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九大要點教你保養珠寶首飾,超音波清洗機好用
2021/09/11 14:12:57瀏覽61|回應0|推薦0


珠寶首飾的保養誤區,千萬別毀了自己的珠寶。其實珠寶的保養和清洗,有許多必須注意的細節。在此我們介紹九種正確保養方法供您參考,避免珠寶首飾受到無意的傷害。


一、不要用牙膏清洗珠寶


在珠寶圈流傳著一種說法:用牙刷沾著牙膏刷珠寶,可使用的珠寶看來亮麗如新。清洗珠寶是應該的,但用牙膏是不理想的,因為牙膏內含有微細的高硬度研磨顆粒物質,這些顆粒物質很細小但是硬度高達六、七度因此用牙膏清洗珠寶會損壞晶硬度低的寶石表面,尤其珍珠、黃金與K金表面;珍珠則絕對避免,最正確的洗滌溶液應是稀釋後的中性接性劑。


二、不要經常撫摸


珠寶戴在身上能夠保護乾淨,看來很簡單其實不容易,許多人看見珠寶漂亮迷人,這禁不住而用手撫摸寶石表面,這樣做法其實會影響寶石的光澤與亮度。人的體內不時在皮膚表面排泄汗水與油質,手是最容易碰觸身體部位,因此皮膚上的油質經常沾染到手的表面上,用手觸摸寶石時,手上的油很容易停留在寶石上面,而影響寶石的光澤與亮度。尤其是鑽石屬於親油性寶石,表面容易沾染油質,大大地影響光澤。但翡翠和白玉屬於集合體結構,常去觸摸它則可使玉質更加濕潤可愛。



三、自來水損害珍珠光澤


有些人佩戴幾次珍珠以後想要清洗保養,殊不知道用自來水作短暫的清洗對珠寶的影響不大,但若用來浸泡珍珠,則萬萬不可。因為自來水中有著固定含量氯會損害珍珠表面的光澤,其實泡洗珍珠應以礦泉水最理想。另外戴了珍珠以後將它送往銀行的保管箱之前要先洗滌保養,以免日後污垢積累太久使珍珠變色,再說保管現鈔與檔案的銀行保管箱,由於相對濕度比較低,它的儲存條件比較不適合珍珠等潮涇屬性的寶石,例如珍珠、蛋白質等,因此須每隔一段時間取出,泡水保養並補充濕度。


四、適時取下,就是保養


正確的佩戴珠寶首飾應視人、事、時、地、物的不同而勤於更換或取下,但是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可能沒辦法。但至少在洗手時最好將它取下,因為某些肥皂含著程度不一的鹼性物質,日積月累對於較脆弱的寶石,可能造成一種傷害,並且肥皂中的皂質也容易卡在戒指的細縫中,因而大大影響寶石的光澤與亮度。再者洗澡、做家事、游泳等,也容易使寶石碰撞而。


五、小心使用超音波洗淨機


超音波洗淨機對K金寶石的珠寶首飾確實有很好的洗滌效果,尤其能將寶石細縫中,毛刷無法刷到的油垢塵埃清洗乾淨。但超音波洗淨機並不適合所有寶石,例如祖母綠、珍珠等特殊結構的寶石,在超音波清洗時會它的結構,因此應絕對避免。另外超音波洗淨機雖然清洗效果好,但不可因為好用就常常使用它,若使用太過頻繁,容易使小鑽經不起多次震盪而鬆脫甚至掉落。


六、注意含酸、鹼性的物質


我們日常生活或食物中接觸的某些物質,含有濃度不一的酸或鹼,而這些不同濃度的酸鹼化學物質可能損害寶石,尤其是珍珠;或其它有機質寶石。日常生活化妝品的使用,應盡量避免沾染到珠寶。平日著裝時應先化妝與噴灑香水後,再佩戴珠寶,以避免較高濃度的化妝品或香水直接接觸到珠寶表面,如需補充香水,也應避免將香水直接噴灑到珠寶表面。


七、注意珠寶佩戴順序


佩戴爪鑲珠寶時,應避免勾到衣服、皮包,萬一勾到了衣服,雖不至於馬上造成主石脫落。一般來說,珠寶佩戴的順序是應在衣服穿戴好之後,再佩戴珠寶。試想手上戴著爪鑲單鑽戒指,再著裝、穿著絲襪,對服裝、絲襪與寶石而言,是不是件危險的事?珠寶的鑲法有很多種,最保險而不勾到衣服的鑲法是包鑲,但包鑲卻將整個腰圍包住,使光線無法進入,再者由於K金部分用得較多,所以視覺效果並不如爪鑲來得俏麗迷人,因此現在珠寶市場上最流行的仍是以爪鑲為主,但需注意佩戴順序。


八、隨身小珠寶袋的妙用


你可能聽過有些人因洗手而取下珠寶放在洗手台上,不慎掉落地面,或滑入排水口;或遺忘有洗手台上等事件,其實這並不是什麼鮮事,但是這樣的危機是可以避免的。當您買珠寶時,珠寶店都會送您一個小珠寶盒,將珠寶放在裡面,使珠寶看起來美觀漂亮。很多人將珠寶取出使用後,珠寶盒則放在家中抽屜里而不使用,這是相當可惜的事。其實這小小的珠寶盒自有它的妙用,它體積小巧而不佔地方,可隨身攜帶,當外出洗手時可將戒指取下,隨手放入珠寶盒中,若養成此種習慣可大大降低珠寶戒指遺失的機率。因此別嫌麻煩,隨身帶個小戒指盒。


九、定期仔細檢視珠寶


忙碌的現代消費者往往在回家後就忙著將珠寶取下,放進珠寶盒,下回想用時再拿出來佩戴,珠寶就這樣的被重複使用,也許您也很少花精神去檢視它。多花費一點時間照顧您的珠寶可以大大降低危機,例如珠寶中小鑽是否穩固而無鬆脫現象,珍珠項鍊是否綁得牢固,夾式耳環中間卡的彈性是否減低,或是螺絲接觸不良。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de0002&aid=16759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