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4/10/31 07:34:36瀏覽332|回應0|推薦20 | |
那天(10/28)參加一個旅行團,這一天是專程造訪即將「消失國土」:外傘頂洲。 外傘頂洲,是台灣沿海最大的沙洲,現存面積約1,000餘公頃,因形狀似傘得名。行政劃分上屬臺灣雲林縣口湖鄉,不過如今絕大部份位於臺灣嘉義縣東石鄉外海約10餘公里處,主要由濁水溪的泥沙沖積而成,是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的景點之一。近年來由於河川興建攔砂壩,導致沙源減少而逐漸縮小,嘉義沿海也因此逐漸失去屏障。 在1984年資料中,退潮時外傘頂洲面積約1,000餘公頃,漲潮時約200餘公頃,南北長10餘公里,此後不斷縮小。據曾任塭港堆燈塔守望員近40年的蔡福裕描述,1960年代,外傘頂洲曾住居逾千人,用茅草、竹子搭建的上百戶簡易房舍自成聚落,連雜貨店、藥鋪俱全,居民普遍仰賴捕魚、養蚵維生,自給自足,人丁興盛的景象,就像座與世隔絕的海上島國。 外傘頂洲生成時確實在雲林出海口,戶籍地址是雲林縣口湖鄉,後因沙源不再,外傘頂洲逐漸縮小,也逐漸往西南方向漂離,目前已漂到嘉義縣東石鄉,成為「移動的國土」,預計2028年可能將成為「消失的國土」,那天我們搭遊覽的船早十分鐘出發,到時洲尚未出現,等了幾分鐘後才出現沙岸,而登洲遊覽,說四年後這洲會消失,大家都相信。 這「移動的國土」從雲林移動到嘉義,曾造成兩縣長鄉土之爭,2001年,雲林縣長張榮味任內,曾指派副縣長高孟定率員至外傘頂洲釘上「雲林縣口湖鄉蚶寮126之201號」門牌宣示管轄權。但以現實而言,這個洲,目前和嘉義東石鄉民緊密連結,門牌號是哪一縣哪一鄉,已無意義,反正現在也沒有人居住,幾年後這個洲也會消失。 外傘頂洲與嘉義縣海岸之間的水域被稱為東石潟湖,因外傘頂洲的屏障形成平靜的廣大淺水海域,目前是台灣主要蚵仔(牡蠣)養殖區之一。據嘉義縣政府統計,嘉義沿海蚵仔年產量約7,000多公噸,約佔全臺灣產量50%,產值新臺幣9億1,000多萬元,且全臺灣90%的蚵又都在東石加工取肉,東石鄉民小至小學生、大至70-80歲老人都會剖蚵,為地方重要經濟來源。此外,外傘頂洲的觀光產業也很發達,可從嘉義縣東石鄉東石漁人碼頭乘漁筏前往;據嘉義縣政府統計,截至2015年,每年約有10萬人次到外傘頂洲觀光。 ↓2024.10.28造訪東石外傘頂洲實景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