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25 07:41:00瀏覽128|回應0|推薦1 | |
++951.3歷代通史別史
書名:《通志》二百卷 作者:南宋 鄭樵 印行:浙江古籍出版社 鄭氏敘史,紀、傳、世家自三皇迄楊隋,綜 理諸史,抄錄刪節。復年表為年譜,洞察古 今。至於典章文物,并述李唐,發凡起例, 頗有會通。雖漏誤不免,實體大思精之作。 書名:《續通志》五百二十七卷 主編:清 嵇璜、劉墉 印行: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書紀、傳自唐至元,傳名多有改易;二十略 自五代迄明末,一遵鄭氏名目,多有增補。 書名:國史大綱 作者:民國 錢穆 出版:九州出版社 本書從上古至清末的歷史中,選擇政治制度、學術 思想、社會經濟等特別有意義的歷史材料,綱舉目 張,傳遞已往文化演進之真相,映照本國種種複雜 難解之問題。務求將國史之真態,傳播於國人之前 ,引發國人“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書名:中國通史 版次: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增訂新版 作者:傅樂成 出版:大中國圖書公司 本書上起遠古,下迄八年抗戰結束。以政治社會 的變遷、對外關係、各種制度的演進、學術思想 的淵源和流派為重心,簡要敘述我國歷史事實與 演進經過。敘述力求忠實謹慎、淺近簡單、清楚 客觀,不取缺乏實證的見解和過分主觀的議論。 書名:中國通史 作者:杜維運 出版:三民書局 本書上起洪荒,下迄二蔣在台灣。刪去過於 瑣碎的敘事,增添歷史解釋;比較中外歷史 事件;運用綜合方法;文字表達力求清晰。 書名:《中國社會史》十一卷并《附錄》 作者:法蘭西 謝和耐 中譯:黃建華、黃迅余 出版:江蘇人民出版社 本書簡述公元前8000年到毛澤東去世時的中國歷 史。擺脫“歐洲中心論”,批評西方人對中國的 錯誤見解,并探討近代中國落後的歷史際遇。 書名:《滇黔志略》三十卷 輯錄:清 謝聖綸 出版:貴州人民出版社 本書從社會和自然方面將滇、黔兩省遠古至清初的 大事濃縮其中,堪稱一部綜合性滇、黔古代簡志。 書名:《臺灣通史》三十六卷 作者:連橫 出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本書起自隋煬帝大業元年,終於割讓,凡一千二百九十一年史 事。分為紀、志、傳三部分,書前有冠圖,表目附於相關卷數 。徵文考獻並重,欲成風雨名山之業,代舊史氏之府志,免管 窺蠡測之譏。雖時賢屢指其史實錯誤,然闡揚義理,行文簡雅 ,資料宏博,章太炎以其為民族精神之所附,贊為必傳之作。 書名:臺灣史 主編:盛清沂、王詩埌、高樹藩 出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本書敘述,起於遠古,迄於民國六十四年 。徵引翔實,議論確當,為李敖所推薦。 書名:台灣史 版次:2008年4月增訂版 作者:戚嘉林 出版:海峽學術出版社 本書就台灣四百年信史,全程深度展現, 開啟兩岸對台灣歷史的共同真實記憶。 書名:台灣歷史研究 作者:李祖基 出版:海峽學術出版社 本書以移民、開發與社會為主軸,對早期台灣的 歷史地位、巡台御史制度、清代移民台灣政策、 官莊與田園賦則、近代外貿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以及陳第、沈有容、周嬰、沈葆楨、丘逢甲等相 關歷史人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有新見。 ++951.4歷代史紀事本末 書名:《歷代紀事本末》四百十八卷 印行:北京中華書局 《通鑑紀事本末》四十二卷,趙宋 袁樞 編 《左傳紀事本末》五十三卷,清 高士奇 編 《宋史紀事本末》一百九卷,明 陳邦瞻 撰 《遼史紀事本末》四十卷,清 李有棠 撰 《金史紀事本末》五十二卷,清 李有棠 撰 《元史紀事本末》二十七卷,明 陳邦瞻 撰 《明史紀事本末》八十卷,清 谷應泰等 撰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六卷,佚名 撰 《明史紀事本末補編》五卷,清 彭孫貽 撰 《三藩紀事本末》四卷,清 楊陸榮 撰 本叢書上始春秋,下迄南明,皆區門纂類,以事相從,各為 標題。袁樞創體,唯鈔《通鑑》。陳編宋事,增訂前人之書 ,元事過於簡略;二書偶錄議論。谷編明事,多所隱諱。高 編春秋事,特重考補。楊編南明事,誣謗為能。李編遼金事 ,亦多考異。諸書雖皆有闕失,實足備一體。章學誠許其「 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文史通義‧書教下》)。 書名:《《蜀鑑》校注》十卷并《附錄》五種 作者:南宋 郭允蹈 校注:趙炳清 出版: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本書敘事,起秦厲公城南鄭,迄宋初王全斌滅後蜀,凡一千四百一十六年, 總五十一題。融袁樞《紀事本末》與朱熹《綱目》之體例為一,遂兼敘事與 說理之長。地理考證精詳,而徵引文獻及時賢評論,頗有他書所未及錄者。 ++951.5歷代史專記 書名:《《天史》校釋》十卷 作者:明 丁耀亢 校釋:宮慶山、孟慶泰校釋 出版:齊魯書社 是書十案,案共一百九十五條。匯集正史中亂臣賊子、驕奢淫 佚者事蹟,大旨述報應循環,“不拘年代,殿最惟以罪大為魁 ,庶附古人輕重之律”。“以勸善懲惡而獨取夫惡者懲之。 ++951.6歷代史史評 書名:《司馬溫公通鑑論》二卷 原作:北宋 司馬光 編注:清 季亮時 校補:清 孫同潞 印行:廣文書局 司馬光等奉詔編撰《資治通鑑》,於「善可為法,惡 可為戒者」往往引據前代史論,時下己意。清末廢八 股興策論,季、孫二氏皆以坊間之書「類皆羼雜,不 可為訓」,故輯注司馬光史論,以為初學讀本。 書名:《讀史管見》三十卷 作者:南宋 胡寅 印行:岳麓書社 本書乃讀《資治通鑑》而論史之作。著力以經斷史, 闡發大義。依義理為據,辨明《春秋》褒貶之旨。朱 熹、陳振孫頗稱其書,元、明學者多有引用。王應麟 略有不滿,清代學者乃深詆之,四庫館臣列為存目。 書名:《讀通鑑論》三十卷 作者:明 王夫之 印行:岳麓書社 王氏以《通鑑》為本,抒發其史論,而自秦始皇封建 郡縣之議斷始。其書推本得失之原,就事論法,因時 制宜,不執泥於定見。闡揚攘夷排滿,非難正統論。 書名:《宋論‧永曆實錄‧籜史‧蓮峰志》四十七卷 作者:明 王夫之 出版:岳麓書社 《宋論》十五卷 《永曆實錄》二十六卷 《籜史》一卷 《蓮峰志》五卷 《宋論》為《讀通鑑論》後之史論專著,論趙宋一代事。 二《論》皆讀史有感,隨事觸發,故國之痛尤三致意焉。 《永曆實錄》紀明桂王及其人物事蹟,《籜史》傳明末抗 清志士,《蓮峰志》為南嶽衡山蓮花峰之方志,三書所記 皆可補正史之闕漏。 書名:《艮齋雜說.續說.看鑑偶評》十五卷 作者:清 尤侗(1618 年-1704年) 印行:北京中華書局 《艮齋雜說》六卷 《艮齋續說》四卷 《看鑑偶評》五卷 前者大之朝章國故、下之名物器用,無 所不談,為張舜徽所稱許。後者乃讀通 鑑體史書之劄記,攷訂史實多有發明。 書名:《通鑑劄記》十六卷 作者:清 劉體仁(1624年—1684年) 印行: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本書為劉氏讀史筆記,共百六十一則。考據 詳明,論辨精闢,為清末皖派史評名著。 ++952.1秦漢以前編年 書名:春秋左氏傳古注輯考 作者:伍嫣喜 出版:學海出版社 本書輯錄杜預以前,漢、魏二十家《左氏傳》注解, 得一千三百餘條。排列依《左傳》原書次第。另就鄭 眾、賈逵、服虔三家《左傳》禮學部分,詳為考述。 書名:《春秋釋例》十五卷 作者:晉 杜預 印行:臺灣中華書局 按杜預為《春秋左傳》作《集解》,其序文有言曰:「別集諸例,及地名譜 第曆數,相與為部,凡四十部,十五卷.皆顯其異同,從而釋之,名曰《釋例》 .將令學者觀其所聚,異同之說,《釋例》詳之也.」 今本《釋例》,乃清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所載宋時古本錄出,並重加增 訂.有四十二例,加土地名,世族譜,經傳長曆,釋例終篇,凡四十六部. 《晉書》言"《釋例》初成,唯秘書監摯虞賞之,曰:「左丘明本為《春秋》 作《傳》,而《左傳》遂自孤行;《釋例》本為《傳》設,而所發明何但《 左傳》,故亦孤行.」" 清紀昀以為:「《春秋》以《左傳》為根本,《左傳》以杜《解》為門徑, 《集解》又以是書為羽翼.緣是以求筆削之旨,亦可云攷古之津梁,窮經之 淵藪矣.」 書名: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校證 校證:李索 出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春秋左氏傳》,其出處或謂孔壁所藏,或謂張蒼所獻。 要之其書「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歷代轉寫改易字 體,開成《石經》以下諸刻遂盡失古文之舊,厥意難得而 說矣。敦煌寫卷雖殘闕未全,而保留古文字數十,他字字 形與傳世本復多異同,杜預《集解》字詞互異之處亦夥, 極具文獻價值。唯敦煌學者多關注中古語言社會,百年間 經部書問津乏人。李氏始以阮刻《春秋左傳正義》與敦煌 寫卷對勘,一筆一畫之微異率皆出校,煩冗在所不避。 書名:《左通補釋及左傳賈服注輯述》五十二卷 印行:鼎文書局 《左通補釋》三十二卷,清 梁履繩 補釋 《左傳賈服注輯述》二十卷,清 李貽德 輯述 《左通補釋》者,補杜預《經傳集解》所未備也。綜覽諸家,旁採眾籍。 《左傳賈服注輯述》輯錄賈逵、服虔注釋《左傳》佚文。實事求是,由古 訓以通微言大義。搜采至博,抉擇尤慎。自天文、五行、輿地、職官、名 物度數,莫不援據傳注,疏通證明。義有未安者亦加駁難,不曲為之說。 書名:三國兩晉南北朝《春秋左傳》學佚書考 作者:沈秋雄 出版:國立編譯館 本書輯錄六朝十二家《左氏傳》音注,約得五百六十條 。依注家時代先後分為十二章。各章先簡介注家,次評 前代輯佚得失,末列音注佚文。各條佚文均為之詳析。 書名: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續 疏證:吳靜安 出版: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清儀徵劉文淇一家三代,積四十 餘年精心結撰之鉅著也。惜天不假年,三代皆享壽未永,僅 草成襄公五年而止。文淇曾孫師培嘗有意矣,亦未及續書而 卒,識者莫不扼腕。吳氏乃儀徵劉氏再傳弟子,憾先人之業 未竟,乃積數十載之力,博參傳世出土典籍,稽考金石文物 ,綜理歷代議論。襄公六年以後疏證於是始得成書矣。 書名︰王夫之春秋稗疏研究 作者︰招祥麒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氏《春秋稗疏》所舉一百二十二條目,内容涉及“書法”、“ 典制”、“名物”、“天文曆法”、“地理”五類。招氏逐條深 入研究,涉流探源,辨析駁正,列舉王書三大特點、兩大缺失。 書名:《左氏會箋》三十卷 集解:西晉 杜預 會箋:日本 竹添光鴻 眉評:日本 服部宇之吉 印行:新文豐出版社 作者箋《左氏》,以杜預、孔穎達之說為主,旁及古今注 家;日儒七家,清儒二十九家之說尤為所重。皆「普搜博 采,融會貫通,出之以己意」,「集眾說折衷之」,不以 掠人美為嫌。資料收羅粗具,略可考核,學者稱焉。 書名:春秋左傳注(修訂本) 版次:1990年第2版 作者:楊伯峻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左傳》凡十九萬六千餘言,十三經中篇幅最鉅,為《史記》以前之歷史巨著. 自孔穎達等人撰《左傳正義》,杜氏《集解》定於一尊,東漢魏晉時期諸家注 解,漸次亡佚.自啖助、趙匡、陸淳,始疑三傳,遂致宋元明諸儒,多直探《春秋》 經文微言大義.三傳衰微八百年,至清乾嘉年間乃復興,《左傳》尤盛;篇幅最鉅 者,莫過於劉文淇祖孫三代,積四十年之功,著成之《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然 僅成其前半.楊伯峻之書,較之劉氏,實簡注爾.然徵引頗眾,又援引甲骨、金文、 地下發掘文物,以為佐證,為後來居上之作. 書名:春秋要領 作者:民國 程發軔 出版:三民書局 本書收錄程氏論文37篇,並統計春秋地名1587 個,依筆畫多寡排序;又附春秋地圖20幅。 書名:左傳詳解詞典 主編:陳克炯 出版: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書收錄單複音詞約一萬餘。單音詞排列依《康熙字典》,複 音詞排列依筆畫數。單音詞注音分三段。釋義注意時代性並重 視孤證(僅有一例)。大部分單音詞及一部分複音詞標注詞性, 並將詞類分為十四類。除著重處理詞性活用的問題外,還重新 建立了早已被取消的狀態詞(《文通》「實字之類」的狀字)。 書名:《公羊義疏》七十六卷 傳:前漢 公羊壽、胡毋子都 解詁:後漢 何休 義疏:清 陳立 印行:鼎文書局 陳氏感於前人治《公羊》,僅知疏通字義而與微言大義相悖,乃博稽載籍,唐 以前古義及清代學者所論,廣為采獲。於孔廣森、劉逢祿之說多所糾偏。當代 學者以其善言禮制,兼採《左傳》、《穀梁》立說,不墨守家法而推重之。 書名:《論語訓‧春秋公羊傳箋》十三卷 作者:王闓運 出版:岳麓書社 《論語訓》二卷 《春秋公羊傳箋》十一卷 《論語訓》選錄古今注釋五十餘家,揭舉諸注十弊、二誤, 釐正紕謬,弘揚正義,率以《春秋》筆法義例為據。新解層 出,而亦或病其說之臆必。 《春秋公羊傳箋》發明何休《解詁》之旨,間糾何氏之誤; 主於藉例明禮,化導外夷。《解詁》而外,古今注疏皆屏弗 錄,蓋反求聖經之意;王氏門人弟子之說屢署書簡,見治學 開明之度。廖平發揚王氏之說,啟發康有為變法理論。 書名:春秋公羊學講疏 作者:段熙仲 出版: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撰於國難之際,以撥亂反正、通經致用為宗 旨。段氏以《公羊傳》「為兩漢經學之管鍵」, 闡發《春秋經》大義微言,至深且明。而董生顯 之,何氏解之,立言純粹,最有條貫。不幸斯學 中絕,清朝中葉乃有中興之勢,名家十餘,紹述 家法,均有所得。比事、屬辭、義、例之分析貫 通,尚未盡也。段氏此書,考證精核,體例謹嚴 ,兩漢《公羊傳》禮義、古義略盡於此矣。 書名:穀梁學二種 印行:鼎文書局 《穀梁大義述》三十卷,清 柳興恩 撰 《穀梁補注》二十四卷,前漢 江公 傳,東晉 范寧 集解,清 鍾文烝 補注 柳氏專從「《穀梁》善於經」一點入手,而善經则以屬辭比事為事,事與辭則 以《春秋》日月等名例定之。先通大義而後繼以諸例傳之,可謂專家之學。 鍾氏博取經史百家、古今人相關著述,補正范《注》楊《疏》之闕誤。考證詳 明,徵引宏富,頗為學人稱道。 書名:《春秋穀梁傳注》十五卷 注釋:民國 柯劭忞 出版:力行書局 兩漢《穀梁》大師,前有劉向,後則鄭玄。劉氏之說,〈漢書‧五行志〉尚可概見 ;鄭氏之學,清儒詳為輯佚。二氏之義,治《穀梁》者不能廢也。宋衷注《春秋說 》,有三科九旨之目。何休解詁《公羊》,就三科分為九旨,蓋以古九旨為《穀梁 》義,守家法也。范寧以晉世《穀梁》注解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乃為《集 解》欲糾其弊。柯氏譏《集解》不取古九旨,多襲杜預、何休之說,自為說者亦流 於淺膚,於是「就子政、康成之遺文墜義而推闡之,以九旨為全書綱領,復取本傳 之文旁參互證,以通其未備」。力求正文字之譌、正說解之譌、通傳文之義。 書名:《春秋胡氏傳》三十卷并《附錄》四卷 作者:南宋 胡安國 印行:浙江古籍出版社 胡氏此《傳》,蓋感激時事而作,借《春秋》以寓意,尤于 華夷之間三致意焉。元明兩代與《左氏》、《公羊》、《穀 梁》並稱四《傳》,明代取士更以胡《傳》為主。滿清每以 私意黜正論,排胡《傳》不合《春秋》經旨,至詆「有明一 代,《春秋》之學為最弊。」近世氣節不彰,良有以也。 書名:春秋三傳比義 作者:民國 傅隸樸 出版:臺灣商務印書館 自《左傳》「君子」言《春秋》之義「懲惡而勸善 」,孟子韙之,并歸功仲尼筆削,於是斷爛朝報乃 有例可尋。《公羊》探《春秋》微旨,漢人以其闡 釋精深,立於學官,傳習者眾。《穀梁》懲其妖妄 淫邪,欲與爭勝。雖同立學官,未能奪席。《左傳 》雖主於傳事,亦間為釋例,其說多平允可信。 漢末馬融始為《三傳異同說》,其後比較三《傳》 義例之書數家。其書大率唯評否定之義,肯定者置 而不論,於理未足。傅氏憾之,乃有此作。 書名:《竹書紀年義證》四十卷 作者:清 雷學淇 印行:藝文印書館 五帝六卷、夏四卷、商六卷、周(約西周共和前)十卷、晉(約西周宣幽時期及春秋 時期)八卷、魏(約戰國前期)六卷。 自晉武帝太康二年,汲郡汲縣人不準盜發魏王墓,得竹書七十五篇,其事具見《 晉書‧束皙傳》。杜預成《春秋釋例》及《經傳集解》始訖,見汲冢書,曰:「 皆簡編,科斗文字,多雜碎怪妄,不可訓知。《紀年》最為分了,起自夏、殷、 周,皆三代王事,無諸國別也。唯特記晉事,起自殤叔,……晉國滅,獨記魏事 ,至魏哀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記》也。……其著書文意,大似《春秋經》 ,推此足見古者國史策書之常也。」(〈左傳後序〉)《晉書‧束皙傳》載《紀年 》十三篇,今本紀年僅二卷,晉殤叔後仍記周年,五帝事亦赫然在焉。 朱右曾、王國維以為古本已亡佚,乃取諸書所徵引,欲重定古本紀年。然二氏所 考訂成書之所謂存真古本,其文支離破碎,不忍卒讀。二氏之前,雷學淇即以為 《紀年》「所紀甲子事實,有關于人世者甚重,有益于學術者甚宏」,而「苦紀 年之無善本」久矣,乃「取載籍中凡稱引《紀年》者,匯而錄之,以校世之傳本 ,正其訛、補其缺,周宣王後,仍記晉魏之年」,作《考訂》六卷,附錄三卷。 「以之推驗古事,凡書在秦火以前者,無不符合」,更作《義證》四十卷,以「 正經史之疑義,舊說之違誤」。 《考訂》一書,台灣未聞書局印行,唯得《義證》一書,然較朱、王二氏,亦 已為善矣。 書名: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 輯校:民國 王國維 訂補:范祥雍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初,朱右曾輯錄群籍所引《紀年》,目為古本,欲以恢復汲冢 真貌,題名《存真》。王氏依據朱書,重為輯校編次,學者許 以精審之作。范氏檢王氏書,仍多漏誤之處,故加以訂補。 書名: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版次:2005年10月修訂本 輯證:方詩銘、王修齡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參考近代學者對古本《竹書紀年》輯佚的成果, 重新加以輯錄,並錄從諸說,雜採文物,斷以己意。 同事異文各自獨立,不加歸併。計得夏紀三十四條、 殷紀四十一條、周紀四十四條、晉紀八十一條、魏紀 百三十一條;五帝紀九條,附於周紀之後。無年世可 繫五條、存疑二十六條、《路史》所引《紀年》八十 一條。附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二卷。 書名:今本竹書紀年論集 主編:邵東方、倪德衛 出版:唐山出版社 本書收錄發表於1983至2000年的中外論文15篇 ,以《今本竹書紀年》的真偽問題為主幹,涉 及與其相關的三代天文年代學以及文獻考證。 書名:《夏商周通鑒》十四卷 作者:柯勝雨 出版:齊魯書社 本書為補正《通鑒外紀》及《通鑒前編》之闕失而作,起禹都陽城(公 元前2049年),迄秦滅東周(公元前256年),總1794年。採用宋代以 前可信的傳世古籍,參考近代考古資料。考定夏朝年代為公元前2049年 至公元前1578年,商朝年代為公元前1577年至公元前1046年,與夏商周 斷代工程年表推定之年代大異,西周諸王在位年數亦互有不同。 書名:《先秦諸子繫年》十三卷 作者:民國 錢穆 出版:九州出版社 《考辨》四卷 《通表》四卷 《附表》三卷 《考辨索引》一卷 《書名人名索引》一卷 錢氏以昔人考論諸子年世,得其三病,乃撰此作欲 反其弊。考訂年世之外,兼及緝逸、辨偽。自以為 無所乖戾,流變秩然矣。而後出土文獻,陸續證成 錢氏辨偽諸說之誤謬,然年世論證尚多可信。 書名:《周季編略》九卷并《附錄》 作者:清 黃式三 印行:鳳凰出版社 本書上接《左傳》,以周王世繼為主綴,起自周貞王元年,迄於秦王政 二十六年,凡二百四十八年。黃氏以經入史,主張先史法而後義法,考 據而外加以議論。上承乾嘉學派,與其子大周同為浙東學派之殿軍。 書名:戰國學術文化編年 作者:葉志衡 出版:浙江大學出版社 本書起自周元王元年(475B.C.),迄於秦王政二十六 年(221B.C.)。以學術背景、學術活動、學術成果、 學者生平為重點,排比文化資料。參考古今學者研究 成果,考辨評斷舊有史料,利用近現代考古發現。 書名:《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輯證:楊寬 出版:臺灣商務印書館 本書搜輯戰國相關史料,按年編排,上繼《左氏》,下逮一統 ,凡四甲子間遺聞軼事靡不搜輯,並加以去偽存真的工作。 書名:楚事編年辨 作者:徐顯之 出版:學苑出版社 本書分三部分: 《楚事辨談》,列舉關涉楚國十事,詳為考辨。 《楚事編年》,起帝顓頊,迄秦滅楚。編輯遺文 逸史及歷代考古之所得以編年。 《楚國人名、地名辨表》,整理人名、地名始見 之載籍及始見年。 書名:《兩漢紀》六十卷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漢紀》三十卷,後漢 荀悅 撰 《後漢紀》三十卷,東晉 袁宏 撰 初,漢獻帝「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傳》 體以為《漢紀》三十篇」(《後漢書‧荀悅傳》),五年書成 ,凡十七萬二千四百餘言。時有刪潤《漢書》之處,而「辭 約事詳,論辨多美」。其與《漢書》字句互有異同,學者多 以《漢紀》為是。劉知幾以下皆盛稱其書,唐代取士,且以 《漢紀》與《史記》、《漢書》同為一科。顧炎武獨不好之 ,頗譏其敘事索然而首尾不備;張宗泰亦摘其敘次不明、失 於審定者數事(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引)。 魏、晉之際,載籍繁盛,後漢專傳、通述,亦有十數。袁宏 病群史「煩穢雜亂」,遂以荀《紀》為準,會合前史,補其 闕略,正其錯謬,經營八年而始成書。范曄《後漢書》出, 眾家後漢著述皆佚,惟袁《紀》以編年獨存。劉知幾論史, 以袁、范並稱。 書名:《袁宏《後漢紀》集校》三十卷 作者:東晉 袁宏 集校:李興和 出版:雲南大學出版社 本書校勘時除廣徵版本、博考群籍外,并注意參考前人的校勘成果。 ++952.2秦漢以前正史 書名:《史記索隱引書考實》四卷 作者:程金造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小司馬氏《索隱》,主於《史記》本文之意指訓釋, 兼申裴駰《集解》,推幽闡奧,固有功於太史公。至 其博徵群籍,多資輯佚及異文之裨補,輯佚家、小學 家間有取捨,專意究心者甚稀焉。程氏迻錄其引書之 文,得四百十四種書,依四部列序,各撰提要。 書名:《史記》三家注研究 作者:應三玉 出版:鳳凰出版社 本書除從版本和注釋兩個角度對《史記》三家注進行考釋 ,還考索了漢唐《史記》注家佚著的情況、探討三家注所 引各家之說及其與《漢書》注的關係,考辨《史記正義》 的佚文問題,三家注的承繼關係、價值、影響及問題。 書名:《史記志疑》三十六卷,《附錄》三卷 作者:清 梁玉繩 印行:北京中華書局 梁氏考訂《史記》本文是非,糾謬舊注舛 漏,根據詳明,論斷確當,錢大昕許以襲 三家《注》而四之。雖然,或有疑所不當 疑者,又所據版本未善,故時有贅詞焉。 書名:《史記探源》八卷 作者:清 崔適 印行:北京中華書局 崔氏以今文學說論議《史記》,雖未必盡 然,足備一家言。校勘本文,亦多精到。 書名:史記新證 作者:陳直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作者在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及水澤利忠《史 記會注考證校補》之外,解釋《史記》剩義,所用 材料多在考古各方面。由於《漢書新證》完成在先 ,《史記新證》原稿有與之重複者多已刪削。 書名:《史記斠證》百三十卷并《附錄》二種 作者:王叔岷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瀧川資言綜輯舊說,撰《史記會注考證》,世多稱 譽。魯實先獨議其七弊以駁其書,王氏亦舉二優五 劣。雖然,以便於初學,王氏斠證《史記》仍用為 底本。字句整理、史實探索、陳言佐證、舊注斠補 ,皆務求有所創見;前賢及近人之說與《斠證》無 關者概不錄引。又輯得《史記》逸文八十一條。 書名:史記考索(外二種) 作者:朱東潤 出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收錄朱氏《史記》相關論文14篇,附錄4篇 ;《漢書考索》3篇;《後漢書考索》6篇。 書名:《歷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百三十卷 作者:前漢 司馬遷 集說:清 程餘慶 出版:三秦出版社 本書搜集古今一百六七十名家之注釋以及評論,摘取精華, 分別附錄於相應篇章之處,或眉批,或夾注,或篇末,不拘 一格。以取證廣泛、考證嚴密、觀點鮮明、文字優美見長。 書名:《百家匯評本史記》百三十卷并《附錄》 輯評:張大可 出版:長江文藝出版社 本書以明代凌稚隆《史記評林》為基礎,重新構架。 選錄古今評論三百八十家,共二千九百四十條。立足 宏觀視角,著重義理闡釋,系統解讀全書架構;區分 標識引、補、增、附各種段落,全面計數整理。 書名:《漢書補注》百卷 作者:漢 班彪、班固、班昭、馬續 集注:唐 顏籀 補注:清 王先謙 印行:藝文印書館 司馬遷著《史記》,「述歷黃帝以來,至於太初而訖」(〈太史公自序傳〉)。「 太初以後闕而弗錄,好事者頗或綴集時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後 漢書‧班彪傳》)。班彪乃作《後傳》數十篇。彪卒,子固以其未詳,遂欲踵繼 父業。事為漢明帝所聞,讀其稿,拜為蘭臺令史,命修國史。積二十餘年而固下 獄,卒,其書未竟,妹昭及馬續先後受詔繼成。 《漢書》初成,學者即苦其難,馬融從班昭受讀,其後服虔、應劭各撰《音義》 。降及唐初,顏師古集二十餘家之說,「具而存之、衍而通之、匡而矯之」,并 詳釋「舊所闕漏」,「翼贊舊書,一遵軌轍,閉絕歧路」(〈前漢書敘例〉),後 代推為班氏忠臣。 北宋時劉敞等刊誤《漢書》,頗議顏《注》之謬;元代更無討論;明代「史評大 暢,競逐空疏」(〈前漢補注序例〉)。清乾隆初,詔刻《二十一史》,詳加考證 ,《漢書》商榷寖眾。清末王氏乃集顏《注》後六十七家之說,便於初學。 書名:《漢書窺管》十卷 作者:楊樹達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以王氏《漢書補注》為據,條舉文句, 博採群言,每下己意,積三十載始得定稿。 釋義、注音、校勘、糾誤,多具精義。 書名:漢書新證 作者:陳直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本書體例仿效楊氏《漢書窺管》,內容分析為十 七類,方法則以本文為經,考古材料證明為緯。 書名:《後漢書集解》百二十卷,《校補》百二十卷 集解:清 王先謙 校補:民國 黃山 印行:藝文印書館 《後漢書》九十卷,劉宋 范曄 撰、唐 李賢 等注 《續漢書志》三十卷,晉 司馬彪 撰,蕭梁 劉昭 注 後漢著述無慮數十家,至范曄以《東觀漢記》為本,「窮覽舊籍 ,刪煩補略」,自以為「殆無一字空設」,「自古體大而思精, 未有此也」。因事下獄被誅,僅成十紀、八十列傳,「十志未及 遍作,久遂全佚」。後代以范氏文高,其書又無表、志,遞相傳 鈔,眾家《後漢書》遂致亡佚。 范書至梁,即有劉昭作《注》。劉氏以其無志,旁取司馬彪《續 漢書‧八志》,併書析卷以注。唐代章懷太子招集諸儒共注范書 ,六載而太子被廢,注解未竟。雖然,劉氏《注》亦因而亡佚, 僅存《續漢書志注》二十八卷。 清初惠棟撰《後漢書補注》,素為王氏所服膺。王氏遂「於遺文 奧義,覆加推闡惠氏外,廣徵古說,請益同人,所得倍夥」,命 為《集解》。積十餘年,未畢兩卷而卒,王氏副室屬黃山校補先 夫遺稿。其書便於初學。 書名:《東觀漢記校注》二十二卷并《補遺》一卷,《附錄》一卷 版次:2008年11月新一版 原作:後漢 劉珍 等 輯注:吳樹平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初,班固繼班彪遺志,私撰《漢書》,其才為漢明帝所許,除 蘭臺令史,命修國史。固遂與陳宗等人修撰光武事蹟奏上。安 帝時,劉珍等人復於南宮東觀修撰《漢記》,經二次續修,總 紀、表、志、傳、載記百四十三卷,起光武,終桓、靈。南北 朝時,書名始有稱《東觀漢記》者,沿襲至今。當時學者頗為 推許,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述東漢史諸家均 取材於此。范曄書出,《東觀漢記》等眾家後漢史均散亡,唯 袁宏《後漢紀》以編年獨存。清姚之駰、四庫館臣雖各有輯本 ,罣漏頗多,不注出處,失於考訂,編排混亂,皆其弊也。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