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哲學類(二)
2012/09/06 21:01:00瀏覽167|回應0|推薦0
書名:《周易話解》五卷
話解:劉思白
印行:秀威資訊科技


本書與坊間「白話易經」一類版本不同,以我們日常
生活經驗來解說《易經》的內涵,因此明白、易懂。




書名:《周易詁辭》四卷
作者:民國 范耕研
出版:文史哲出版社


本書專詁辭義,偶明《易》象,不能備具,變、占則毋述焉。




書名:《周易古經今注》四卷并《卷首》一卷
今注:高亨
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自古說解《周易》,率皆融會《經》《傳》,依《傳》說《經》,牽《經》
就《傳》。實則《易傳》之作,已在《周易》古經後五、六百年,其釋《易
》多附會曲解,以闡述自身哲理,《易傳》與《周易》古經原意之不合,亦
已明矣。故歷代注《易》諸書,視為注家自身對《易》之理解,可也;謂其
說解即《周易》古經本義,謬以千里矣。高氏此書,首次專解《周易》古經
,不守《易傳》,不談象數。以舊《注》罕有可取,是故徵引甚少。




書名:《周易大傳今注》六卷并《卷首》一卷
今注:高亨
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傳世先秦文獻,引《易》論《易》多不涉象數,《左傳》、《國語》通言本
卦卦象及變卦卦象,《易傳》則專論本卦卦象與爻象爻數。故高氏以為:研
究《周易》古經,洞曉原意即可,古代巫術如象數說之類當悉數排除;《易
傳》既藉象數說闡述哲理,研究《易傳》即應講明《易傳》固有之象數。而
歷代注《易》諸書,往往大談《易傳》所無之象數,《周易》經傳真諦遂致
隱晦不彰。高氏此書,力求《傳》文之本旨,祇講《易傳》固有之象數。




書名:讀易三種
作者:屈萬里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周易集釋初稿》為屈氏對《周易》經傳之校釋;《學易劄記》乃屈
氏讀《易》之零箋;《周易批注》乃屈氏晚年授《易》教本之小注。




書名:《周易學說》八卷
作者:馬振彪
出版:花城出版社


本書為增補馬其昶《周易費氏學》而作。選錄周、秦
以下《易》解近四百家,大抵以簡要為主。劉沅、李
士珍(珍字從金)、馬其昶三家之說獨詳,重師承也。
馬氏案語精微深刻,《周易集解》、《周易義海撮要
》、《學易記》、《周易折中》以下又一書也。




書名:周易全解
版次:2005年1月修訂本
作者:金景芳、呂紹綱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以《周易》卦辭周文王作,爻辭作於殷周之際,是以辯證法理
論寫成的書。又確定《易傳》為孔子作,是解釋《周易》的書。作
者遵循《易傳》的道路,著重講解《周易》的義理,宣揚馬克思主
義。本次修訂,除加入金氏生前研究《周易》的最新成果,參考廖
名春的見解,接受讀者的修改意見,還加強了象數的講解。




書名:《周易義疏》十三卷
義疏:鄧秉元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在《易傳》的基礎上,提出解經的核心諸例,並以此貫通三百
八十四爻爻辭,無一例外。同時證明了《周易》經傳之一體性,為
理解《周易》一書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解決方案,並給出具體解釋。




書名:《周易表解》四卷并〈附錄〉三篇
版次:2004年4月新1版
表解:潘雨廷
出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本書用表解形式闡釋《周易》經傳,共分百表,每表輔
以解說。可以作為理解《周易》經傳的入門基礎讀本。




書名:《周易古史觀》二卷
作者:民國 胡樸安
出版:明文書局


自李光、楊萬里以史證《易》,學者或不滿其牽合過
甚,未為主流,然明、清說《易》之家有依循此道之
撰述。至於《周易》之為古史,則自沈竹礽發之,章
太炎繼之,片段單篇,不成系統。胡氏始取《周易》
本經并《彖》辭、《象》辭,字解句釋,欲證《周易
》所載史實,起自原始時代,迄於周成王。雖所論未
必盡是,實別闢說《易》途徑,予後學以南針。




書名:易經之謎是如何打開的
作者:謝寶笙
香港出版:明窗出版社
台灣代理:淑馨出版社


《繫辭》有言:「《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
其有憂患乎!」又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
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繫辭》雖未知《周易》作者
,然以其成書時代為殷末周初,實具識見。後儒遂以《周易》
作者,屬之文王;或以卦辭屬之文王,爻辭屬之周公。因其寫
作形式為卜筮,故《周易》易與後興陰陽五行、讖緯術數結合
,以至「天下之能事畢矣」,「廣大悉備」,而於《周易》產
生背景,則無人追究。民國初年,始有學者以《周易》與歷史
相關,而皆未分別上、下經。
謝寶笙氏摒棄諸家《易》說,專研《周易》本文,深究卦畫排
列、統計吉凶判斷辭、探討用字習慣,得出《周易》主要思想
為“易道”,此一主題與“周克殷”之歷史機理緊密結合。坎
離之前二十八卦,為“周克殷”之歷史機理,前十四卦為周文
王時區,後十四卦為周武王時區;咸恆之後三十二卦,乃作者
自傳,全屬周文王時區;乾卦是上經總綱,坤卦為自傳大綱,
既濟、未濟為全書總結。謝氏並由《周易》本文之告誡口吻,
自周初貴族名單逐步縮減,得出《周易》作者為文王四友之一
──南宮括,成書時代為克殷後二年。謝氏並就《周易》本文
,逐字逐句解說。
謝氏先有《易經之謎打開了》一書,然其時資料貧乏,未發表
《周易》作者;又所附白話解說,惟譯《周易》古文為現行語
體,別無特色,故僅標示後來之作。




書名:周易:追尋失落的文明
作者:蘭丁
出版:人民出版社


本書論證《周易》是“周人易世革命之書”,文王所作的周代
開國文獻之一,記錄著文王伐崇勝利,武王代掌政務以前的先
周史事。西周歷代周王用於占斷王政,乃姬周一家之祕。東周
王室衰微,周史奔陳,《周易》始得流傳於世。蘭氏藉由“《
詩》、《易》互證”及“史、《易》互證”,不僅矯正了一些
對《詩》的錯誤解釋,也糾正了一些古史錯誤的傳說。




書名:《傳》前易學
作者:吳前衡
出版:湖北人民出版社


本書為徹底告別《易傳》所謂“聖人作《易》”而撰。
作者論述傳世《周易》實乃周初史官為占筮而寫的最後
一個《易》文本。試圖證明易學發展次序為:六十四卦
-->八卦-->陰陽。探索《易傳》以至中國形而上
學的發生,主張“《易傳》的學派性質”是偽命題。




書名:先秦諸子易說通考
作者:胡自逢
出版:文史哲出版社


本書輯錄先秦傳世文獻中與《易》義相涉之文字
,歸納其徵引方式有六,并探討其思想體系為十
二項。分析《左傳》、《國語》占筮十一事。




正題名:春秋易學研究
副題名:以《周易》卦爻辭的卦象解說方法為中心
作者:張朋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書通過對《左傳》、《國語》中最原始易學資料的深入梳理,找
到春秋時期《周易》卦象解說的方法——八卦取象比類。然後重構
六十四卦全部爻象,作為春秋《易經》版本之一,全面應用這種解
說方法,力圖讓《周易》文本解說回復到春秋時期的基本面貌。




書名:帛書《周易》論集
作者:廖名春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不僅對帛書《周易》的一些難字進行了考釋
,還專門論述了幾個易學史上的重大問題,並附
有作者最新隸定的帛書《周易》經、傳釋文。




書名:出土簡帛《周易》疏證
作者:趙建偉
出版者: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周易》及《易》說五篇在其中焉。安徽
阜陽出土漢簡亦有《周易》殘文。
帛本卦序與今傳《周易》卦序不同,簡本卦序雖無法得知,然卦
名及卦爻辭用字與帛本相近,趙氏以為簡帛二本有內在聯繫,「
其成卦是有序的,其排次則是隨意的。」非如嚴靈峰所謂「簡編
錯亂」(《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也。
本書以通行今本《周易》為準,比較疏證今本、帛本、簡本卦爻
辭及《繫辭》重要異文,並疏證〈二三子問〉、〈易之義〉、〈
要〉、〈繆和〉、〈昭力〉等五篇《易》說。
「對於這些有關《易》的出土文獻資料做全部的系統整理和研究
的論著目前還沒有,這也是《出土簡帛周易疏證》的價值與難度
所在。」




書名:三易通義
作者:朱興國
出版:齊魯書社


《周易》古經解說,古今乃數千家,傳世者以《左傳》
、《國語》所錄為最早,其言以象數為本。漢代始雜爻
位、陰陽以解《易》,或者說以義理。王弼盡掃象數,
附會玄言,漢《易》漸趨散亡。六朝至今,《易》注雖
亦各有所長,欲得一確解者,朱氏以為未有也。於是摒
棄先儒論證,依隋代蕭吉「八卦四時休王」之說,推闡
卦象,以明吉凶。釋爻變,論占法,考卦象,證占辭。
又有《歸藏》、《連山》,與《周易》並稱「三易」。
傳者甚微,於今散佚不存矣。馬國翰雖有輯本,斷簡殘
編,學者未嘗著意。王家台秦墓出土竹簡,《歸藏》赫
然在焉。朱氏亦以「八卦四時休王」之說,加以注釋。




++112++.1孔子


書名:《論語古注集箋等二種》三十卷
印行:鼎文書局


《論語古注集箋》十卷,清 潘維城 集箋
《論語疏證》二十卷,民國 楊樹達 疏證


《論語古注集箋》廣輯古注佚文,博采近儒之說,彙
集頗富,然少有發明,於諸家之異解也少有辨正。




書名:論語鄭氏注輯述
輯述:鄭靜若
出版:學海出版社


本書分為四篇:
第一篇敘述《論語》在兩漢的地位及版本、鄭氏《注》所
據版本及特點、流傳與輯佚。
第二篇輯錄傳世文獻所引鄭氏《注》,得五百二十二條。
各條佚文均加以考證。
第三篇先採錄出土鄭氏《注》殘卷圖版共六種,再加以釋
文,合計得三百六十六條。
第四章匯合傳世及出土文獻所見鄭氏《注》,試作復原,
得八百六十三條。




書名:論語古注輯考
輯考:曾秀景
出版:學海出版社

本書分為三篇:
〈緒論篇〉敘述《論語》命名、成書、內容、在兩漢的地位及版本
、《論語集解》及《論語義疏》等。
〈輯佚篇〉輯錄兩漢六朝除何晏、皇侃、出土鄭氏《注》殘卷外古
注,凡三十七家,得一千四百餘條。章節分合據《論語集注》。
〈考證篇〉敘述古注的輯佚概況、古注的時代思潮、考訂鄭氏《注
》對「關雎之亂」、「祭如在」的詮釋、從「高宗諒陰」的古注討
論三年之喪的真相、闡釋古注對《論語集注》的影響。




書名:《論語後案》二十卷并《附錄》
後案:清 黃式三
印行:鳳凰出版社


本書具錄《論語集解》、《論語集注》之說,旁採諸
儒,自出己意,無門戶之見。禮學考辨尤為詳備。




書名:《論語正義》二十四卷
集解:曹魏 何晏 等
正義:清 劉寶楠、劉恭冕
印行:世界書局、臺灣中華書局


皇侃《論語義疏》,多涉清玄;邢昺《論語注疏》,依文演義。劉氏父子以為
二書皆無足取。而有清一代,雖「崇尚實學,經術昌明,諸家說論語者,彬彬
可觀,而於疏義之作,尚未遑也」(劉恭冕〈論語後敘〉)故劉寶楠乃疏證《論
語》。經注文字從邢《疏》本,疏內全載漢注,擇取魏、晉、唐、宋以後各說
,采善駁非、「發揮聖道,證明典禮,期於實事求是」(同上)。
後寶楠體力稍衰,闕卷由其子恭冕續成,凡二十八年卒業,又十年方始寫定。




書名:《論語集釋》四十卷
集釋:民國 程樹德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本書採集宋、元、明、清四代群儒之說,依《論語》章
句次序分十類編纂。何晏等《集解》、朱熹《集注》單
獨立目;唐以前古注別為一目,合三十八家。正文字、
辨音讀、考名物、平門戶、摒講章、護聖門、合禪學。




書名:《論語彙校集釋》二十卷
校釋:黃懷信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選錄歷代群儒之說合50家,對勘異文,對
照異解,去蕪存菁,取長補短,斷以已見。




書名:通過孔子而思
作者:美利堅 安樂哲、郝大維
中譯:何金俐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表達了其對中西文化某些普遍觀點的大膽質疑。作
者的一個結論就是大儒們都是“審美的”,而非西方意
義上由某種表面理性秩序規範支配的所謂“道德的”。




書名:孔子之道與《論語》其書
作者:徐剛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簡述孔子生活的時代及其生平、
思想體系,《論語》的各種問題。




++112++.2孔子弟子


書名:《子思子》七卷
作者:周 孔伋
輯解:清 黃以周
印行:廣文書局


黃氏取《小戴記》中〈中庸〉、〈表記〉、〈緇衣〉、〈
坊記〉等四篇,解釋以鄭玄《注》為主。益以《意林》、
《御覽》所引〈絫德〉殘句,凡五卷。復輯群書所引子思
之語為一卷,《孔叢子》所載子思言行附於書末為一卷。




++112++.4孟子


書名:《孟子文法讀本》七卷
評點:清 吳闓生
集解:民國 高步瀛
印行:臺灣中華書局


〈孟子文法讀本提要〉
「《孟子》一書自來為人所循誦,……焦循《孟子正義》出,箋證之學備矣
。」吳闓生此書「於《孟子》行文之妙,論證之旨,微言奧義」,「逐章逐
段詳批」,「抉發至盡」。高步瀛集眾家說法加以簡注,而以趙岐、孫奭、
朱熹等數家為主。臺灣中華書局以之為「讀《孟》至精至當之書」。




書名:《孟子章句講疏》六卷
章句講疏:鄧秉元
出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以朱熹《集注》為基,章分句析,疏通大旨。朱《注》未達
,就古今詁訓擇善而從。本書僅釋前三篇,後四篇之疏當續出。




++112++.6其他儒家


書名: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
作者:涂宗流、劉祖信
臺灣出版: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沙洋縣紀山鎮郭店村的一座古墓中,發現了一批竹簡
。這批竹簡經過整理後,分為十八組。這批竹簡的時代大致屬於戰國中期或
更早,內容則除《老子》甲、乙、丙三組及〈太一生水〉為道家文獻外,其
餘十四組均為儒家文獻,其中的《老子》、〈緇衣〉有傳世本,而〈五行〉
的西漢帛書本,曾於1973年12月,在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出土。這批失傳已
久的先秦儒家文獻的出土,可以糾正傳世典籍謬誤,填補孔、孟之間思想演
繹的空白,是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書名: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
作者:梁濤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本書主要藉由郭店竹簡與傳世文獻的相互對比,考察孔
子的仁學與禮學思想、孔子之後儒學的分化過程;曾子
、子游、子思、孟子學派的嬗變與早期儒家的道統論。




書名: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
作者:李零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本書對郭店楚簡十八篇及其殘片加
以簡單考釋。附李氏論文四篇。




書名: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作者:李零
臺灣出版: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於二○○一年出版,收錄了〈孔子
詩論〉、〈緇衣〉、〈性情〉等三篇儒家文獻。〈緇衣〉不僅載於《
小戴禮記》,也與〈性情〉同見於郭店楚簡;〈孔子詩論〉則是初次
現世。
關於〈孔子詩論〉,其定名及篇章分析頗有異議,然而此篇文獻對於
先秦儒家──不論是孔子還是卜商──讀《詩》、說《詩》的基本方
式和態度,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則是無可置疑。
身為最初整理者,李氏除為上述三篇楚簡作校讀記以外,還特地附編
原先在《郭店楚簡校讀記》裡,討論〈緇衣〉、〈性自命出〉的兩篇
文章及參加達園賓館會的一篇文章。書末附錄經作者校訂後的:上博
楚簡〈孔子詩論〉、〈緇衣〉、〈性情〉及郭店楚簡〈緇衣〉、〈性
自命出〉等五篇文獻的釋文。




書名: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
編輯: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
執行主編:朱淵清、廖名春
出版:上海書店出版社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於二○○
一年公佈,發表了〈孔子詩論〉、〈緇衣〉
、〈性情〉等三篇儒家文獻。本書為海峽兩
岸學者關於楚竹書的研究討論文章。總論一
篇、〈孔子詩論〉三十三篇、〈性情〉一篇
、〈緇衣〉八篇,總共四十三篇文章。




書名: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
編輯: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
執行主編:朱淵清、廖名春
出版:上海書店出版社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於二○○
二年十二月公佈,發表了〈子羔〉、〈魯邦
大旱〉、〈從政〉、〈昔者君老〉、〈民之
父母〉、〈容成氏〉等六篇儒家文獻。本書
為海峽兩岸學者關於楚竹書的研究討論文章
。〈子羔〉八篇、〈魯邦大旱〉七篇、〈從
政〉一篇、〈昔者君老〉二篇、〈民之父母
〉七篇、〈容成氏〉十三篇、餘論十八篇,
總共五十六篇文章。




書名:《新語校注》二卷,《附錄》四種
作者:前漢 陸賈
校注:王利器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陸氏學兼儒、道,善辯術,從浮邱伯受穀梁義
,漢初立國,諸儒學識無有過陸氏者。本書著
明秦亡漢興之理,文辭麗靡,言事足采,識見
醇正,王充、班固、劉勰以下諸儒皆為稱許。




書名:《新序校釋》十卷
版次:2009年4月第2版
纂集:前漢 劉向
校釋:民國 石光瑛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漢成帝既求遺書於天下,遂命劉向諸人校定群籍。
劉向乃就諸子傳說之內,足以鑒戒人君者,棄取刪
訂,以類相從,定為三十卷。多加案語,欲以之「
反復啟沃,積誠悟主」,合乎史實與否,未嘗計及
。自成書以來,無有箋注,又佚去二十卷。




書名:《說苑集證》二十卷
纂集:前漢 劉向
集證:民國 左松超
出版:國立編譯館


劉向既編《新序》,復就舊藏說苑雜事,除去
與《新序》復重者及淺薄不中義理者,以類相
從,一一條別篇目,定為二十卷,亦以規戒人
君。《新序》、《說苑》以所載多與史實不合
,素為歷代學者所輕忽,清世始稍有討論。




書名:《六子全書之揚子》十卷
作者:前漢 揚雄
集注:司馬光
印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揚子法言》傳世諸《注》,以李軌最早。李《注》雖多存
古言古義,宋儒殊恨其疏闊;柳宗元補釋,乃更省略。宋咸
、吳祕,各有糾補。司馬光集四家所長,附以己意。宋庠舊
藏《揚子法言音義》,審音最為精詳,并錄之以知讀音。




書名:《法言義疏》二十卷,附《雙劍誃法言新證》一卷
作者:前漢 楊雄
注解:晉 李軌
義疏:民國 汪榮寶
新證:民國 于省吾
出版:藝文印書館


初,楊雄「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馳,大氐詆訾聖人,......
故人時有問雄者,常用法應之譔,以為十三卷,象《論語
》,號曰《法言》。」桓譚言「楊子之書,文義至深」,
蘇軾反謂之「以艱深之詞,文淺易之說」。劉歆以下群儒
,皆以楊雄當孟荀之亞,自朱熹出,子雲人品遂為所輕。
侯芭從楊雄受《法言》,為之作《注》,此後注解不絕,
而今傳世諸《注》,以李軌最早。司馬光《集注》,四庫
館臣錄於《薈要》,今未見重印。汪氏見李軌《注》多古
言古義,「乃兼存李《注》,並為校釋」。




書名:《《傅子》評注》五卷并《附錄》一卷
作者:西晉 傅玄
評注:劉治立
出版:天津古籍出版社


初,傅氏「撰論經國九流及三史故事,評斷得失,各為區例,名為《傅子》,
為內、外、中篇,凡有四部、六錄,合百四十首,數十萬言。」當時頗重其書
,而至宋初散佚過半,元、明以後遂無有著錄者矣。清乾隆開四庫館,采掇裒
次《永樂大典》散見之篇,並以其書「關切治道,闡啓儒風,精意名言,往往
而在,以視《論衡》、《昌言》,皆當過之。」著錄於《薈要》。自是清世輯
佚《傅子》之風始盛。傅以禮所輯,視他本為完具,故劉氏據此本加以評注。




書名:《抱朴子外篇校箋》五十卷,《附錄》七卷
作者:晉 葛洪
校箋:楊明照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晉世以門第取士,嚴士族、庶人之別,而「王孫公子優游貴樂,婆
娑綺紈之閒,不知稼穡之艱難」(〈崇教〉)。既無睹生民困苦之態
,內唯爭權奪利之為務,外又不能安撫五胡,故一統天下後未及一
甲子,北方江山盡失。王孫公子遭此國難,依然故我,不思振作,
荒淫腐化愈甚。至有不省案牘、不知五經名目,而「處機要之職」
、「饗儒官之祿」之佐吏(〈吳失〉)。葛氏值此「世道多難,儒教
淪喪,文、武之軌,將遂凋墜」(〈勗學〉)之際,撰書數十篇,「
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自敘〉),「騁辭章於來世」
,「寄意於後代」(《內篇‧黃白》),命為《抱朴子外篇》。其書
言晉末社會頗透闢。至葛氏文論,超邁前代,亦有可觀。




++113++.1老子


書名:道書輯校十種
輯校:蒙文通
出版:巴蜀書社


《老子》徵文:匯集唐開元前各家引《老子》文,比較其字句
差異。正文據傅奕、范應元二本為主,擇善而從。附輯《老子
》佚文二十三條。
嚴君平《道德論指歸》佚文:輯錄佚文七十九條。
晉唐《老子》古注四十家輯存:輯錄自漢至唐四十七家遺說近
六百條,正文依《正統道藏》之《王弼注》。
《老子》王弼本校記:以傅奕、范應元二本為底本,匯《釋文
》以下諸家所引王本《老子》,欲以恢復古本之舊。
輯校成玄英《道德經義疏》:自《正統道藏》唐人著述輯得成
《疏》完帙,較之敦煌唐寫殘卷為優。
輯校李榮《道德經注》:以《正統道藏》殘卷及敦煌寫本殘卷
為主,錄為完帙。
王介甫《老子注》佚文:以劉惟永、彭耜、李霖所引為主。
校理陳景元《老子注》:以《正統道藏》內《道德真經藏室纂
微篇》為底本,校以四家所引。
重編陳景元《莊子注》:據《正統道藏》內陳景元、褚伯秀所
引重為編次。
新校張清夜《陰符發秘》。




書名:《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四卷
作者:周 老聃
章句:前漢 河上公
印行:北京中華書局


漢承秦敝,重休養生息,以道家無為而治為
基礎,綜合各家所長,成黃老治術之學。《
河上公章句》乃應時而生。其書主於人君、
聖人,以治身為先,進以治國、安民。




書名:《增訂老子河上公注疏證》四卷
作者:周 老聃
章句:前漢 河上公
疏證:鄭成海
出版:華正書局


本書首取群經諸子史籍為證,次於案語
取河上公前後注文互證,無證者從闕。




書名:《老子指歸》七卷并《輯佚》
作者:周 老聃
指歸:前漢 嚴遵
印行:北京中華書局


嚴氏解《老》,多引《周易》,發揮有生於無之
思想。上經(德經)四十首,下經(道經)三十二首
。楊雄以下漢、晉名士,多稱其人,兼及其書,
至於與仲尼《春秋》並舉。趙宋以後唯存上經。




書名:王弼之老學
作者:民國 王淮
出版:INK印刻


本書審查王弼《老子注》,箋釋其〈老子微旨
例略〉,藉由展現王弼老學之全部內容,討論
王弼老學之是非優劣、地位價值、功過得失。




書名:《王弼《老子注》研究》三卷
作者:德意志 瓦格納
中譯:楊立華
出版:江蘇人民出版社


本書首先分析《老子》本文及王弼《注》文的鏈體風格、王弼的
注釋技藝,并涉及王弼的生前身後、漢代的注釋策略、《老子》
與《論語》等書的地位,比較了幾種《老子》古注的構造異同。
其次是翻譯《老子》本文及王弼《注》文,先討論王弼對《老子
》的校訂、疊加、分章和分篇,王弼《老子注》的流傳情況,翻
譯〈老子微旨略例〉;經過嚴密考證,認定王弼《老子注》所有
傳世版本,其上的《老子》文字均非王弼本人所使用的文本,因
而全部放棄採用為底本,另行從十一種《老子》白文本及注釋本
輯錄《老子》本文及王弼《注》文,并分析各章結構。最後以王
弼對“所以”的認識為中心,討論《老子》與《論語》的語言特
徵、王弼的本體論與政治哲學。中譯本對〈老子微旨略例〉、《
老子》本文及王弼《注》文的英譯文字均加以轉譯。




書名:《道德真經注》四卷
注解:北宋 蘇轍
印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是書大旨主於佛、老同源,而又引《中庸》之說以
相比附。錢鍾書以與嚴復《評點老子道德經》并舉
;朱熹作《雜學辨》以攻之,不免於門戶之見。




書名:《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二卷
集註:南宋 范應元
印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范氏以古本為依據,徵引《老子》古今異文三十一家,古今注解
十四家。注文「或闡名裡,或采訓釋,亦不盡拘此經本註」,章
鈺以為實事求是。傅增湘推為傳世《道德經》宋槧最善之本。




書名:《老子鬳齋口義》二卷
口義:南宋 林希逸
印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林氏以蘇轍之注《老子》,雖「得其近似,而文義語脉
未能盡通,其間窒礙亦不少」,復不滿其援佛入老,故
為之《口義》。雜以俚俗之言,循文解義,務取明曉。




書名:《道德真經吳澄註》四卷
註解:元 吳澄
印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氏以《道德真經》文字多誤,相傳章次有不
當分而分者,參考訂定,析為六十八章。其注
以性理為主,四庫館臣以為與蘇轍指意畧同。




書名:《帛書老子校劉師培「老子斠補」疏證》三卷
作者:葉程義
出版:文史哲出版社


劉氏「老子斠補」二卷,取材東周秦漢之書,校讎訛
挩,闡釋古誼。雖所發正僅百餘事,而頗具卓見,足
補王洪俞孫所未備。惟以未睹帛書,故偶有臆斷。




書名:《老子正詁》四卷
作者:周 李耳
正詁:高亨
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本書對《老子》文本的校勘,有近百處與出土文獻相合
。校勘方法靈活多樣,細密嚴謹,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書名:《老子探義》二卷
作者:民國 王淮
出版:臺灣商務印書館


本書採取集釋方式,盡力搜求前人之著述,以講明章句
;採取疏解方式,用心思惟自家之學識,以發明義理。




書名:敦煌本《老子》研究
作者:朱大星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本書討論敦煌本《老子》的文本特
徵,傳本系統,注疏及流傳等。




書名:楚簡《老子》柬釋
作者:魏啟鵬
出版: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荊門市郭店楚簡出土,得儒書多篇及《老子》三組三十一章。楚簡《老子》
雖非足本,然為戰國時期之物,較馬王堆帛書本之為漢文帝時物更前,《老
子》書成於漢初之說不攻自破。
魏氏《柬釋》除取帛書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對校楚簡異文外,尚注釋楚簡《太
一生水》、帛書《道原》,探討楚簡《老子》“大成若詘”文義及《管子‧
水地》與帛書《胎產書》、五行學說之關聯,匯集楚簡《老子》通假字263組
,附錄楚簡《老子》、《太一生水》摹本。




書名:郭店楚簡《老子》研究
作者:聶中慶
出版:北京中華書局


本書討論《老子》的幾個重大問題,郭店楚簡
《老子》的文本構成,與帛書本及通行本的比
較,文字考釋,研究評述等。校釋郭店楚簡《
老子》文本,編寫郭店楚簡《老子》詞典。




書名: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
作者:劉笑敢
出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書以河上公《章句》本、王弼《注》本
、傅奕校本、馬王堆帛書甲乙本、郭店竹
簡甲乙丙本五種為對勘根據。敘述次序依
今傳八十一章,各章分為原文對照、對勘
舉要、析評引論三部分。分析文本嬗變,
通貫古今百家,比較中西哲學。




書名:老子繹讀
繹讀:任繼愈
英譯:任遠
出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本書以通行的王弼本為底本。作者在《老子》原文的每章前,撰寫
了高度概括性的內容提要和中心思想;對原文中的重點和難懂詞句
,逐一校注,并附有歷代名家的校勘成果。書後附重要名詞索引與
內容分類索引、帛書本與楚簡本釋文。英譯只針對通行的王弼本。




正題名:道不遠人
副題名:比較哲學視域中的《老子》
主編:美利堅 安樂哲、郝大維
中譯:何金俐
出版:學苑出版社


作者英譯《老子》,中文文本採用劉殿爵《中國經典
:道德經》。考察《老子》文本之源及其特徵,挖掘
文本深層主旨,推證道家哲學歷史語境和哲學語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uvw987&aid=682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