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基泰議題看都更的關鍵兩要素,公平和透明 ,並需要更多的人權尊重和平等對話
2023/10/19 19:43:09瀏覽9|回應0|推薦0

最近因為基泰新聞引起我的好奇,都更的實際流程與辦理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公辦都更、自辦都更又有何不同?

關於自辦都更這篇寫得滿清楚可以參考

延伸閱讀:自辦都更大小事:流程、優勢、條件、如何成立都市更新會

盡管都更有助於城市的發展和現代化,但它確實也引發了一些重要的問題,包括公平性和透明度。

關鍵要素一:公平性
首先,都更應該是一個公平、公正的過程,不能忽視居民的人權,應該確保在都更計劃中,無論是租房者還是業主,都能受益,尤其是社區中的弱勢群體,確保群眾的權益得到保護,且提供適當的賠償。

關鍵要素二:透明度
其次,透明度是關鍵,所有參與者都需要得到最完整、詳細的資訊,以便大多數的人都了解都更計劃的影響。例如計劃的實施細節,以及與社區居民進行開放且有意義的對話。透明度有助於建立信任,並確保政府和開發商的行動受到監督。

在搜尋了解都更的過程,也發覺其實一般民眾要自辦都更真的不容易,尤其過程涵蓋許多專業知識,看到臉友PO出的陳情函
自辦都更的召集人,程序上未能提供足夠的資訊、協助,並有忽略其他居民的參與權利的狀況,如上述居民的人權、整體規劃的公平、公正、透明度未被重視,就會流於權力只掌握在某些人的手上,居民沒有自己做點功課,真的無法保護自身的權益ㄟ…

#廖福特 #人權博士 #民進黨 #都更 #中央研究院 #基泰 #人權 #臺北市 #蔣萬安 #都市更新 #政府 #合建 #合作興建意向書 #地主
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6ia52cFwtqktabYUpE2m8QCdqj1bQkjfRd9HYbm6okZDmQQxHySvtHqKC6jee6k3l&id=100001053941127

第一封陳情書:

第二封陳情書:

我相信都更是一件能讓社會/社區更好的事,但關鍵問題需要被正視並解決,和社區居民進行更深入的對話,以確保都更計劃能夠真正反映多數人的需求和期待。

 

“素錦成歌,盛景為卷。花枝春野伴煙火凡塵,櫻緋漫天同微雨人生” 『一』 青蔥歲月初長成 芳華流年墨筆生 淺淺舒風回讀婉詩 漫漫長情再落秋池 素錦成歌 盛景為卷 花枝春野伴煙火凡塵 櫻緋漫天同微雨人生 此生 愿卿喜樂平安,歲歲歡喜 『二』 浮世予愛,心留熾烈 長風吹不散一腔深情 日子恬淡,流光婉轉 秋雨落不盡二兩春深 佳期緩緩而至 青鸞不歇而歸 海棠春苑,落花如雪 愿卿眉蘊溫柔,歲月無憂 『三』 楊柳青鳶,春櫻搖曳 世間似有萬般景 人生常見是罔求 煙雨畫夢,落筆書塵 清風難得幾盡惆 秋水怎能常嘆憂 愿余生 平靜淡然,心安無憾 >>>更多美文:自創現代詩

在宋詩中穿行,重溫農耕時代麥收季節的艱辛勞作和豐收喜悅。 “麥頭熟顆已如珠,小阨惟憂積雨余。丐我一晴天易耳,十分終惠莫乘除。”麥收季節,最怕陰雨天。范成大在這首《刈(yì)麥》詩中,祈禱天晴不雨,幫助農民顆粒歸倉。不過,天有不測風云,有時,偏偏在麥收季節陰雨連綿。方岳《麥嘆》道:“田家望麥在須臾,何啻中流濟一壺。黑雨漫天殊未已,黃云委地不堪扶。”此詩就描述了農人即將收割麥子時,天降大雨,持續不歇,麥子全部倒伏,遭災歉收已成定局。 戴栩的《刈麥行自靈巖歸示趙丞》,同樣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麥收時節的繁忙和農夫的辛勞:“大兒牽衣鐮在手,小兒攜篝并畦走。陌翁語嫗切莫遲,梅風溫云晴不久。兩手便熟鐮無聲,黃云卷地蒼坡平。一聲長歌出臺笠,麥蛾飛起緣其纓。炊煙幕幕暗楊柳,大婦壺飧仍榼酒。酒沉飧冷未暇嘗,腰骨酸辛一驤首。”趁著天晴的有利時機,一戶人家在天不亮就舉著火把趕往麥田割麥,鐮聲嚓嚓,麥子應聲而倒。家人送來的飯菜都已經放涼了,農夫依舊埋頭割麥,顧不上吃。 麥子收割后,接下來的工序就是打麥了。且看張舜民的《打麥》載:“打麥打麥,彭彭魄魄。聲在山南應山北,四月太陽出東北。才離海嶠麥尚青,轉到天心麥已熟。鹖旦催人夜不眠,竹雞叫雨云如墨。大婦腰鐮出,小婦具筐逐。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田家以苦乃為樂,敢憚頭枯面焦黑……”此詩開頭直承題意,側面取影,寫出了緊張艱苦的工作情景。接著撇開打麥,用夸張手法描寫麥子成熟之速,突出麥收的刻不容緩,渲染了農民搶收的緊迫性。 麥子打下來后,要入倉,要繳租。張耒的《倉前村民輸麥行》:“場頭雨乾場地白,老稚相呼打新麥。半歸倉廩半輸官,免教縣吏相催迫。羊頭車子毛巾囊,淺泥易涉登前岡。倉頭買券槐陰涼,清嚴官吏兩平量。出倉掉臂呼同伴,旗亭酒美單衣換。半醉扶車歸路涼,月出到家妻具飯。一年從此皆閑日,風雨閉門公事畢。射狐罝兔歲蹉跎,百壺社酒相經過。”此詩開頭兩句寫農家打麥情景,“老稚相呼”四字將農家打新麥時的情景及喜悅之情寫得歷歷如在目前;三四句言新麥的去向;“羊頭車子”四句寫向官府交糧;“出倉”句至結尾鋪陳描寫農民交糧后如釋重負的愉悅。整首詩抓住最有代表性的細節,逼真地寫出了農家的勤勞及他們豐收的喜悅、對未來生活的希望。有恬淡,有溫馨,也有熱鬧歡快。 現在農村麥收已實現機械化,而我記憶中的麥收,就像這些宋詩中描繪的場景一樣歷歷在目,讓我懷念。 >>>更多美文:心情隨筆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上幽州臺,四顧茫茫,感受到的,是一種廣闊時空中的孤獨感。但恰恰是這種孤獨感,讓他在以后的漫長歲月里不再孤獨,讓這首詩擁有無數擁躉。詩人的目光,貫穿時間這條長線,悲愴于既見不到“古人”,也見不到“來者”。詩卻因這種“空前絕后”,吸引著源源不盡的來者。 好詩詞,如這樣簡潔卻充滿無窮張力的精神結晶,是最能與時間之盾抗衡的矛。遠遠投來,一尖刺穿光陰,點到讀者心頭,即使是千百年之后,也讓人不免悸動。惺惺相惜、心有戚戚或許言重了,但那種“原來你也在這里”的感覺大體還是有的。 有的時候,好詩詞的妙處之一,就是讓人覺得:要說的,多少年前詩里早已說,怎樣說,那前輩的詩人也已經找到了最妥帖的方式。 比如,形容少不更事又偏偏心事滿滿時,最容易想起的,是辛棄疾的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寫這首詞時,辛棄疾正因彈劾去職,多數時間在位于帶湖的莊園“稼軒”閑居。經歷世事的波瀾起伏,對這個北方義軍出身的南歸客來說,壯志難酬的痛苦不免日深。全詞共三個“愁”字,分開了他人生的兩個階段。識愁不識愁,離不開這樣時間的積淀、命運遭逢帶來的認識變化,還有因緣際會的感物傷情。用句俗話,這叫“只有經歷了才會懂”。 這里的懂與不懂,也無所謂好壞。“少年不識愁滋味”,或許正是因為今日人們念叨的 “少年壯志不言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最不能忘卻的,依然是“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就像如今,中年人偶爾翻檢到自己少年時的作文簿,讀下來最易生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嘆,除了自嘲,還有追懷;年長之后,世事洞明,又不愿輕易摧折自己的信念,最能體會“卻道天涼好個秋”顧左右而言他的不盡之意。 不得不說,這位詩人在八百多年前,就寫下了后來一輩輩人心中可能有的曲折。后來人吟之誦之,即使穿越到那時候,與辛棄疾對坐晤談,也能找到一些共同語言。 這樣的隔代相知,并不鮮見。許多綿延流傳、膾炙人口的詩詞名作,除了語言上恰如其分的精妙,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在精神層面與后代人產生共鳴。這樣的共鳴,不能說是時時處處的,卻總有被激發的時刻與場景。像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等短短二十字,幼年學記時或許只是愛它的音韻朗朗上口,但對長大后求學、工作于異鄉甚至遠渡重洋的人來說,卻是字字千鈞印在心頭的。安土重遷與漂泊他鄉的矛盾從古至今不曾息,而今尤其明顯,《靜夜思》的隔代知音,只會越來越多吧。 恍然又想起“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千年旅行。它出生在唐代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中:“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曾落在宋代的聯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常圓。”也曾落在歐陽修的詞里:“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也落在元好問的《蝶戀花》詞中……直到20世紀,它還落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里。有人因此稱它為文學史中文氣最強的七字句,誰又能說,這不是一代代知音不絕的印證呢? >>>更多美文:心情隨筆

FFG15cEFE15VE



從基泰議題看都更的關鍵兩要素,公平和透明 ,並需要更多的人權尊重和平等對話
( 時事評論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86fpyx94441&aid=17998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