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六小時內吸收一本書的精華-
2007/09/04 20:45:23瀏覽10|回應2|推薦0

 

 

六小時內吸收一本書的精華

 

 

六小時內吸收一本書的精華-從非虛構讀本中萃取有用資訊的閱讀策略    (譯 / Ouch)
   
如何從一本書中學習到更多有用的資訊,而非單純地只是為了娛樂或享受而讀書?
 
從頭到尾,淋漓盡致地讀完一本書算是再令人滿足也不過的事了.有些書,像是小說,的確是必須以這種方式來閱讀,因為這些虛構讀本的基本寫作原則即是要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時時感到懸疑未決,引導讀者繼續往下讀完的慾望.而身為一個讀者所應該做的事則是服從作者的帶領,允許他的故事在你的心中一步一步擴展開來.
 
但,有許多的書在你未來的學習生涯中,或者你未來的研究領域中將不是以虛構讀本的角色出現.相反地,他們多半是為了陳述某些事實或論點而寫:如,教科書,說明書,歷史教材,學術論文…等.閱讀這類讀物的目的則是要增進資訊的累積和加強我們的理解力.而基於這個目的所衍生的閱讀方式,則是要快速且蜻蜓點水式的閱讀.除非你被關在監獄裡,也沒有什麼事可做,否則你不應該從頭到尾地讀完一本非虛構的讀本.
 
相反地,你是為了累積資訊而讀,你一貫的作法即是跳著讀,選擇重要且契合我們閱讀目的內容來讀,運用「檢視,理解,記憶」這三個有順序性的閱讀策略來萃取出作者所要在書中傳達出來的訊息,並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穫.
 
利用以下所要介紹的一些閱讀技巧,你應該能夠在六到八小時以內完整地讀完一本300頁的書.雖然我們知道花愈多的時間會讀得更好,但,你的時間並不允許你這麼做.這些閱讀技巧將協助你有效地閱讀一本書,甚至也可應用到其他種類讀物(如雜誌,新聞)的閱讀上.
 
1.讀完整本書
為了學習而閱讀,首要注意的一個重點是針對整本書快速地粹取其目的,論點,證據和結論,而不是一開始就專注在細節上.而不論你是多麼仔細小心地閱讀,你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記住每一部份的細節.相反地,你應該做的是記住每一段落或篇章的題旨,當你對整本書有了梗概性,結構性的理解,才回過頭去重新記憶或複習你所遺漏的細節部分. 
  
2.決定該花多少時間
如果你已事先得知只能花六個小時的時間閱讀,這將有助於控制你的閱讀速度.記住,你將要讀完一整本書.設定一段時間內讀完一整本書並沒有什麼不對,事實上,這反而是你所能學得的重要的閱讀技巧之一.當你為自己設立了一個時間目標,你也會慢慢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閱讀速度和選擇重點閱讀.
 
3.設立閱讀目標和策略  
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弄清楚你究竟為了什麼而讀這一本書,而你又將採取怎麼樣的閱讀策略?如果你不能親身地去解決這些問題,你恐怕不能從閱讀中得到更多.
 
  你翻開書本閱讀了一陣子,試著回答以下的問題:
  ‧作者是誰?
  ‧書中的主要論點是什麼?
  ‧有什麼證據支持作者的論點?
  ‧作者的結論是什麼?
  當你完成了以上的回答,試著分辨以下的問題:
  ‧針對這些論點,證據和結論,他們的弱點或不足之處是什麼?
  ‧你所對這些論點,證據和結論有什麼看法?
  ‧作者如何回應自己的弱點和不足之處,你自己的看法又是怎樣?
 
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時複習這些問題,當你完成了整本書的閱讀,你應該有能力將這些問題回答的很完整.有三種方法可以幫助你回答這些問題:
    ‧假想你要替某個雜誌社撰寫一篇有關這本書的評論
    ‧假想你要和作者進行一場正式的辯論或交談
    ‧假想你為這本書準備試題,你應該出那些題目,你自己又該如何回答他們
 
4.主動地閱讀
可別等作者敲醒你的腦袋才開始認真閱讀.相反地,從閱讀一本書開始,你就要不斷地對書中的內容提出假設或問題:如,這本書的主旨應該是…,作者如何知道…?在過程中作筆記會幫助你記憶這些假設或問題,並在閱讀完整本書以後可以加以複習.
 
5.閱讀的三個層次
遵循三個層次的閱讀方式,你將可以在一本書中獲得最重要的資訊,而每一個層次都包含了不同的目的和對於內文細節所應該關注的程度.
 
  a.概觀:檢視閱讀
在這一個閱讀層次你必須快速地掃描整本書的內容,粗略地瀏覽這本書的基本架構,並能從中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方法以及結論.當你在快速瀏覽的同時,一併用記號的方式將書中內容的重點勾勒出來,而不要仔細地去閱讀每一個段落.試著提出問題,例如:X這個字詞表示什麼?為何作者為提到Y?誰是Z?對一本300頁的書來說,你不應該花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進行檢視閱讀.
  b.細節:分析閱讀
第二次閱讀這本書時,你就應該嘗試理解這本書所包含的一切資訊,以及作者所要傳達的重點,並且解釋作者是怎麼提出證據證明他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每個篇章的開頭和結尾和主要的段落,也要特別留意你在第一個閱讀層次時為自己所做的記號.並試著就你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回答這些問題.
 
  c.筆記:複習和做筆記
第三個層次閱讀時,則著重在對於整本書重點部分的記憶,利用筆記和畫線,將書中主要論點,證據和結論標示出來,而只標示足夠的細節去幫助你記憶.理想的狀態是能在每100頁的閱讀中,完成3至5頁的筆記,超過這個數量就顯得多餘且耗費時間,運用你自己認為最習慣且恰當的方式完成筆記和標示.
 
6.專注於內容重點
    非虛構讀本的寫作結構通常會採用一種「沙漏」的寫作方式,概觀性,總論性的文字通常會出現在:
  ‧整本書的開頭或結尾(導論,結論)
  ‧每一個章節的開頭或結尾
  ‧每一個章節中的段落開頭或結尾
  而細節性的文字則會出現在整本書,章節或短落的中間部分.  
 
   為了能使你更加善用這個閱讀技巧,必須熟習一本書的基礎結構:
   ‧封面
   ‧章節目錄
   ‧索引
   ‧參考文獻
   說明寫作這本書所參考的相關文獻或出處
   ‧導論,總論
   ‧結論
   ‧照片,圖片,表格,統計數字
     一張圖表所能隱含的資訊量通常遠高於平面的文字
 ‧章節標題
     章節標題有助於我們了解全書的架構
   ‧特殊文字格式:粗體,斜體,數字標題,列表項目
    
7.勤作筆記
對於一個主動閱讀的讀者來說,畫線標示或在書頁空白的地方做筆記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
從你開始閱讀這本書到結束,甚至重新複習的時候都應該養成這個好習慣,因為這將有助於你日後再重讀這本書時,快速找到重點並減少所應該重新閱讀的篇章或段落.
但,過多的筆記或標示反而造成困擾,因為那會使你浪費時間在不重要的篇章或段落上面,而且也失去了筆記或標示的原意-可快速搜尋到書中的重點,並減少我們的閱讀量.有一個基本法則是,平均每一頁只做2到3處的標示或筆記.千萬不要將整個句子都畫線標示,而標示整個句子中的關鍵字眼或片語,方便記憶整個句子的重點.簡單來說,你所應該做的便是篩選,翦除那些與書本重點相關性較低的段落或篇章.
 
8.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所屬的組織
了解作者,將可作為你判斷整本書寫作品質的依據.
作者也是人,就如同我們身邊的其他一樣,他們的思考或觀點總是被所接收的教育,工作內容,以前的生活和其他種種經驗所影響.他們一樣存在著偏見,盲點,絕望,挫敗,諸多慾望和睿智,樂觀,卓越且成功的另一面.這兩者時同時並存的.
大部分的作者都隸屬於某一個團體或組織:大學,企業,政府單位,報紙或雜誌等新聞媒體機構.這些不同的組織存在著各自特有的文化,權責的結構和社交上的規範,而同時間也影響著作者如何表達他的觀點和組織他的材料.舉例來說,大學教授在發表個人的著作或期刊上的文章時,其目的無非是期望能讓他們獲得續聘的教職.也因此,這些著作或文章勢必在品質上要達到一定的水準,也必須經過其他教授或同業的嚴格考驗.對他們來說,文章中所闡述的內容其重要性的確要比完美的寫作技巧來的重要.反過來說,對一個期刊的作者而言,因其寫作對象是廣大的讀者,簡潔的文字表達和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會比對於文章內容事實的求證來的重要.
所以,當你愈了解作者和他所屬的組織或團體,就愈能評斷一本書的品質.你應該試著回答這些問題:什麼因素造成了作者的學術觀點?他的專業是什麼?作者是一位學者,期刊作者或是專業人士(醫師,律師,工程師)?作者寫作過那些書或文章?他的論點承襲了那些人?作者的性別,種族,社會地位,政治偏好?作者為何要撰寫這本書?何時寫的,作者所預設的讀者又是誰?誰是這本研究著作的贊助人(私人機構,政府單位或企業單位)?而誰又在書本的封皮或序言中大力吹捧這本書?
以上這些問題,你往往可以在書本中的誌謝,參考文獻,作者的序言或簡歷中找到答案.
 
9.學術論點的前後關聯
了解作者和他所屬的組織或團體也將有助於你理解整本書的理論脈絡.包括作者認同那一個學術派別和其論點,而那些人會贊同,那些人會反對作者的論點.
藉由如此,你也能夠明確指出作者嘗試在書中回答那些人的問題,因為一本書的寫作,往往有一部份是作者專門為了回應其他作者的論調而寫.特別要注意的是,當作者直截了當地指出他不認同某一個作者的某一個論點的時候.”某某學者提出的x論點,我不同意,而是y…”,誰是某某學者而x論點和y論點是否合理?而作者所描述的是否能強而有利地支持他自己的論點並且推翻某某學者的x論點?在判斷的同時,所能支持作者看法的其他人或論述都是同等重要的.
 
10.運用你的潛意識
研究證實,人類的腦部活動有大多數是在我們並沒有意識的時候進行.就如同你對一本書的理解,也是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和理解漸進的歷程.而我們的心智就像肉體一樣會感到疲倦,尤其當我們持續使用他們好幾個小時以上,會讓我們的理解力和記憶力大幅度地降低.
因此,你應該每一,兩個小時即休息片刻,而不要像跑馬拉松一般只是急切地想把整本書一口氣讀完,依照這樣的原則,你就能循序漸進地讀完整本書,同時也能讓你的潛意識有足夠的時間運作,好好消化你所讀過的內容.
而當你在休息片刻的時候,應該詢問自己針對前一個章節自己學到了什麼,目前為止你的想法是什麼,接下來又有什麼是你必須閱讀的.
 
11.反覆演練,以不同的形式表達
當你讀完了一本書,你必須在心中反覆演練並對自己提出問題,證明自己確實從閱讀中學習到什麼.試著提出你的看法和作者辯論,而當你身為作者時你又該怎麼樣陳述你的論點,捍衛你的立場.
因此,最好的演練不應該只侷限於個人的練習,相反地,你必須和別人談談你在書中學到了什麼,把書本帶到課堂上,寫下你的心得,並儘量讓書中的內容可以具象化,圖像化.
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協助你記憶書上的重點,並將這些重點納入你個人的知識寶庫中.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慧蓮@guest
Re: (轉)六小時內吸收一本書的精華-
2007/09/06 21:14
謝謝分享~

水柔夫人@guest
Re: (轉)六小時內吸收一本書的精華-
2007/09/06 11:13
很棒的讀書方法
我的實際經驗是
1.先拿目前有興趣或需要了解且用得到的書來看 才可能看的完 如:命理 旅遊 食譜 ....
2.先看封面及封底 前後內頁 再來是序 目錄
3.可拿鉛筆畫重點  方便前後呼應時 順利找到
4.做筆記 將讀後心得放在部落格  即使搬家書不在  電腦資料還在
 5.常做輸入輸出的動作 也就是看書時若親友在旁 可大聲唸出相互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