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十八願互融互入,一一皆是超世之願也。
2013/04/15 20:23:34瀏覽298|回應0|推薦13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251集

http://tv.jingzong.org/Category_477/Index.aspx?092013-04-0402/02-040/02-040-0251

  (P.525 第1 必成正覺第七 至 P.527 第7 於此性中發四十八願)

  ◎ 必成正覺第七  

  戊二、頌行願以求證 分五 己一、法藏說偈

  [經]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解] 法藏比丘於世間自在王如來,說四十八願已,乃於佛前復以偈頌表此行願,並請證明。以大願真誠深廣故,應時感得雨花地動。空中讚云,必定成佛。以上是本品內容。

  己二、願滿普濟 分五 庚一、超世願滿

  [經] 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解] 「我建超世志」。建者,立也。所謂「超世志」者,注經家中頗有異解。如淨影云:「前所發中,求法身願、求淨土願,名超世願。」

淨影以《魏譯》光明無量願、壽命無量願與諸佛稱揚願,為攝法身願。國土清淨願、國土嚴飾願為攝淨土願。淨影僅許此五願,超出世間也。憬興同之。義寂、望西等則謂總指所發之四十八願,後說甚是。

《甄解》曰:「吾祖(善導)言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又云無礙誓願。世人以謂此四十八願者,願願各頭,喻栗與柿相並耳。皆是隔歷不融之見而已。今不然,喻如一匹蜀錦,巧織成華果枝葉。似根莖枝葉有別,而所織成,但匹錦耳。今亦如是。雖數有四十八,而但是一正覺善巧所莊嚴。……故曰無礙誓願。又曰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諸願相入,而無所隔,名無礙。」由上可見四十八願互融互入,一一皆是超世之願也。

  又善導大師於《法事贊》中云:「弘誓多門四十八,遍標念佛最為親。」是謂一一之願悉為念佛也。

又《往生論》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法藏菩薩大願攝三種莊嚴,究竟圓滿。圓入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且以「聲字皆實相」,故此「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即是法身本體,即是圓圓果海。乃四十八願之所標,故體具本願一切功德妙用。

又此名號,是性德之本體,修德所圓成,性修二德,圓攝無餘。今四十八願,遍標念佛,願願皆攝佛之果德,一一全顯無為法身,故可悉謂為攝法身也。諸願互融相入,無所隔礙。一一願含無量不可思議無上殊勝之願,無有限量。進言之,則所云「四十八」者,亦只是隨順眾生之假名,實則本願無量也。

又本願之數雖無量,但究竟只是一法句也。

  至於對「超世」之解,諸家亦復不同。義寂謂為超勝地前世間之位,故名超世。憬興謂為地前十向滿位一重發心。蓋均謂為初地之前也。善導、曇鸞等師,則大異於是。如曇鸞師謂:「法藏菩薩於世間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名聖種性。(此乃《瓔珞經》中六種性之第四種,即十地菩薩)於此性中發四十八願。」

  【蜀錦】

  (二零一二科註第五二六頁第五行 第二五一集)

  《中國大百科全書》(節錄):中國著名織錦之一。因主要產於四川蜀郡(今成都)而得名。

  《漢語大詞典》:原指四川生產的彩錦。後亦為織法似蜀的各地所產之錦的通稱。多用染色熟絲織成,色彩鮮艷,質地堅韌。

  【性修二德】

  (二零一二科註第五二六頁倒數第二行 第二五一集)

  《佛學大辭典》「二德」條:

  一、性德,本來性具之德也。三因中之正因佛性,三德中之法身(德)是也。(正因佛性:真如自性(理體)。)

  二、修德,修成之德也,三因中了因緣(因)之二佛性,三德中般若解脫之二德是也。(了因佛性:照了真如理之智慧。緣因佛性:緣助了因、開發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

  小乘不知此性修,大乘之權教,使二德隔歷,大乘之實教使二德相即。見四教儀集註下。

  【六種性】

  (二零一二科註第五二七頁第七行 第二五一集-未講完)

  《三藏法數》:〔出瓔珞本業經〕種性者,種別性分也。種即種子,有發生之義。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義。瓔珞經對別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而論,故有六種性。然「性」通六位「種」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種;等覺雖在因,然勝前,得稱為覺,故不言種也。(局在因者,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屬於因位故也。)

  一、習種性:謂十住菩薩研習空觀,破見、思惑,故名習種性。(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

  二、性種性:謂十行菩薩雖證本性真空之理,不住於空,而能分別一切諸法,化諸眾生,故名性種性。(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

  三、道種性:謂十回向菩薩因修中道妙觀,通達一切佛法,故名道種性。(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四、聖種性:謂前諸位皆名賢位,十地菩薩由修中道妙觀,破無明惑,證入聖地,故名聖種性。(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

  五、等覺性:謂望後妙覺,猶有一等,勝前諸位,得稱為覺,是名等覺性。

  六、妙覺性: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性。(自覺覺他者,謂既能覺悟自己,而又覺悟他人也。)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252集

http://tv.jingzong.org/Category_477/Index.aspx?012013-04-0602/02-040/02-040-0252

  (P.527 第6 如曇鸞師謂 至 P.529 末2 得究竟樂也)

如曇鸞師謂:「法藏菩薩於世間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名聖種性。(此乃《瓔珞經》中六種性之第四種,即十地菩薩)於此性中發四十八願。」善導大師亦判為十地菩薩之發心。故均遠超地前之說。復以法藏菩薩大願,不但超過三乘,且超踰諸佛願也。經云:法藏發願之初,便言「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

《後出偈經》云:「發願踰(超也)諸佛,誓二十四章。」

經中成就文曰:「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可見法藏菩薩超世之願,亦超踰諸佛之願也。極樂世界,無量清淨莊嚴,全顯當人自性。心作心是,理事無礙。水鳥樹林,宣流正法。聲色香光,悉增道念。重重無盡,自在無礙,全是圓明具德,不可思議。

舉體是事事無礙法界。復以聞名便登不退,見樹契悟無生,十念必生淨土,凡夫例登補處,此皆十方國土之所無,極樂同居所獨有。故云無上殊勝超世之願也

  「必至無上道」。道者,菩提也。如來所得之道,更無有能超越而居其上者,故曰無上道,即無上正等正覺也。

如《法華經壽量品》:「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法藏菩薩亦復如是,欲令眾生,至無上道。

至於「必至」者,可有二解:(一)「必至無上道」者,本願主體也。一一願中,皆以正覺自誓,如次之二句「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蓋四十八願,具體願文,雖各有異,但大願共本,實為入無上道同成正覺也。

故《法華勸持品》曰:「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是乃以「無上道」為大願之主體也。(二)以無上道為大願之果也。

《淨影疏》曰:「得果決定(即決定得果),故云必至無上道矣。」

  庚二、普令成佛

  [經] 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  

  [解] 「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大施主者,於一切人行大施。至於所施者,為是財耶?法耶?淨影師云:「法施化益」,是謂法施。憬興師非之曰:「欲濟貧苦,必財施故。」是謂財施也。

又《宗鏡錄九十五》曰:「以無財法,名為貧窮。」故知普濟貧苦,即須法財並施。故《積功累德品》曰:「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是為法施。經中復云:「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是即財施也,故知大施主必須財法二施。如《會疏》曰:「以財濟世貧,以法周無福。故曰大施主。」蓋謂以財施救濟世間貧窮困苦之人,以法施普利無福聞法之士,故名為「大施主」也。

  「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長夜」,喻眾生之沈淪生死,常云生死長夜。夜表冥闇無光,眾生無明覆心,昏迷不覺,沉生死海,枉受諸苦。為令永離一切憂悲苦惱,出生死長夜,故予財法二施。而其中慈悲至極者,則為令其「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一切施中,此施最上。令一切眾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也。

  【六種性】

  (二零一二科註第五二七頁第七行 第二五一集-未講完)

  《三藏法數》:〔出瓔珞本業經〕種性者,種別性分也。種即種子,有發生之義。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義。瓔珞經對別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而論,故有六種性。

然「性」通六位「種」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種;等覺雖在因,然勝前,得稱為覺,故不言種也。(局在因者,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屬於因位故也。)

  一、習種性:謂十住菩薩研習空觀,破見、思惑,故名習種性。(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

  二、性種性:謂十行菩薩雖證本性真空之理,不住於空,而能分別一切諸法,化諸眾生,故名性種性。(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

  三、道種性:謂十回向菩薩因修中道妙觀,通達一切佛法,故名道種性。(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四、聖種性:謂前諸位皆名賢位,十地菩薩由修中道妙觀,破無明惑,證入聖地,故名聖種性。(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

  五、等覺性:謂望後妙覺,猶有一等,勝前諸位,得稱為覺,是名等覺性。

  六、妙覺性: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性。(自覺覺他者,謂既能覺悟自己,而又覺悟他人也。)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253集

http://tv.jingzong.org/Category_477/Index.aspx?012013-04-0602/02-040/02-040-0253

  (P.529 末1 庚三、聞名俱生 至 P.531 末2 是最為勝)

  庚三、聞名俱生

  [經]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解] 但欲令眾生出生善根,成就菩提,則莫若持佛名號,求生極樂。故下曰:「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此四句乃大願之心,全經之眼,十方如來度生之妙手,一切眾生出苦之寶筏。四十八願全是此四句之開演,如善導大師所謂願願皆標念佛也。阿彌陀聖號,具無量義、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淨、無量莊嚴、無量智慧、無量菩提

,乃至無量之無量。無量壽表常住法身,故以無量壽攝一切。如來名號,普聞十方。聞名眾生,俱來我剎。以稱名故,即多善根。得生淨土,必證菩提。殊勝圓滿,究竟方便。彌陀大願,所以超世,並號願王者,正在此也。

   庚四、如佛身相

  [經]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解]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願來生我剎之人,身相如佛,身皆金色同具卅二相。此即願文中之第三第四兩願之重述,但更殊勝圓滿,因悉皆如佛也。

  庚五、悲益正念

  [經] 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  

  [解] 「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上二句指身德,此二句則表心德。句首「亦以」二字,應著眼。蓋願凡來我剎之人,亦能如我(法藏)以大悲心,利益群品,故云「亦以」。蓋願剎中人民,皆能如佛,視諸眾生,等同一體,均發同體大悲之心也。如《華嚴經行願品》云:「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故願來生我剎之人,發大悲心,普利群品。品者,品類。「利益諸群品」即普利一切種類之無數眾生。

  「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欲」指貪欲。《四十二章經》云:「離欲清淨,是最為勝。」

  【大悲心】

  (科註第五三一頁第四行)

  《三藏法數》:大悲心者,悲即悲愍,謂悲愍一切受苦眾生,常思救護,令其安樂,即是菩提之心也。

  【同體大悲】

  (科註第五三一頁第六行)

  《佛學常用辭匯》:謂佛的法身,與眾生的法身是共同的,自己和他人,沒有分別,視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fyliren&aid=7509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