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孩子是最初的老師
2007/09/27 11:25:36瀏覽514|回應1|推薦8
網路上有個爆紅的部落格bubutsai 's Blog,一位全職媽媽,用優美洗鍊如詩般優雅的文字,將尿布、奶瓶與親手縫製的蕾絲提籃中的生活況味,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

部落格取名為「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引言「只有非常幸福的人,才能在愛裡相遇。做為親子,或為手足,成為伴侶,識為知己。」用心生活,細心體會,令眾多親子關係疏離的忙碌現代人,特別是工作與家庭蠟燭兩頭燒得焦頭爛額的上班族媽媽,被吸引來到這個網站。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後來集結成冊,為「天下」出版一百本好書之一。幾個朋友與我分享讀後感想,都說「真是一個完美的家庭啊,媽媽可以悠閒自在地與孩子互動,孩子可以有這樣的環境自然地成長」,甚至還有一位朋友還因此慎重考慮是否要辭掉工作回家帶小孩。

同為全職媽媽的我,來到了bubutsai 's Blog,獲得不少學習與豐富的收穫,難怪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推薦「這是一本我所看到最好的親子教養書」。不過,當我看到「媽媽是最初的老師」網站名稱,心裡頭卻想著「孩子是我最初的老師」。

倒不是說我的孩子是天降奇才,給予我各樣的指導。而是我自從有了孩子,就好像拿到了一柄放大鏡,看見自己生命裡的各種缺陷。

就像「素直」這個品格。bubutsai回憶她的母親如何花很多時間與她討論「素直」。引導犯了錯的她,誠懇的說一句簡單的「對不起」,用最簡單的心接受自己犯錯的事實。

bubutsai說「素直,這是一種很好的性情。」我喜歡她用「性情」這兩個字,而不用「品格」。可能是在我腦袋裡頭,有些偏頗地認為品格是無法教育,性情卻是可以陶塑。

這絕對不是要否定目前推動的生命教育、品格教育。而是我有些懷疑透過團體課的教育方式能收多少實效?家庭親子關係一對一的引導,雖然慢,但很紮實,父母親在孩子每一次的錯誤中,從旁引導的陶塑方式,較易收內化成性情之效。

回想自己小時候也上過很多公民與道德課程,但是那是一種理性上的認知,卻不化為內在性情。以「素直」來說,自己究竟如何學到「素直」這個品格?很努力地搜尋記憶系統半天,發現自己是在有了孩子之後,才逐漸獲得一點點「素直」的性情。

因為上帝讓我經由孩子們,看見他們太多次因為沒有當下承認第一個錯誤,而釀成第二個、第三個錯誤。例如:有一回,女兒的樂譜放在教室,忘了帶回家。隔天星期六他們要團練,老師問她:「是不是放在家裡?」她沒有當下勇於接受自己犯錯的事實,不敢對老師說放在教室被鎖起來,老師竟然好心打電話給我,要我們幫忙送樂譜過去。就這樣原本只有一個錯誤「粗心」,卻變成兩個錯誤,多了「說謊」。

聖靈光照,把自己過去的錯誤一併排開,令我看見自己也與孩子一樣,常會為了保持完美的形象,而不太願意承認錯誤,也會造成第二個、第三個錯誤,才驚覺「素直」是自己應該要有的一種性情。
我與孩子一同來到上帝面前,支取認錯的勇氣,上帝一對一地陶塑孩子與我,學習接納自己是不完美、軟弱、會犯錯的個體,倚靠上帝面對自己的錯誤,也坦然向他人承認,這使得孩子與我都得著很大的益處。

這個「素直」功課,讓做母親的我,很自然地會對孩子承認錯誤,他們也很自然地接納媽媽(或爸爸)也有缺點的事實,反倒很實際地讓親子關係更加密切。

犯了錯的人,誠懇的說一句簡單的「對不起」,用最簡單的心接受自己犯錯的事實。看起來容易,施行起來不簡單,需要不斷地練習。家庭是很好的練習場所,因為在愛裡沒有恐懼,「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得前書四章8節)品格的塑造、性情的陶冶,我與孩子互相幫助、彼此提醒。

因此,在我們家,可以說,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irginialk&aid=1259356

 回應文章

客旅貞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因著孩子
2007/10/08 08:12
很好的分享。我也是因著有孩子以後﹐才變得容易道歉和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