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20 10:43:32瀏覽1101|回應1|推薦10 | |
咀嚼一首詩的時間 顏艾琳 讀一首詩的時間要多久?一分鐘?一小時?一輩子? 若我說,一首壞詩可以讓人頭痛5分鐘,一首好詩卻足以令人在長長的一生咀嚼回味。那麼,驗證一首詩的優劣,是否可以用咀嚼的時間長度與次數,為度量標準呢?那倒也不是。情人之間私密而粗糙的作品、偏執而自戀的庸才作者,他們這些「臨鏡對照」的文字創作,也符合上述的標準。因此作品還要能拿得出來,接受公眾美感與流傳廣度的更高考驗,才算是驗程完整。 李白、李清照、李煜、蘇東坡、白居易、陶淵明…..這些偉大的詩人已逝千百年,但他們的詩詞卻在中國文學的歷史洪流中,成為永不退潮的浪花,拍擊在每一代華人的情感心岸上。我也是接收這些美好詩詞影響的眾多人之一,並且因為愛詩成癮,最後跳入詩國詩人之列。 雖然我寫的是現代詩,可是在國小五年級左右,靠著閱讀自修,我已經嘗試寫五言絕句。及至上了國中,則又學填詞牌,私下將這些不成熟的詩詞,拿給教國文的導師指導。幾乎整個少艾時期,我都在古典與現代的詩創作中游移。讀三李詩詞和章回小說的同時,也驚艷於瘂弦、洛夫、白萩、鄭愁予等人的現代詩。 都說現代詩前衛誇張、意象過於脫離現實,而讓我一直反覆回味的古典詩詞裡,多的是誇飾手法的句子;「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你想想這幅白靄靄的景緻裡,遠景拉得多麼遠大、萬物隱藏得多麼純淨,以至於觸目所及的千千萬萬的山裡頭,什麼都沒有,就是要你把焦點集中在江邊、那一個微小卻又醒目的簑笠翁身上。古詩人的對比是不是非常超現實呢?這種強烈的留白、文字意象的反差,並非現代詩才具有此一特性,而是中國傳統詩詞慣用的技巧了。 又如李後主<一斛珠>中描寫大周后如何柔媚嬌豔、歌聲動人,「晚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一個妙詞「櫻桃破」,我們就可以想見大周后的嘴兒,像艷紅的櫻桃那麼小、那麼嬌豔欲滴,嘴巴一張開就宛如櫻桃破了裂開來一樣,妙也不妙?後主紙醉金迷地把國家玩完了,寫艷詩的筆鋒一變,後來沉痛地寫下許多國破人離的詩詞,也是教人讀之潸然。 而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四句名詩,更是將人的情感轉寄到外物形象,因此,憂愁時感覺花現愁容留下淚水、悲憤離別時鳥亦感驚心;杜甫以象徵和擬人手法,把動盪時局中的愁人憂情做了最好的演繹。現今那麼多人都說看不懂新詩,我倒覺得,有可能是在古詩詞上沒打好基礎之故。 詩詞的世界如此遼闊、充滿著詞人豐富的想像創造,不論古詩詞或現代詩,都可以讓我們利用短短的五分鐘、或空閒的十五分鐘、乃至更長的閱讀時間咀嚼品味,詩詞中所負載的人生情境。讀這本《古典詩詞流行讀》不僅是進修、是重溫,也是享受,尤其加入時下社會情景的說明,能夠讓古今兩般情對照,相信可以引導讀者更進入詩詞的意境了。如果這樣還難以親近詩,我只能說,那真是錯過了人生中最好的部分了。 為商周出版的書寫的序 2003. 那叢書聽說賣得不錯 主編者 是請師大的教授策劃的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