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陸與美國製造業回歸之爭
2017/02/27 16:36:51瀏覽22|回應0|推薦0

旺報【丁學文╱上海金庫創投管理合夥人】

川普一再誇口:「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而讓製造業回歸美國更是他念茲在茲的重要政策。就任總統之前,川普就開始通過Twitter向三家汽車商開炮。例如川普向Toyota表示,如果Toyota選擇在美國以外地區建新工廠,將面臨高額的美國關稅。Ford與GM也受到川普Twitter的批評,最後Ford決定取消在墨西哥斥資16億美元的建廠,並表示將投資7億美元在美國Michgan州建工廠;GM汽車也表示,在美國出售的雪佛蘭車型大多會在美國生產。川普大概忘記了在這個世界,企業追求的是比較優勢,也就是說當生產者能夠以更低的機會成本生產產品時,企業是不會離開這個生產基地的。Nike越南廠的工人數是美國廠的4倍。如果Nike無視比較優勢,堅持在美國製造,就沒有今天的Nike。

台灣觀點

要知道,商人從來都不傻,他們會在墨西哥、中國、越南設廠,絕不是出於人道主義的慈悲,而是對於利潤的追求。資本總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如果美國行政力量阻止商人追求利潤最大化,最後受損害的還是美國自身。

比較優勢的美妙和挑戰在於,它要求人們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美國的再工業化計畫認為美國製造業只要重新發掘其技術能力就可以重振其製造業。然而,世界製造業的格局早已發生重大變化。德國、日本以及中國已不再只靠純粹的成本優勢參與世界貿易競爭,各國的技術均已取得了長足進步。如果美國不能引領世界技術創新的潮流,其實很難創造出它在全球製造業的優勢地位。況且大陸高端製造業確實正在崛起,這點全球都心知肚明,川普上台喊出的美國優先真能力挽狂瀾,拯救美國製造業?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大陸政府又將如何推展前行?

美國製造業 被金融化掏空

是的,金融危機之後,美國與其他國家一樣也希望脫虛入實,但30年的金融化已經改變了美國的經濟結構和利益結構,華爾街──矽谷構成了美國經濟的支柱,在美國產業升級、資本全球化的過程中,美國的製造業已經被轉移出去,藍領工人註定成為一個即將消逝的恐龍。金融危機的爆發更暴露了美國經濟中金融服務業過度膨脹、實體經濟空心化及資產價格泡沫等問題,並導致美國經濟的普遍衰退和失業人口的劇增。

大陸製造業 試圖台中開公司費用浴火重生

儘管因為能源價格較低、海外生產成本上升及美國生產力增長等因素集結在一起,讓美國製造業看起來似乎重新活躍了起來。但就如Goldman Sachs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認為的,美國製造業一些復甦的表面跡象更多的是受美元匯率或全球貿易這類週期性影響,而非製造業生產力真正提升的結構性轉變。與其說金融危機造成了美國製造業的衰落,我更願意說是美國製造業衰落造就了金融危機。

再看看太平洋另一辦公用品側,改革開放40年,讓大陸成為了世界工廠,但這種製造業優勢主要是依賴勞動力、資源的成本優勢取得的。隨著大陸土地、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與政府、民眾對環保態度的轉變以及人民幣匯率的變動,中國製造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如Adidas、Nike等勞動密集型等外資都關閉了在大陸的工廠。

製造業發展確實幫助大陸實現了趕超的歷史使命,但大陸政府也知道目前面臨的更新換代壓力,再不改變,大陸的產能過剩就會倒打一耙的傷害大陸未來的經濟發展。大陸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也意味著大陸金融業的改革,所以才有大陸2009年起的人民幣國際化征程。金融抑制帶來的正面效應已經越來越小,大陸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以及資本項目的改革,都是為了調整金融業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既想避免步入美國金融危機的後塵,又希望借由資本運作讓資金有效導入實體製造業的發展。

高端製造業 大陸隱然成形

其實大陸製造業已經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低端,在Intel和富士康宣布將在美國修建工廠後,美國一時之間似乎在高端製造業勢頭強勁。但今年2月10日,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Global Foundries隨即宣布在中國成都建立12英寸晶圓製造基地,專案價值近百億美元。大陸近年來的新項目已明顯變得越來越高級,生產的產品則進階至更先進的如半導體相關產品等等。

領導大陸這場攻勢的,既有中央政府,也有省一級政府。它們在投資和補貼上動輒投資數十億美元。半導體產業一直是台灣與大陸產業競爭中的最後堡壘,儘管我們仍不確定大陸還要多久能夠消除與台灣之間的差距,但雄厚的大陸資金確實一直在慢慢吸引新的全球半導體工廠。2015年底,台積電就表示將在大陸修建一個生產工廠。去年底,聯電也宣布將在東部沿海地區再修建一座工廠。其他公司則採取了不同的方式。美國的AMD把技術授權給了一家同樣位於成都的大陸合資企業。IBM則把IC 技術授權給了當地另外一個合作夥伴,台灣半導體的競爭危機其實已經隱約成形。

中美博弈抽油煙機推薦間 企業被迫選邊

儘管前段時間關於富士康搬到美國的傳聞傳得沸沸揚揚的,但就在不久前,富士康又宣布了將在廣州增城再投資610億元人民幣建立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區。能搶到富士康到美國生產,那無疑會對美國製造業回歸政策產生極強的示範效應與帶動效應。但從富士康等製造業巨頭的兩面討好反應來看,川普的製造回歸政策可能已面臨危機。

富士康離不離開大陸,歸根結底還是富士康自身的利益最重要,做為全球第一大代工廠,它的利益訴求早也已不再是短期的利潤,而是接下來的品牌升級、多元化發展以尋找新的突破口,誰能幫它它就會聞香而至。

脫虛入實的爭戰在中美之間才要開始,美國像是一個落魄貴族的試圖再起,中國則更像是力爭上游的農民工一枚,各擅勝場卻也各有弊病,就像達沃斯論壇上美國與中國對市場開放的角色倒置,刀光劍影之中,抱著南向戰略的台灣,只怕會在進退失據的漩渦中更加手足無措。

9482CE5A0B7DFF29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dc517c6x4&aid=9337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