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11 17:23:02瀏覽165|回應0|推薦0 | |
2011/09/11 | 楊兆中最近,中國官方新華社發布一篇特稿,題為〈記者下去了,好新聞上來了〉,報導北京官方媒體近日推行的走進民間活動,目的是要拉近民眾與傳媒的距離,從而作出更貼身的報導。不過,在貼近民眾之餘,記者又能否如實報導民眾在生活上所面對的苦況呢?若記者只是形式上親民,骨子裡仍不脫官媒作風,不單矮化了記者監督政府的功能,更影響中國民眾在知的權利上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以黨八股弘揚德政 這一波「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全國性新聞工作活動,聲稱是響應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今年7月1日中共黨慶的講話,要拉近傳媒跟民眾的距離。活動在8月中展開以來,成了官媒新華社及《人民日報》的報導重點,並指出傳媒要引導輿論回應社會的關切及服務百姓。 對於生活在自由社會的台灣民眾,傳媒一直是監督社會的第四權,以平衡政府施政的有力工具,走不走基層並非重點,重點是傳媒要報導真相。但在大陸,這次走基層的運動,與其說是要拉近和民眾的距離,倒不如說是官方控制的媒體,要和民間微博一決高下,成為民眾首選的發聲渠道。 要是以為走進基層去為人民發聲,目的是要讓領導人知悉民間疾苦,那大家可能誤會了。9月6日《人民日報》頭版示範了「何謂走基層」的報導。在這則刊登於報頭底下的新聞,該報4名記者採訪了陝西省漢中市漢明村的3個普通村民家庭,內容都是對共產黨的政策「歌功頌德」,例如一名農民家庭指黨的優惠政策對他們是好的,另一老農則指「共產黨給我們養老金,讓我們心裡踏實著」。 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新聞算是新聞嗎?相信答案很明顯。事實上,官方或是黨的喉舌要推動這些走基層轉作風的運動,無非是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對共產黨一直奉為「傳媒是黨的喉舌」的主義來個大改變。 不過,這種報導民生瑣事是否就真的滿足民眾需求,是否就是好新聞呢?這樣似乎轉變了中共宣傳黨政的方式,由以往的直銷,即硬梆梆的「黨八股」文章,或以中共領導人每天接見多少客人的紀錄,改從民眾生活的好處來對中共歌功頌德,傳播手法雖然改變,但宗旨都是要弘揚中共德政。 讀者要有知的權利 中共雖然控制所有主流傳媒,但在資本市場的競爭下,由於有廣告及閱報率的壓力,各省市的報業其實已趨於市場化經營,就連地方黨報如《廣州日報》,也早已進入資本市場。《廣州日報》的頭版是刊載各式各樣新聞的精華,然而內版還有另一個頭版,報導中共領導人行程之類的黨八股,這也就反映了報社也深明黨八股並非刺激銷量的良方。 若然中國的傳媒,即便是官方控制的媒體,也能夠以特立獨行的方式採訪新聞,揭穿政治及社會上的種種不公平,如此才能彰顯媒體是第四權的地位。 事實上,大陸的媒體儘管同歸中共控制,但在7月的高鐵追撞事件中,多份中央及地方報紙均對意外作出令人深刻及獨到的分析報導,讓社會大眾明白鐵道部黑暗王國的真實面,不但提高民眾知的權利,也對執政者是種警惕,要為政策負責。中共若不放棄媒體是喉舌的大方向,只一味在搞這些走基層的表面工夫,上述的獨立報導都只是擦邊球偶一為之的行為,對整個中國大陸的發展並無好處,只會阻礙中國與國際接軌。 (作者為《旺報》香港特約記者)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