沒有不可走的路只要有想法有目標 沒有人會餓死,六十年前台灣有番薯,目前世上有不丹,國不富人很窮,精神資產卻很富足,只是不要想不開,把新觀念,愛自己,愛環境,愛生態,作自己的意志.所以如何作是很重要 .您的客戶當然肯定您的誠信跟信任.相信您的產品是優良的可以造福您的客戶 收到的也足夠您的期待不只互惠是相互信賴相互肯定.日前報載有生產者與承銷者三代情緣 農產品在某巿場買出高價.本來就某些面向而言就是重點. 現代農民不應只是把自己當成生產者,工作絕不能只是果園的管理,光是管理是不會成功的,不管理或管理不善當然不對,大家統統都花時間在上面,也沒有效率,多餘的時間應花在享受人生樂趣及學習新知從事嗜好之物上.,枯燥又無趣的工作也是相對而言對老農而言田間工作其實是生命一部份了. 農產品一斤賣100元.二萬斤的農業品.應是20萬吧,個人數學不太好,但應是200萬,或許您說的是二千斤,要多生產投入時間及成本本來就多,就是因為如此把應該投入最有收益的行銷機會白白讓出去,憨直的農業從業人員,真的實在太善良了. 新竹香雞城.您怎麼會知道他們用上等的地瓜作署條.個人還是很好奇. 而麥當勞不只用較便宜的馬鈴薯作. 薯條還用基改及工業化生產 麥當勞用很多的廣告,行銷手法及經營手段加上場所規劃才深植小朋友的心 他們的行銷已經寫了很多本書來討論了,香雞城帥法麥當勞但生意就遠比不上了 有量不會有能見度.有能見度無法建立品牌,品牌也不是建立就好,要經營要規劃要有手段,要有方法.也不是有品牌就會成功 不同的產品不同行產方式,不是微量的產能.就無法打開能見度.無法建立品牌 .如何作很重要,不同的地方,不同規模,不同產品都不一樣,已經是非常飽合競爭的台灣社會要生存真的不容易可是不表示沒有機會. 先建立健康及對環境友善概念再推動減少人工藥劑使用會比較沒有阻力 有機不一定對任何面向都好,但亂用藥劑是一定不好, 不要被勸加入有機農民任由農藥行胡亂推薦推銷,消失的不只是蟲病而己. 量與能見度還是不能成等號.有機的目前也可會是強勢.如何行銷當然是農民該作的.如何把誠信跟信任.放入農產品.還是靠農民,質比量重要市場需要多少再生產多少穩紮穩打是惟一的路,沒有什麼是簡單,也沒有什麼是不可能 方法及時間是重要的,面積不是問題小空間豆芽菜工廠也可以創造利潤不會少於大果園,當天災或市場不好種植面積越大賠越多不在少數 有耐心有信念也沒有用 如果農業可以創造熱烈幸福的氣氛當然很重要 個人感到的都是老農落寞的身影及嘆息殘破農村消條情形及長長棄置香蕉路 個人為那位科園工作的高級主管感慨, 沒事對農業黯然什麼,本來也不關他的事,他也不懂農業,也不知問題發生在那裡 那些強勢的農友一定對他說管好你的工廠員工就好了 就經濟絕對貢獻工業高的多很多農業永遠比不上也不需要去比 農業很缺乏的不是強勢的農友.不是氣氛.是通路是服務是除了農業以外的知識與農業生產以外的生活熱忱. 個人常說女人最大的敵人是女人換另一說法農民最大的敵人是農民 另Globalvillag說的極是 第 8 篇回應:業餘農夫 發表日期:2007-10-06 06:55:44 一早起來,看到農夫對有機與慣用農法的看法,及農民在兩者之中掙扎, 心中真是百味雜陳。我自己也都自己種菜吃,雖不是專業農夫,沒有經濟上的壓力,不過,還真的很辛苦。 每天天未亮就要起床,趕去菜園,八點再趕去上班,上完班後就回家做飯,晚上還要做部落格喔!所以我的時間很滿。生活很單純,沒空去逛百貨公司。 沒有經濟壓力的可以試一下有機農法,有經濟壓力的可以學阿生做半有機嘛, 慢慢來,然後大家可以由會電腦的人來幫忙賣水果,跟阿寶一樣,也很好。 要做多大的範圍,我想自己要量力而為,不要做超過自己的能力,那樣會太累了。所以工作永遠做不完。 如果覺得有機蔬菜太貴了,那麼可以自己種啦,我就是自己種,然後也教初學者種。所以才成立部落格,還找時間去上有機農業課喔! 一步一腳印,慢慢前進,我一直樂觀的認為,有機農業一定會成為主流的。 第 9 篇回應:農夫 發表日期:2007-10-06 22:12:48 我這有個開早餐店的老闆.他在山裏的路邊有一塊二分地的柑橘園.平常他忙於店內之事.無暇照顧果園.於是請人隅而除個草.到了採收時.他怕有人偷採他的路邊水果.於是他找了一個農葯罐.跟針桶.掛在路口.上面標示著.此果園有噴撒農葯.並有注射葯劑.當他真正要開放採收時.他拿掉了那些葯罐跟針桶.換個新的告示.上面寫著.本果園為有機栽培.無農葯管理.歡迎採收.門票大人為...這幾年他的柑橘行情不好.也就沒有看他去整理了.現是一塊雜草漫生之地了.離他不遠處有一個果園.大家都叫他老謝.也是在兼業的環境下.經營了幾分地.初期透過農會的行銷.讓他血本無歸.他開始用觀光果園的型態經營.幾年下來.也是慘淡經營.老闆是這樣講的.一大票開著二百萬以上名車的車主.付出微薄的門票後.就在果園內大吃一番.出來時卻一顆也不買.驅車掦長而去. 以上二個案例讓我覺的.一個是想例用有機的健康概念.搭這班順風車.來招搖撞騙.騙取消費者認定的.只要產品外表醜醜的.就是有機.用一種有機概念在行銷.一個是不事農務想不勞而獲的賺取遊客的錢.結果搞的灰頭土臉.時常聽老一輩的講.以前的火燒柑很好吃.(被锈蜱感染.使柑橘外表黑黑的).後來自己經營柑橘.百思不解.為何火燒柑會較好吃?因為我也吃過火燒柑的橘子.並沒有較好吃呀?後來聽一個前輩講.以前的一斤柑橘可以換得二斤的米.當時的工價一天是二斤米.得到火燒柑的柑橘沒有什麼商品價值的.於是送人吃.受惠的人心存感恩.才會講火燒柑也很好吃呀.如果把健康的概念當行銷的主軸.那果品的外表就不是重點了.如果心存感恩.那吃火燒柑.也會覺的好吃.好甜.但這些人比不多.沒有人送禮會拿外表醜醜的水果的...這是供需的問題 二年前有幸參加台灣大學辦的一場(水果品質與安全)的研討會.由歐州的狂牛症開始.消費者愈來愈重視生產的過程.生產履歷是很多消費者所期待的.催生這個東西的人.台大的林宗賢教授.花了很多時間.也輔導南化的芒果產銷班.成功的輸日.這場研討會開宗名義的說.現在的消費者.要的是安全.也要品質.在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巿場是愈來愈競爭了.除了要安全用葯.還要好吃.有水.有甜.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看來又是一個生產者.面對的挑戰.很多的消費者.他其實不會去研究.生產的過程.但在生產者上這是很大的學問. 隅而在下雨天時.我會去參觀同業.見見別人的經營方式.看過幾年後.發現台灣的經營農業的環境都不同.有人說他那種的水果可以很好吃.但也沒有下什麼肥呀.有人說某種病蟲害很嚴重.當你走出這個地方.為害的情形.又不見相同.答案告訴我.每個一個果園跟果園的比較.基本上都不是齊頭式的平等.有人的土質較好.有人土地的坐向較好.有人的土地較通風.有人的溫度較合適.有人的日照較好.有人....還不要談管理.條件就差很多了.所以選擇一塊好條件的土地來種農產品.可以減少成本的開銷.也不會造成環境的為害.但台灣的土地成本徧高.台灣經營農業的佔全國GDP不到2%.一般人只願意買來蓋房子.不願買來作生產.這是投資報酬的問題. 有機不等於品質.但有機等於健康是對的.有時常想作有機的人.到底是如何為持家庭經濟.先不要講投資在農業的資材上.家裏有老弱婦孺要照顧.要繳水電費.要繳電話費.要繳房貸.要繳...一個小朋友讀個大學.四年下來要100萬.這是一個很重的費用.要產生錢才可以解決.還是很多人不想結婚.可以為他的理想有機而努力.或是那些人是把有機當副業.如果不是主業.那如何作.都是沒有阻礙的.這是可以自由發揮的.但這又不是一個專業的有機人了.如果我是一個作有機的專業經理人.我什麼都不作.我只作有機.且我可以養活小孩上大學.出國留學...用有機來改善了家庭經濟.我想我可以的話..我是作有機成功的人了.但如果不是因有機而賺錢了.來談有機.是不是有點打高空了 下次跟各位來談糧食安全...再續 第 10 篇回應:darring 發表日期:2007-10-07 02:12:05 以一個單純的讀者而言, 我希望看到的文章內容是-- 如果要批評、指教、建議別人, 必須確定自己是站在相同的立足點以及有感同身受的經驗, 我不希望看到的文章內容是-- 以為自己觀點獨到,站在局外,自以為旁觀者清的不痛不癢(自己沒痛過,又搔不到別人的癢處)的言論。 當然,目下是個人人都有言論自由的時代, 可是,說出自己的看法時,可不可以不要老是用「黨同伐異」的心態發言呢? 這樣根本達不到「溝通」的目的-- 當然,如果原來發言的初衷,本來就是:「你(們)都錯了!我來告訴你(們)什麼是對的!你(們)應該要……你(們)不應該……」 唉!那就……算了吧…… 第 11 篇回應:Alice 發表日期:2007-10-07 13:32:38 看到阿寶的回覆,令人感動. 無論論述,個人以為,言行合一是值得讚許的. 第 12 篇回應:三分緣 發表日期:2007-10-08 01:08:16 致業餘農夫 請教業餘農夫的部落格網址,有地可以種菜是很幸福的事 相信我那成本比用買的換算其實是不成比例 但吃的不只是健康更是福氣,百貨公司消費只是徒然浪費生命與金錢。生態下,有機農業永遠不會成為主流,也沒有關係吧。 在目前的darring君您好 我想你您的發言是對個人而來 感謝指教 個人本對農業發展的關心 如有發言不當您就海量包涵或當作沒看到 如有可以參考或可以提供有用的資訊 請提出來讓大家可以受教 之前在討論中個人也得到很多的知識及刺激很多想法 請不要只有把自己當個單純的讀者, 沒有什麼單純的環境到處都是相互鬥爭及搶劫的環境 為權力為金錢,官位名利財產爭的你死我活大到國家小到家庭 無一例外,育幼院曾也發生搶孤兒的情形,廟宇時常也有爭產情形 凡個人發言也想要等得到認同能有用於世上 如同國父提出三民主義,個人小小的想法如有用就算有貢獻 個人無意也不想藏私也不只是農業,個人對教育,人生,生態,健康都有自己想法 或許有很多缺點及可以改善可是不能說一點用都沒有是空談是夢想 這裡要討論是很無趣話題,個人小小一個人是沒有什麼力量 同樣的發言如果從教授發言那又不同了 可是即使有那麼多專家問題有解決嗎 雖不會以為自己觀點獨到,就是自以為旁觀者清又如何 如果對農業問題不感到不痛,會思考那麼多嗎, 您閣下思考過農業問題嗎 相信您吃的都是安全物美價廉的農產品 對農業及對世界所有問題,您就不用多費心了 大多數人吃的食物其實都不是絕對安全 在肝病癌症盛行的時代,大家都在付出代價 相信在下既使吃了有機艽蔬果您喝的水呼吸空氣不會保佑您不會有問題 個人意見可以聽就聽聽,不同意就反駁,或也不用理一個傻子 農民也有很多種,也不是每個農民收入都微薄,有想要改善什麼個人提供免費建議不好嗎?有人有損失嗎?損失花時間看在下文章,不看就算了吧,只是耍嘴皮又寫一大堆東西 假設農民都覺得生活過的很好那又要改變什麼多作什麼多想什麼 如果勤勞了沒有收獲多多想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麼可以試一試的不是很好嗎 也可以知道問題出在那裡,原因已經很清楚了,處方採取後要不要服用在苦主自己了,不明白問題出在那裡,只生活在自己的天地,有問題也不知何去何從, 光靠政府輔助及救濟有用嗎,目前看起來也只有這樣了,有別的方向嗎,既使有也沒有用,說一大堆處方沒有用的話,跟開處方的在下其實己經無關了 更多的小企業工廠倒閉又有誰來管他們呢,以前生意失敗都是跑路躲起來很少聽自殺,現在沒處跑,不用跑自己解決,順便帶走自己骨肉還有人說是以前資訊不發達,現在媒體競爭,才覺得自殺很多,對此說法個人無言 一直覺得人民好騙好乖好服順,或許本來就是. 天下本來沒有什麼是平等的。有書說國家是平的,但平的只是先前國家,沒有競爭力的國家是扁的,被踩扁的.您希望自己是平的還是扁的 如果你希望看到好看的文章就看看一些風花雪月吧自己麻木自己作大部份作的事,要安慰人才需要把自己站在相同的立足點以及有感同身受的經驗, 農夫需要的不只是安慰,要能協助他們,能不用自己限制自己,世界無限大方向無限多,不用說五六七十歲的農民了,個人在職場上於十年前機關電腦化之時廿多卅餘歲同事對電腦的排斥農業生產從幾千年前到現在仍是苦苦只有生產之外,沒有別的,如果真的可以繼續,對農業對世界而言真的就太單純,容易了 您有別的想法您教在下在下及其他人一定受教 阿寶因有網路公司協助成立網站有個人認識阿寶的機會 而對一般農民有固定通路強用另一種方式買賣妨礙既有利益者造成反彈又能如何,最近與一個農業人員討論說到他在台東種香草結果將成果給農試所人員變成他們的成果個人問為何?回應要推廣大家只聽專家之言,迄今仍給在下十分強烈感覺.常常,婚姻專家自己的家庭婚姻常常是失敗的既使如此專家的意見仍是值得參考不應因人廢言另也不因人而盲從 沒有批評請報社不准寫社論、沒有指教請學校不要教授課程、沒有建議請專家回家睡覺,這不是言論自由不自由的問題,個人沒有「黨同伐異」的心態,也沒有說:什麼是錯,什麼是對」只是應該想一想可不可以,可以用來解決問題就算了 對習慣的人真的很難「溝通」,再強調如您有更好建議請多提出,不用針對在下發言.在下發言如不想聽,也不受用,本來就是算了… 多多聽阿寶的話,這才是您上網,又會有收獲的目的 第 13 篇回應:darring 發表日期:2007-10-08 23:37:23 呵呵......看完閣下的文章,讓我聯想到不久前看的一篇短篇小說《快嘴李翠蓮記》。:D 第 14 篇回應:過路人 發表日期:2007-10-09 22:03:10 三分緣可能──想太多了,我看darring的留言,怎麼看都不像是在說你耶‧‧‧ 第 15 篇回應:阿寶 發表日期:2007-10-09 22:17:32 看來這位農夫前輩真的一點也不需要「有機」,知道別人過得很好不需改變真是一件開心的事! 通常是危機衍生轉機。需要轉向有機的人,一般面臨的危機有三: 一、 身體健康的危機:這可說是有機事業的起點,許多人是在罹患重症後才開始積極關心飲食來源,或尋求「生機療法」(註) ,其間又常因可靠的有機食源難覓,只好設法自己種,健康情況有所改善之後,也由消費者轉成生產者,或投身有機事業,從事觀念的推廣。進而影響注重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人也開始關心有機。 (註:有機不等於生機,雖然生機飲食的原則必然採用有機食材。) 二、 產銷的危機:生產者日復一日面對「大還要更大、甜還要更甜、美還要更美、便宜還要更便宜」的嚴酷市場競爭,即使用足了農藥、化肥,賣相達到難以苛求的標準,產品還是經常面臨求售無門的窘境,因為每個農人都要多還要更多……因此看盡大盤的臉色,也嚐盡消費者百般挑剔的辛酸,不得不另謀出路,靠向選貨標準不同的有機市場,少賺點錢,多賺點歡喜甘願,也多一點健康的保障。 三、 環境良知的危機: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愈來愈多人反省到消費習慣(生活方式)才是一切的根源,也願意以實際行動來改變世界,「吃」雖然只是其中一部份,卻是很大、很具影響力,而且很容易做到的部份,因此通常這些人也會是有機食品的基礎消費(生產)群。 這位農夫前輩顯然不具備以上任何一種危機壓力,當然不必轉向有機。 只是自己不需要轉,別人卻不一定都有這種運氣(或才氣)。前輩的意思似乎只是因為自己不必改變,所以也勸人不要改變──那我就很不懂了,如果有機農民都轉回非有機,對老農會有什麼幫助?同樣的人力和土地,有機生產的量少很多,造成的競爭微乎其微,而且有機農人不但會做,還很會賣,農產品市場已經很飽和很難賣了,這些優秀新農還要投入非有機市場,老農恐怕會更加悲慘!比如我就不會想勸您改做有機,因為您那麼會做(從一棵樹六十斤到三百多斤!),規模又那麼大(五甲多!),這小小的有機市場讓您一進來,多少有機農人要去喝西北風啊! 這是開玩笑的!但原以為前輩是為其他有危機的農民請命而來,那有機其實才是一種轉機!可是看來我們有點一廂情願喔。雖然還是很不懂您的邏輯,不過最後仍然為您的沒有危機而高興,也祝您 平安健康大賺錢! 第 16 篇回應:阿寶 發表日期:2007-10-10 10:36:09 第 17 篇回應:阿寶 發表日期:2007-10-10 11:55:15 如果我是「非有機」農人,我還會大大感謝有機農民的堅持(說的還是言行一致的真有機),因為他們明白宣示:老農凋零,新農愈來愈不願意再為「物美價廉」賣命了!這樣會不會讓消費者更警惕到傳統農民值得疼惜,消費時少一點挑剔? 這位農夫前輩說傳統農業人口後繼乏人,但事實上賺錢的農民還是大有人在(這位前輩兩代人都是),是不是除了經濟因素,還有別的原因?反觀有機農業,比較難賺錢,但新增的成員卻愈來愈年輕,這現象說明什麼? 我想是價值取向的不同! 前輩不愧是行家,計算得清楚明白,令人嘆服。但計算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金錢!這很切合實際,也通情達理,但就接觸過的有機農人,所得到的印象(當然也參照了自己的主觀經驗)是:他們也用錢計算損益,卻不是唯一標準,而是把勞動的喜悅、務農生活的情趣、與人(環境)為善的精神、和消費者互動的成長……都做為幸福參數,因此務農不只是營生的職業,更是圓滿生活意義的途徑。生活當中究竟什麼最重要?只有自己能回答吧! 「為了活著而吃,不要為了吃而活。」好像是達賴喇嘛勉勵世人的話。個人的理解是:並非鄙視吃,或隨便吃,而是如何吃得更有意義;飽食之餘,是否能有更多其他的關懷?「吃」這件事所牽連的一切,就涵蓋了普世的關懷啊!個人對非有機農民的貢獻決對是肯定的,沒有你們為普羅大眾提供充足的民生基礎,我們是沒有更上層樓的機會的。有了這個好機礎且有能力向上提昇的人若不向上努力,才是辜負吧!而提供了這個基礎的人,如何看待這些向上提昇的努力,也是對自己的終極肯定,不是嗎? 第 18 篇回應:三分緣 發表日期:2007-10-12 09:49:20 致農夫 謝謝您舉的例子,個人可以分析他們為何無法永續經營沒有達到應有的收益 他們都不是專業人士,專業都不賺了,輪不到半調子 他們土地都不太大,可以說很小投資可能都不少,單位成本太高 他們的橘子因非投入時間照顧想來可能品質不佳 消費者其實都是非常計較價錢與品質 開著名車到那去吃水果其實不符油錢所值 又能吃多少,也不用想太多 經營者不是因為大吃而賠而是因不知如何提供好的服務 賺不到更多沒有把握機會而錯失獲利機會 但目前觀光果園大都不開放現吃 原因其實也是在這消極防範不如積極思考 除了一般在作的有什麼可以提供更多 另請教透過農會的行銷.為何血本無歸. 所有情況都應檢討及研究 當然那二位沒有把有機本質及行銷作好 也不用說不勞而獲,很多很多付出心血及成本的農人 不是因天災或銷售價格不佳而慘澹經營 能有正業收入副業再來經營農業才是比較保險 所以個人會問他們種植農作是正業還是副業 社會上名不符實的事很多,但不會長久 但台灣是沒有只看現在不想到未來的社會 就是社會的現實 作生態有機農業當然不是如此 想好自己的步驟先重視銷路再考慮生產才是重要 不只以前的火燒柑很好吃.土芒果土芭樂土李子都是自然鄉土的好滋味 多多試種一些原生水果也不用花成本其實是很好玩,營造生態農園留一個角落來作不要把園子種的滿滿那個角落就是可以讓自己讓客人讓生物休憩的地方面對客人,自己的農作也在那賣出不是很好生物多樣性是解救農業的仙丹妙藥 正因為您種柑橘,吃慣香甜柑橘如何對火燒柑有感覺,只因當時物質缺乏有東西都好吃,有的是精神價格,太多50年化代以前的中老年人少年都經過表抓青蛙撈小魚小蝦的快樂時光而現代人留給下一代只有污染及課業壓力 火燒柑的柑橘沒有什麼商品價值,.也不用花成本,送人吃何樂不為.世上心存感恩.的人越來越少沒有什麼事是理所當然,分享比說送禮意義更深刻,不是供需的問題 不只消費者應重視生產的過程.生產履歷是很多消費者所期待的.生產者不是更應重視. 說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不對的,要看什麼人要騎什麼馬要付出什麼代價來生產或經營什麼馬.巿場是都是一樣的東西本來就很競爭. 目前生態仍是以農藥行人員建議大補帖式來用藥生態作物人員都不安全 . 消費者.他不會去研究.生產的過程.他只要好吃.好吃就好. 生產者不能沒有教育消費者的責任.面對的挑戰.是如何把生活健康放入自己的產品中,學問當然很大,並不難數千年的經營農作都是參考作為精神指標,方式也不用回古老,有新的方式及作法可以作有現代的行銷可以作事半功倍 農夫您自己其實也觀察到了農作就是靠天吃飯的行業 當不可能有選擇生產地時就是觀察什麼地方種什麼東西,什麼時候生產什麼東西不是投資報酬問題,是因材而用適地適作的問題您說難不難,不想順勢當然難,想逆勢而為當然不容易,(人也是如此吧所以教育,農業,社會,國家經營面對問題不是都一樣嗎)天無無用之人地無無用之地,如何順勢再來改善自己經濟不就容易了嗎 另阿寶姊姊您就不用情緒激動了,在目前的環境下如何創造永續幸福生活只能作多少算多少,能有多少人加入就算多少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終有成果.有機不是一切回問題的答案能不加大環境的破壞也就可以了個人相信環還有很多很多空間值得發展努力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