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9史地類(六)
2012/12/25 07:44:21瀏覽109|回應0|推薦0
++952.3秦漢以前通史別史



書名:《尚書正義》二十卷
傳:前漢 孔安國
釋文:陳 陸德明(宋刻宋元遞修本)
正義:唐 孔穎達 等
整理:黃懷信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阮元刻《十三經注疏》,以「重刻宋本」為名,而受限
於時空條件,未能多見宋本,故所用底本實有未當。加
以急欲成書,校對未精,阮氏當時即不以之為善本。顧
阮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學者稱便,後儒雖續有
校訂經書之作,均不成系統,是以阮刻播流寖廣,蓋未
能廢。《尚書正義》所用十行本,刻於建陽坊肆,乃宋
本之下駟。黃氏校點,以《古逸叢書三編》內南宋刻本
為底本,乃清末楊守敬於日本訪得,遠優於阮刻。




書名:《尚書引義》六卷
作者:明 王夫之
印行:北京中華書局


本書藉《尚書》義理,引而申之,主於批判明代政治弊端,
兼反老、莊、陸、王及佛家唯心思想,發展唯物主義體系。




書名:《書經衍義》三卷
衍義:越南 黎貴惇
印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本書把焦點放在分疏此部經典所表達的涵意上,如有關治
術、國君之德、修身、化民、舉賢任能、遷都、賦稅、兵
制等內容。注重考證,並依據考證的結果對歷代解經的說
法予以評斷。本書在越南目前僅存孤本,以木版刊印。




書名:《尚書正讀》六卷
正讀:民國 曾運乾
出版:華正書局


本書注釋伏生所傳二十八篇并百篇《書序》,篇次則依
晚出孔《傳》。注語以簡明為要,於訓詁、辭氣二者,
尤為究心;前人成說之採擇,亦以辭氣安順為主。其友
楊樹達序其書,許《正讀》成就突過高郵王氏父子;傳
其生平,更推《正讀》為「清代三百年所未有」。




書名:《尚書覈詁》四卷
覈詁:民國 楊筠如
出版:陜西人民出版社


本書注釋伏生所傳二十八篇,而析〈盤庚〉為三,〈顧命
〉為〈顧命〉、〈康王之誥〉,篇次則依馬融、鄭玄。百
篇《書序》未嘗錄焉。注語以簡明為要,字義皆用唐人以
前之訓詁,并參以甲文、金石文例。其師王國維序其書,
許以「博采諸家,文約義盡,亦時出己見,不媿作者」。
孔、蔡二《傳》後,乃有《覈詁》,「皆時為之也」。




書名:尚書集釋
集釋:屈萬里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本書篇第依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惟剔除孫氏綴輯之〈泰誓〉。
注語不主一家之言;義訓之習見者不著出處,取用諸家之說一般只著其
結論。附錄〈尚書逸文〉、〈書序集釋〉、〈偽古文尚書襲古簡注〉三
篇,後者所用方法,大抵唯「旁搜曲引,吹毛索瘢,鍛煉成獄」一途。




書名:《尚書易解》五卷
易解:周秉鈞
出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注釋伏生所傳二十八篇,而析〈盤庚〉為三,篇次、文字
依阮刻《尚書正義》。百篇《書序》未嘗錄焉。注語以簡明為
要,虛詞訓釋尤為究心,臆必之說悉棄之。楊樹達既序曾運乾
《正讀》,復許《易解》令《尚書》「庶幾乎人人可讀矣」。




書名:書序通考
作者:程元敏
出版:臺灣學生書局


本書詳述〈書序〉之出現、今古文本及六項體例
。考辨歷朝學者論〈書序〉作者及撰作時代,臚
十二證論定〈書序〉「晚至嬴政十九年後,而必
在漢文景世之前」。末舉〈書序〉六大價值。




書名:周秦《尚書》學研究
作者:馬士遠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本書為中國大陸首部斷代《尚書》學研究成果。作者對
出土及傳世文獻中涉及《尚書》的史料進行了充分挖掘
與比較,並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不囿于成說,不妄下
結論。從編纂學、詮釋學、文藝學等不同視角對《尚書
》學在周秦時期的流變進行了系統建構。附有周秦文獻
引《書》、論《書》、釋《書》情況統計表十種。




書名:史記述尚書研究
作者:古國順
出版:文史哲出版社


本書取《史記》述《尚書》之二十一篇,并《書
序》為二十二。博採文獻,分篇對照,考其異同
,證其所本,以探究太史公引述之用心所在。




書名:《尚書》鄭王比義發微
作者:史應勇
出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逐條比勘鄭玄、王肅之說的異同,并參照後代主要《尚書》學
家對鄭、王不同經義的取舍,做專門的、系統的細化解讀研究。




書名:梅鷟辨偽略說及尚書考異證補
作者:傅兆寬
出版:文史哲出版社


明代梅鷟,創為《尚書考異》,辨證古文二十五篇之偽。博採
文獻,分篇論辨,條舉件繫,學者謂其指摘皆有依據。後閻若
璩撰《古文尚書疏證》,每襲梅氏之說而沒其名。雖「偽《古
文尚書》」之謬說自是定讞,閻書行而梅書微矣。今考其論證
,大抵均屬疑所不當疑者。傅氏信此謬說,惜《考異》創始之
功為當代學者所輕,乃加以證補,謂為「宏揚聖經」。其書足
窺傳統辨偽學「旁搜曲引,吹毛索瘢,鍛煉成獄」之一斑。




書名:《尚書古文疏證︰附古文尚書冤詞》十七卷
印行:上海古籍出版社


《尚書古文疏證》八卷,清 閻若璩 撰(附《朱子古文書疑》一卷,清 閻詠 輯錄)
《古文尚書冤詞》八卷,清 毛奇齡 撰


自閻若璩考訂古文《尚書》為偽書,清初諸大儒皆為稱許,經紀昀
強力推尊,所謂「偽古文《尚書》」於是定案。當時雖有毛奇齡之
輩力辨其冤,不能易也。其後古文《尚書》之證偽,大抵皆閻氏舉
證之變相重複。今張岩等當代學者屢證作偽之不可能,閻氏之所謂
證據,泰半均為偽證,毛氏謂閻氏好「旁搜曲引,吹毛索瘢,鍛鍊
成獄」,蓋有見矣。閻氏《疏證》足窺傳統辨偽學失誤之一斑。




書名:審核古文《尚書》案
作者:張岩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自閻若璩考訂古文《尚書》為偽書,清初諸大儒皆為稱許
,經紀昀強力推尊,所謂「偽古文《尚書》」於是定案。
當時雖有毛奇齡之輩力辨其冤,不能易也。其後古文《尚
書》之證偽,大抵皆閻氏舉證之變相重複。由此而疑諸子
傳注、儒家經典,民初古史辨運動遂欲斬斷西周共和以前
之史矣。閻氏之“功”,豈不大哉!
雖然,閻氏之“證”,實有巨謬存焉。多用梅鷟之說而不
明引,無視相反證據,章法零碎,枝蔓過多。其尤甚者,
顛倒邏輯,偽造證據,毛奇齡所謂閻氏「旁搜曲引,吹毛
索瘢,鍛鍊成獄」。蓋辨偽之學也者,先已有欲辨之書為
偽之見存乎其心(有罪推定),胡適所謂「寧可疑而錯,不
可信而錯」,搜證欲成其罪,於是冤案層出矣。
當代考古發達,簡帛出土繁夥,頗破昔日辨偽冤案。學者
以此乃有反思,倡議走出疑古,審視辨偽方法,重考古籍
真偽,於是古文《尚書》有證其為真者數家矣。張氏藉助
電腦文獻檢索之便,分析今古文《尚書》內容,證明作偽
之不可能。凡文獻流傳、史地、史實、曆法、制度、引文
,均避脆攻堅,詳考典籍所述,一一核實,古文《尚書》
之真乃粲然大明於世,閻氏所有偽證亦均暴露無遺。中華
上古史之復興,張氏諸人與有功焉。




書名:《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十卷,《附錄》二種
原注:晉 孔晁
彙校集注: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
修訂:黃懷信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漢書.藝文志》錄《書》九家,其八曰「《周書》七十
一篇」,自注「周史記」。許慎稱曰《逸周書》。周末學
士大夫與《尚書》百篇同為習誦稱述。漢儒專治五經,七
十一篇絕無師說,惟史遷、鄭、許等有以取資。魏晉以下
,至於明代,儒者「不甚愛惜,任其脫爛」,今佚去十一
篇矣。惟孔晁為之撰《注》,王應麟專取〈王會〉一篇加
以補注而已。孔《注》亦有亡失,今存四十二篇云。
清代樸學昌盛,尤重經學。因《尚書》之治理而及於《逸
周書》,解釋箋校,三十餘家。散見群籍,搜討寔難,翻
檢未易。有此一書,便於學者。




書名:《逸周書》研究
作者:羅家湘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首先考求《逸周書》各篇的寫定時間,討論《
逸周書》的編輯過程、文體分類及風格。最後分別
闡釋《逸周書》的文學、歷史、政治、軍事思想。




書名:《國語集解》二十一卷并《人名索引》
版次:2006年4月修訂本
注解:孫吳 韋昭
集解:民國 徐元誥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周語三卷,魯語二卷,齊語一卷,晉語九卷,鄭語一卷,楚語二卷,吳語
一卷,越語二卷。所記起自周穆王征犬戎,至韓、趙、魏三家滅智伯,約
五百年。
《國語》一書,賈誼、司馬遷、劉向皆以為作者乃左丘明,至班固、韋昭
,竟有《春秋外傳》之別稱。然崔述考察文風,「《左傳》之文,年月井
井,事多實錄。而《國語》荒唐誣妄,自相矛盾者甚多。《左傳》紀事簡
潔,措詞亦多體要,而《國語》文詞支蔓,冗弱無骨,斷不出於一人之手
明甚。」(《洙泗考信錄‧餘錄》)言多事少,各國史實不相稱,部分與《
左傳》重複之文,多囉唆蕪穢,不僅非與《左傳》為同一作者,且非一人
之作。(詳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前言》第七項〈左傳和國語〉)雖然,《
漢書‧藝文志》所載先秦舊籍,百不存一,《國語》流傳不廢,自當有其
價值。
韋昭參用鄭眾、賈逵、虞翻、唐固等四家訓注,「復為之解」,「去非要
、存事實」,為現存最早《國語》注本。然諸家惟疏通大意,未嘗解音,
唐代始有其卷。北宋宋庠以舊音簡略,乃采群籍為之補音,兼釋正文及韋
解。清世民初,校注《國語》者十餘家,徐氏之書後出,雖頗粗疏,而網
羅眾家,有不可廢者。




書名:《國語》韋昭注辨正
作者:俞志慧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自韋氏治《國語》,援據舊注而駁正之,學者許其備而有體,於是漢
、晉古注皆廢,韋《解》獨行於世。雖然,韋《解》亦未盡善,前人
雖頗多訂正,仍有疑義待解。本書辨正韋《解》,并及《國語》本文
,得三百三十九條。附校勘徐元誥《國語集解》一百五十三條。




書名:《越絕書校注》十五卷
校注:張仲清
出版: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陳振孫以《越絕書》「蓋戰國後人所為,而漢人又附益之爾」。余
嘉錫信從之,張氏亦以為然。其書蓋擬《春秋》而作,述吳、越爭
霸史事,言越相富民強國之策。作者舊題伍子胥,或云子貢。楊慎
臆定為後漢袁康、吳平,雖無有確據,然自是作者之爭,議論不休
矣。書中頗有近小說家言者,大概多為附益,非原書所能有。




書名:《吳越春秋》六卷
作者:後漢 趙曄
音註:元 徐天祜
印行:臺灣商務印書館


書名:《吳越春秋》十一卷
作者:後漢 趙曄
音註:元 徐天祜
印行:世界書局


本書以吳事為內傳,敘自太伯立國迄夫差亡國;越事為
外傳,敘自大禹治水迄勾踐稱霸後傳八世失國。句踐謀
吳事記載尤詳。多渲染神異怪誕,實為小說家言,然敘
事注重情節描寫,人物刻畫鮮明生動,研究吳越史實學
者乃多資之,目為別史。四庫館臣著錄於《薈要》。




書名:《戰國策箋證》三十三卷,《附錄》四種
集錄:前漢 劉向
校定:北宋 曾鞏
箋證:范祥雍
協校:范邦瑾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七雄之際,敵侔爭權,謀策之士,見貴於俗。其縱橫之術,虛飾之言,
載於篇章者極繁。太史公撰史,多所取資。劉向校書中祕,定著三十三
篇,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書成,命曰《戰國策》,二百四十五年間事
於是存乎此矣。漢末延篤為之撰《音義》,高誘為之撰《注》。唐末五
代迭經戰亂,至於北宋初年,崇文館僅錄本書十一卷。延氏之說既亡,
高氏之《注》僅存八卷。曾鞏訪之士大夫家,加以重定,三十三篇之書
始得完好,高《注》亦得末二篇云。南宋姚宏甄別諸說,新校續注,體
例謹嚴,元吳師道及清儒多所推許。同時鮑彪亦注此書,當時稱善,四
庫館臣即著錄於《薈要》。以改易舊章,陷於專擅謬妄,為吳師道所補
正。明清以來,解釋討論近四十家。其中唯清黃丕烈刊行姚宏《續注》
,并撰《札記》,號為精核。范氏採錄群言,稽考帛書,頗便初學。




書名:《戰國策集注匯考》三十三卷,《附錄》十種
版次:2008年12月增補本
集錄:前漢 劉向
校定:北宋 曾鞏
注考:諸祖耿
出版:鳳凰出版社


諸氏採錄《戰國策》歷代相關討論凡五十五家,稽考
帛書,頗便初學。又輯錄逸文七十四條。范祥雍時箋
證《戰國策》,稿將成而先逝,未及見諸氏《匯考》
;《匯考》刊行後數年諸氏亦逝,無從閱身後十餘年
出版之范氏《箋證》。二書合觀,適足互補。今《匯
考》重版,增加初版未收之〈前言〉及論文五篇。




書名:戰國策詞典
主編:王延棟
出版:南開大學出版社


本書收錄字詞約七千二百條。排序依《漢語大詞典
》。單字注明部首外的筆畫數;多音字詞注明漢語
拼音;各字詞均注明出現次數。一般詞條均有釋義
、舉例;例證注明出現章別,人名、地名則僅注始
見某章。校勘問題納入詞典範疇,為編者之特識。




書名:鮮虞中山國史
作者:何豔杰
出版:科學出版社


本書講述中山國七世二百一十年間的歷史、政治、經
濟、軍事、社會、文化。考證中山國族屬為白狄別種
,族姓姬姓,西周時名鮮虞國,春秋後期改稱中山。




++952.4秦漢以前紀事本末


書名:《繹史》百六十二卷,《附錄》二種
作者:清 馬驌
印行:北京中華書局


馬氏纂錄群藉所述開闢至秦末之事,仿《通鑑紀事本末
》,重要人物、事件各立標題,排比先後,各冠本書之
名。相類之事隨文附注,篇末自撰議論。務求徵信,辨
正依託。〈世系圖〉、〈年表〉,考究三皇以還傳授年
世;〈別錄〉以當諸史表志。顧炎武許為必傳之作。




正題名:千古學案
副題名:夏商周斷代工程紀實
作者:岳南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太史公撰史,周共和之前不著年代,令三十五甲子間博學鴻儒意欲
推定三代紀年,而皆未饜人意,因而導致部分學者懷疑,甚而全盤
否認傳世上古文獻記載之真實性,其弊有不可勝言者。
夏商周斷代工程搜集鑒定傳世文獻及古文字材料,推定有關天文曆
法記錄之年代、測定地下遺址及墓葬年代、參考世界諸古代文明年
代學,列舉9項課題及44項專題,歷經約4年半的研究討論,終於公
布了夏商周年表,使千古學案得以暫時告一段落(注)。


注:本書作者以為千古學案被“破譯”了,然而夏代及商代前期各
王的確實在位年數仍然未解,盤庚至康丁各王的在位年數也僅有武
丁一人可以確定,這實在不能說是徹底破譯了千古學案,最多就只
是肯定了夏王朝的存在年數而已。




++952.5秦漢以前專記


書名:《世本八種》二十九卷
印行:北京中華書局


《世本》二卷,後漢 宋忠 注,清 王謨 輯,清 黃錫「示吳」 校
《重集世本》一卷,後漢 宋衷 注,清 孫馮翼 集錄
《增訂世本》二卷,後漢 宋衷 注,清 孫馮翼 集錄,清 陳其榮 增訂
《世本輯補》十卷,清 秦嘉謨 輯補
《輯世本》五卷,後漢 宋衷 注,清 張澍 「禾卒」集補注
《世本》二卷,後漢 宋衷 注,清 雷學淇 校輯
《世本》六卷,後漢 宋衷 注,清 茆泮林 輯
《世本集覽目錄》一卷,清 王梓材 撰本


本書為戰國時趙國史書,原十五篇。記載黃帝以來史
事,《漢書》謂下迄春秋,群書引錄或有秦末事,或
及於漢高祖,當為後人所補。此書實紀傳體之先導,
司馬遷撰《史記》曾以該書為據。注者數家,今皆并
《世本》原文散亡,唯宋衷《注》群書徵引獨多爾。




++952.6秦漢以前史評


書名:《考信錄》三十六卷
作者:清 崔述(西元1740~1816)
印行:世界書局


《考信錄提要》二卷
《補上古考信錄》二卷
《唐虞考信錄》四卷
《夏考信錄》二卷
《商考信錄》二卷
《豐鎬考信錄》八卷
《洙泗考信錄》四卷
《豐鎬別錄》三卷
《洙泗餘錄》三卷
《孟子事實錄》二卷
《考古續說》二卷
《考信錄附錄》二卷


崔氏考辨上古三代史事虛實并其致誤之由,一切取
信于經。以為《論語》以下戰國子史均不可盡信,
其中往往言過其實,多有誤謬。「凡無從考證者,
輒以不知置之,寧缺所疑,不敢妄言以惑世也。」




書名:《經史答問校證》四卷
作者:清 朱駿聲
校證:樊波成
出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為朱氏數十年間討論有得,積久成編之作。既
有朱氏之獨見,亦有對當時所見學術著作之品評與
取舍。原二十六卷,經亂散失,今僅存四卷矣。



++952.6秦漢以前雜類


書名:殷遺與殷鑒
作者:宮長為、徐義華
出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書分析商人亡國的各種原因;周人對殷朝遺民的處
置、控制措施,殷遺對周人的影響;總結殷商亡國的
教訓,周人採取設官分職用人之法,並制禮作樂以教
化人民、鞏固政權。對商周制度的演繹也有所說明。




++953.1三國;六朝編年


書名:三國典略輯校
原作:唐 丘悅
輯校:民國 杜德橋、趙超
出版:東大圖書公司


本書起西魏,終北周,記關中、鄴都、江南三國事。體裁
當為編年,記事則多傳說神異,故宋代著錄,或入編年,
或歸雜史。唐及北宋諸書微有徵引,《太平御覽》尤繁。
觀其佚文,與正史多有同異,正史未載者亦可補史闕。




++953.2三國;六朝正史


書名:《三國志集解》六十五卷,補卷二卷
作者:晉 陳壽
注解:南朝宋 裴松之
集解:民國 盧弼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紀黃巾亂後近百年事。
三書初自別行,至北宋雕板,始合為一。
案《晉書‧陳壽傳》「陳壽……撰《魏蜀吳三國志》,凡六十五篇。時人稱其
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張華
深善之,謂壽曰:『當以《晉書》相付耳。』其為時所重如此。」「(范頵曰)
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
直過之。」《史通‧載文》言史書選錄文章『陳壽、干寶,頗從簡約,猶時載
浮訛,罔盡機要。」慎選史料,文筆簡鍊,故得與史記、兩漢書並列四史之名
。然僅有紀、傳,而無志、表,又史觀頗可議,後人惜之。
《三國志》本書,史實過於疏略,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采三國異同,以注陳
壽《國志》。」(《宋書‧裴松之傳》)四庫提要言裴注體例有六,「其中往往
嗜奇愛博,頗傷蕪雜。……然網羅繁富,凡六朝舊籍今所不傳者,尚一一見其
崖略。」故號為佚書淵藪。
清世樸學大盛,三國志訂補之書至夥,盧弼採集各家箋注,廣搜博引,以成《
集解》一書。胡玉縉以為「精深浩博,在長沙王氏《兩漢書注解》之上。」




書名:《三國志校箋》六十五卷,《附錄》三種
作者:西晉 陳壽
注解:劉宋 裴松之
校箋:趙幼文
出版:巴蜀書社


盧弼《三國志集解》初出,胡玉縉即許以精深浩博
,而趙氏頗病其疏漏:徵錄未盡、訓釋闕略、校讎
不善、議論偶誤。於是發憤而撰《三國志集解獻疑
》,以盧氏所及者為限,多有發明。另撰《殿本三
國志刊誤》,摘錄版本異文,勘定是非。二書皆稿
成未刊。趙氏復草《三國志裴注疏證》,未竟而卒
。其子振鐸整理遺稿,遂合編為《校箋》。




書名:《晉書斠注》一百三十卷
作者:唐 房玄齡 等
斠注:民國 吳士鑑、劉承幹
出版:藝文印書館


本書為集注體,匯集各家舊晉書佚文,和清代學者校勘及考訂
成果,凡前人有關《晉書》的資料、議論、校語都盡量收入。




書名:《南史校證》八十卷
作者:馬宗霍
出版:湖南教育出版社


本書全校李延壽《南史》,校其訛奪,證其韙非,總得八千四
百餘條。除南北朝諸正史及《資治通鑑》外,多徵《太平御覽
》、《冊府元龜》,清世治《南史》之考證筆記亦間有參考。




書名:南北史考索
作者:高敏
出版:天津古籍出版社


初,李延壽以南朝四書及北朝四書各自斷代,相互攻駁,詳
略不均,遂以北朝為正統,增其未備,刪其繁冗,成《南史
》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學者自劉知幾以下多所稱譽,
唯王鳴盛以「甚少條理」、「刪落遷移皆不當」、「增改無
多」深非之。高氏以北京中華書局點校《南史》、《北史》
為本,取八書、《通志》、《建康實錄》等書對勘,察李氏
增刪之跡,補點校本失校之處,然後知王說之不然。




++953.3三國;六朝通史別史


書名: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整理:萬繩楠
出版:雲龍出版社


本書依據萬氏聽課筆記整理而成
,陳氏學術思想精華略具於此。




書名:《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十二卷,《附錄》二種
作者:東晉 常璩
校注:任乃強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常璩為成漢史官,留心巴蜀圖籍,嘗撰《三州志》,述梁、
益、寧三州故實,後改寫為《華陽國記》;又撰《蜀漢書》
。成漢歸晉,璩隨李勢徙江左,乃取舊作,重定為《華陽國
志》。其書以「體製完備,資料豐富,考證翔實,文筆富贍
」,當時即為人所重,輾轉傳抄,流布南北,學者引錄,至
今不絕。任氏以為「其開我國地方史志創造之局」。
訂正文字,始自南宋李氏刻本,然未能博徵善本,今世亦不
復見。清儒校勘甚勤,勝義紛陳。為之詮注,竟無有焉。任
氏乃加以整理:校勘雖廣參先賢意見,亦多用理校;輯補闕
文,嵌入正文;繪圖十九,闡發原文;注釋徵引群籍,「考
地理,辨名物,訂史實,正訛 ,析章節,詮晦義」,尤致
意於經濟文化方面。詳明獨到,極具功力。




++953.5三國;六朝專記


書名:《建康實錄》二十卷并《附錄》一卷
作者:唐 許嵩
印行:北京中華書局


自孫吳選建康為都,歷東晉南朝,經四十帝,三百二十一年
。述史雖眾,此詳彼略,卷帙繁重,學者苦於檢核。許氏乃
以建康為中心,述六朝人事,質正傳,採遺文,欲令「周覽
而不煩,約而無失」。復記土地山川城池宮苑之置毀,用存
古跡。雖體例不純、詳略失當、史實訛誤,彰彰可舉,然保
存史料甚多,可補史傳闕誤外,佚書遺文亦往往具在。




++953.7三國;六朝雜類


書名:三十國春秋輯本
輯佚:清 湯球
校注:吳振清
出版: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書包括十八種史籍,集中反映了兩晉時期的歷史,可以補充正史
闕誤。湯氏輯得三三五條,吳氏校注湯輯本,又得佚文三十六條。




++954.2唐;五代正史


書名:《唐書輯校》四卷并〈人名索引〉
輯校:吳玉貴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本書輯錄《太平御覽》所引《唐書》,依《太平御覽》引錄次序排列。
通過與傳世本劉煦《舊唐書》及其他相關唐代史料校勘比對,確認《太
平御覽》所引《唐書》,實為北宋真宗咸平三年以前,未加修訂的劉煦
《唐書》。咸平三年修訂後的《舊唐書》,除改正劉煦原書的錯訛外,
嚴守史家之文「不出於己」,言必有徵的原則,刪削原書瑣屑和荒誕不
經的內容,以及一些虛字、贅字。《太平御覽》所引《唐書》,更多保
留了劉煦原書的面貌,可以考證傳世本《舊唐書》在修訂和流傳過程中
出現的錯誤,還能糾正《新唐書》的錯誤,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書名:《舊五代史新輯會證》百五十卷
輯纂:陳尚君
出版:復旦大學出版社


《舊五代史》,正史中唯一輯本也,清邵晉涵等
自《永樂大典》等六書輯出,推定分卷。邵輯本
評價實高,梁啟超至許為清代輯佚書第一。然其
書疵漏頗眾,尤以篡改原文為甚。雖云時勢使然
,亦未能無憾焉,近世學者遂有重校重輯之議。
陳氏援據二十餘種古籍采輯《舊五代史》逸文,
調整分卷。尤其充分利用《冊府元龜》,附存五
代實錄文獻。五代事跡,幾盡於此編矣。




書名:《五代史記注》七十四卷
作者:北宋 歐陽脩
原注:北宋 徐無黨
補注:清 彭元瑞
排次:清 劉鳳誥
印行:藝文印書館


薛居正奉詔修《五代史》成,永叔以其史法未嚴,
乃傚《春秋》筆法,私撰此書。徐氏《注》以闡明
筆法為主,四庫館臣譏之淺陋。永叔之史,事實多
謬,吳縝備發其誤,顧炎武以下大儒多論其迂。彭
氏注是書,仿裴松之例,博採唐末兩宋群籍。




++954.3唐;五代通史別史


書名:西突厥史料
版次:2004年1月新1版
作者:法蘭西 沙畹
中譯:馮承鈞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作者根據中國史料,參考西方記載,并詳加註釋,
藉以排比西突厥歷史。馮氏譯此,頗補正其疏漏。




++954.7唐;五代雜類


書名:《封氏聞見記校注》十卷,《附錄》三種
版次:2005年11月重排一版
作者:唐 封演
校注:民國 趙貞信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本書記唐代掌故古蹟軼事,語必徵實,毋涉荒怪
;唐前故實,亦簡要確切。不盲信、惡薄俗,為
唐人筆記上乘之作。




書名:《明皇雜錄.東觀奏記》十二卷
印行:北京中華書局


《明皇雜錄》二卷,,《補遺》一卷,《逸文》一卷,《輯佚》一卷,《附錄》一卷,唐 鄭處誨 撰,清 錢熙祚 輯逸文,田廷桂 補輯佚
《東觀奏記》三卷,《附錄》三卷,唐 裴庭裕 撰


《明皇雜錄》記唐玄宗、肅宗、代宗三朝
雜事。雖偶失考證,間參神鬼,然唐人雜
史存者無幾,藉資談助可也。
《東觀奏記》記唐宣宗一朝政事。裴氏以
嘗修《宣宗實錄》,耳目所及,其書最稱
翔實,幾無訛舛牴牾處,為司馬光所重。




書名:《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跡》五卷并《附錄》
印行:北京中華書局


《開元天寶遺事》二卷,五代 王仁裕 撰
《安祿山事跡》三卷,唐 姚汝能 撰


王氏錄玄宗時事蹟,以採摭民言為主。雖
語多牴牾失實,尚有可取之處。
姚氏載安史之亂始末綦詳,雖或以為瑣碎
駁雜,亦足以廣異聞。




書名:《鑒誡錄校注》十卷并《附錄》
作者:五代 何光遠
校注:鄭星亮、鄔宗玲、楊梅
出版:巴蜀書社


本書雜記唐五代軼事,尤以蜀事為多,間有詼嘲神怪之談,
體現作者勸誡之旨。涉及詩人多達八十二人,收錄詩歌一百
八十八首,旨趣以勸誡諷喻為主,反映唐末五代文壇詩風。




書名:《北夢瑣言》二十卷,《逸文》四卷,《逸文補遺》一卷,《附錄》二卷
作者:五代 孫光憲(900年~968年)
印行:北京中華書局


孫氏訪求唐末至後唐間遺聞舊事,編次成書。
或議其書貪多務博、猥雜冗沓,然記載多有可
補史闕者。司馬光、邵晉涵、彭元瑞等皆重之
,四庫館臣著錄於《薈要》小說家類。




書名:孫光憲與《北夢瑣言》研究
作者:房銳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本書除考證孫光憲的生平事跡、交遊及著述,《北夢瑣
言》的文獻來源、影響及價值外,還輯得前人未發現的
《北夢瑣言》十五條佚文,校正了今本的若干訛誤。




++955.1宋編年


書名:《皇朝編年綱目備要》三十卷
作者:南宋 陳均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初,李燾錄北宋史實,以續司馬光之書,命為《
續資治通鑑長編》。「寧失於繁,無失於略」,
故卷帙浩繁,難以卒讀。陳氏乃據《長編》、《
國史》,參考官私史籍,舉宏撮要,纂為是書。




書名:《續編兩朝綱目備要》十六卷,《附錄》五種
印行:北京中華書局


本書記南宋光、寧二朝事實,多參考當代官方
文件。據事實錄,選材得當,綱舉目張。當時
少數民族事跡,川蜀人事活動,賴此以存。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uvw987&aid=717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