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教並不認為有[三位一體Trinity]這種三元的關係
2022/07/24 22:51:46瀏覽133|回應0|推薦2

佛教並不認為有[三位一體Trinity]這種三元的關係

從心經觀電影–以《攻殼機動隊》討論靈與人的關係

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電影《攻殼機動隊》 討論靈與人的關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LAXrdqoIs 時間: 22/05/2017 14H00 地點: 巴黎潮州會館

 

Question 1: Trinity

Ans.:佛教並不認為有[三位一體]這種三元的關係 連一元的關係都沒建立

 佛教不認為人的靈魂 是拿來作為相對於上帝的一個獨立的存在

為什麼? 如果承認人的靈魂 是作為相對於上帝的一個獨立的存在 那麼等同說 上帝創造了一個能輪迴的靈魂

佛教認為 造成一個人的靈魂和輪迴的事實 都是基於對宇宙錯誤的認知所形成的

即所謂的無明 所以可以說 它是一個夢境中的認知 並非真實存在 所以無法說是三元

Question 2:

Ans.每次輪迴 都存在著向上提升和向下沉淪的兩種可能 特別是在人道 要透過正確教育

而輪迴是否讓生命更加多元?

在佛教看是如此沒錯  在每次輪迴當中 若以成長增上的立場而言 若過去存在不好的關係 或如有仇恨的對象 可以去彌補關係 而對於過去毫無關係的人或事 可以基於內在的慈悲 跟願意利益一切眾生的善心 而更廣大地栽培因緣和學習 而使眾生擁有的知識能力更多更強 更多元 一次次增上直至成佛

 

佛教一方面教導我們要離開輪迴 另一方面 又教導我們恰恰好在輪迴當中 成就了成佛的資糧

從這個個觀點看 佛教認知的生命 是具有非常積極意義的 而每一次的輪迴 都是成佛的過程

一切的修行 都應該落實在生活 尤其是大乘佛法非常強調這一點

到底是什麼樣的方向?

祖師有說過一切以利益眾生 作為出發點的行為 才會是你成佛最重要的目的 甚至若只為自己離苦的修行 從大乘的觀點看 都還不算完整 不過大乘終究體恤眾生有各種不同的需要 因此也容許部分的人 可以為自己的[離苦得樂]而修行 因為 這總比一個人都不修行來得好 當然 這不會是主要的 這就是大乘佛法中 漸進的方式 所謂的[人天乘] [聲聞解脫乘] 然後是[菩薩乘] 最後是[唯一一佛乘] 是以令一切眾生皆成佛 為唯一目標 所以 它有本有末 具體的行為上 以不傷害周邊的人為開始 這和世間的道德 基本上有重疊的地方 但並不完全等同世間的道德 因為世間的道德 隨著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 標準是不同的 佛教的所謂行為標準 是以一切眾生皆成佛 為最高得的道德標準 這就不是各文化之下 泛泛所講的道德 能完全類比 譬如 儒家講的[忠孝仁義] 就佛教而言並不全然這樣講 雖然佛教並不否定忠孝仁義 在漢人文化下的重要性 如同在西方並沒有等同於孝的字眼

但西方文化照樣發展得不錯 因為他們更高的道德來自於宗教的前提 兒孫是上帝所造 因此 兒孫對父母並無孝的義務 只存在愛的自然關有係而已 這是西方的文化

 

就佛教來看東西方文化 並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差別

反倒是過度威權強調對父母的孝 使得有些父母會說[要出家 等我死了再說]

就佛教看這是違背解脫的 父母並非為了生養兒女而結婚 他們是為愛而結婚 兒女只是愛的副產品而已 兒女藉著父精母血來投胎 父母對兒女有這一層恩德 但是兒女這一世有修行的任務 父母憑什麼可以遮止其能在年輕修行生命的選擇呢? 然而在漢人這種[孝]的文化底下 卻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就佛教而言 這反而是[違背覺性]的 是增長父母的[我執]

 

我們終究是佛弟子 要有超越文化的思維 和理解文化的方式

我們非常尊重儒家所說的道德 但道德終究是基於文化而存在 那種過度威權式的孝的概念 若在古代還算能接受 當時社會競爭的情況較不劇烈 但今天年輕人要面對全球的競爭 許多選擇 父母往往無法看到自己所堅持的角度和意義 也就失去為子女作選擇或決定的依據 所以佛教所說的道德 並不等同於人間的標準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fyliren&aid=175938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