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06 18:18:31瀏覽16|回應0|推薦0 | |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到如今超百萬億元規模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國家;從基本解決溫飽,到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徹底擺脫絕對貧困……75年與時代偕行,中國經濟巨輪穿越驚濤駭浪,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回首來路,中國經濟以勢待時,以時取勢;展望前路,中國經濟長風萬裡,光明在前!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製造享譽全球,不但使國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使神州大地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從1994年開始,中國扭轉了貨物貿易長期逆差的局面,進入貨物貿易順差階段,至今已達30年。自2010年以來,中國製造業整體規模已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和強力追趕,中國製造正加速邁向中國智造,為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撐。 這是2024年2月7日拍攝的唐山港京唐港區貨櫃碼頭(無人機照片)。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製造業怎樣強起來 從鴉片戰爭到民國時期,中國長期處於遭受列強欺凌、落後挨打的悲慘境地,讓一些仁人誌士萌發「實業興國」的抱負並著手工業化嘗試,但這種嘗試在萌芽階段就面臨內憂外患的惡劣生存環境,磨難重重,步履維艱,只是在冶鐵、造船、輕工紡織等領域形成了一些零星且低端的製造能力,中國最終與以機械化為基本特徵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以電氣化、自動化為基本特徵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擦肩而過,始終未能擺脫農業主導、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工業化水準極低的局面。 新中國成立開始,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領導人高瞻遠矚,面對西方國家嚴密的經濟技術圍困封鎖,毅然決然走工業化道路。從一五、二五時期156個重點項目的建成投產,到“兩彈一星”試製成功,再到後來的大規模“三線建設”,舉全國之力投入工業化建設,使中國歷史上首次擁有了在世界上比較獨特、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艱難地補上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功課。 1978年,全國首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落腳東莞。圖為位於虎門鎮的廠房生產車間。 (圖源:香港文匯網) 中國製造真正駛入發展快車道並融入全球化分工體系始於改革開放初期。彼時,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和地區掀起一輪「去工業化」浪潮,而中國大力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打開國門讓境外資本、裝備、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與國內相對豐富的勞動力、土地與自然資源結合起來,以中外合資、外商獨資、「三來一補」以及代工生產等多種方式,迅速在沿海地區形成大規模製造產能和產業群。 同時,國內民營工業也隨之異軍突起。特別是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適應國際貿易規則空前加大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優化投融資和營商環境,吸引全球跨國巨頭紛紛落戶中國,促成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行銷全球。中國於2009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繼之於2010年又成為全球第一大製造國。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數據,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製造業門類的國家,22個製造業大類產業的增加值均居世界前列;全球500種主要工業品種,目前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2023年3月20日,在位於廣州的廣汽傳祺智慧工廠組裝車間,機器手臂在安裝汽車玻璃。 (圖片來源:新華社)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製造不僅實現了數量擴張,而且在品質上也有了顯著提升。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中國製造所涵載的產品、技術、裝備、品牌、結構與效益得到優化或升級,不斷向價值鏈的中高端攀升,高質量發展的態勢逐步顯現。特別是一批「國之重器」「國家名片」的閃亮面世,壯大了中國製造的科技優勢與產業優勢。 對全球消費者來說,中國製造的消費品不再是「低端」「低廉」的代名詞,質優價廉、高性價比成為中國產品新的口碑。可以說,至此中國已經擁有全球產業門類最為齊全、獨立完整性強、產業配套性好且價值鏈地位不斷攀升的工業體系。 製造大國地位無可取代 2024年巴黎奧運80%的奧運吉祥物「弗里吉」是中國製造。圖為6月27日,小顧客在選購「弗里熱」週邊紀念品。 (圖片來源:新華社) 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新佈局,國際貿易競爭更趨激烈,中國製造業能否經受考驗?工業和資訊化部2024年初公佈的數據給出了答案:工業經濟在波動中實現穩步恢復,中國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香港藥房 香港春藥 壯陽藥 春藥 催情藥香港 迷藥 香港乖乖水 持久液 香港增大丸 FM2香港購買 香港性用品 男性保養中藥 超強女性催情 昏迷不醒迷藥 速勃增硬西藥 陰莖增大增粗 房事延時持久 成人性愛情趣
製造大國得來不易,中國製造僅用70多年就走完已開發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大而全是中國製造獨有的優勢。中國製造業不僅體量大,製造業增加價值佔全球比重近30%,也是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製造業。曾有外國網友發起“24小時不用中國製造”的挑戰,結論是“活不下去”,因為從身上穿的衣服到所用的手機都來自中國製造。 規模優勢驅動大者愈大。有些人認為,既然大而不強,大就沒有意義。殊不知,規模優勢會形成良性循環,持續鞏固製造業大國地位。例如,同樣一個產品,在中國由於原料充足、零件可就近配套等,能實現大規模、高效率、高品質、低成本生產。製造業有了規模,其核心競爭力中生產效率的優勢就有了重要基礎,能透過產業配套優勢、產業規模優勢等大幅降低成本。 大為強奠定了堅實基礎。規模大、門類齊全,才能確保製造業韌性強、迴旋空間大、抗風險能力強,這也是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重要優勢。規模大,還能為製造業技術進步提供更多資金、人才和應用場景,推動製造業加快技術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研發設計、高端生產設備、先進製程設計、先進基礎材料水平,實現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和綠色化轉型。 大為新提供了更多空間。傳統產業在製造業中佔80%,老樹也能發新芽,不少新產業正是傳統產業運用新技術改造升級而來的,例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在現有製造業基礎上,不斷延鏈補鏈強鏈,或透過數位賦能等方式,能衍生出新應用、新業態、新模式。 2024年1月3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中車為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開發的輕軌列車投入商業運營,這是中國製造的輕軌列車首次服務墨西哥城公共交通系統。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在製造業領域取得的一系列亮眼成績,成為各大外媒關注的焦點。阿根廷《號角報》網站此前刊文稱,“中國這個亞洲巨人的工業邏輯正在發生這樣的轉變:從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 「全球供應鏈要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既非易事,也不現實。」印度Mint新聞網指出,過去數十年,中國以其精心建設的基礎設施和完備的工業供應鏈滿足了全球製造商。就目前而言,仍然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建立覆蓋如此廣泛行業的複雜製造網絡。 「中國將從世界工廠發展成智慧製造強國。一些相關學科和研究的發展尤其迅速,中國製造業的升級也將繼續。」歐洲工具和模具製造網ETMM文章說出了世界對中國製造業前景的信心。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