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秦、趙長平之戰
2014/02/25 11:54:00瀏覽346|回應0|推薦0
按照傳統歷史的論述,「長平之戰」乃秦、趙兩國於戰國後期所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乃戰國史上最大、最烈的一次戰爭。是次戰爭的結果:趙國因誤信「紙上談兵」的趙括而導致兵敗,趙卒投降,卻反遭白起坑殺,四十餘萬人死於非命,只有二百餘人得以返回邯鄲。趙國至此失去逐鹿中原的能力。

歷年來,歷史學家對傳統論述頗有補充、修正,但他們卻始終未有提出一些理由以證明「長平之戰」是戰國史上最大、最烈的戰爭。

本文旨在透過投兵人數、戰爭時的情況兩個角度,論述「長平之戰」乃戰國史上最大、最烈的戰爭。

「長平之戰」中趙國投兵人數(上):從近代研究者的觀點切入

一般認為,長平之戰中,趙參戰兵力至少有四十餘萬。這講法主要出自《史記》,並由白起坑殺趙卒人數向上逆推而得。

括 (指趙括) 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白起王翦列傳》)

卒四十餘萬皆坑之。(《趙世家》)

然而,對於這個講法,近人頗有質疑。其中一人為宋裕。

在<白起坑卒有四十萬嗎?>、<長平之戰的真象>兩文中,宋氏從三方面論證白起坑殺趙卒的人數不達四十萬 (靳生禾、謝鴻喜,頁19)。

一、 從白起當時敢於用二萬五千人去絕趙軍後路、堵截援兵,以五千騎可分割穿插趙軍中路看,趙軍「四十萬」是不可能。

二、 戰爭前期,廉頗抗拒秦將王齕屢次失敗,因而改採「堅壁清野」的防守策略。這反映趙兵力之薄弱。

三、 趙軍後期突圍不成,趙括赤膊上陣以至身亡,這說明趙兵所餘無幾。

宋氏的說法,表面看來頗有說服力,實則不然。

首先,針對第一點,靳生禾等人曾說:

其實,白起派出25000人奇兵包抄趙軍後路也好,分遣5000騎兵穿插趙營壘之間也好,都不過僅指其先頭部隊而已,白起作為戰國一代唯一保持不敗紀錄的「常勝將軍」,怎麼能想像他在一賭國運的決戰中派出一支輕兵就了事了呢!(靳生禾、謝鴻喜,頁75)

倘若此推斷準確,根據白起發兵數目以斷定趙軍人數不足「四十萬」,這說法未必妥當。

其次,針對第二點,廉頗改採「堅壁清野」的防守策略,這不一定反映趙兵力薄弱。事實上,當時秦兵實力強大,趙兵相比之下略為遜色 (重申一次,此乃就實力上言,非就士兵的數量上言)。廉頗選擇「堅壁清野」,可以純粹是戰略上的考量,「拖敵以疲而後發制人」,不一定和兵力多寡有關。(靳生禾、謝鴻喜,頁29)

至於第三點,這確實可以作為證據,反映趙兵後期所餘無幾。不過,縱然如此,這亦不代表趙國於戰事一開始即投入較少的兵力。事實上,「白起坑殺趙卒四十萬」只是揭示「長平之戰」中趙國投兵人數的其中一個指標,卻不是唯一的指標 (例如秦投兵人數便是另一個揭示「長平之戰」中趙國投兵人數的指標,見後文)。《史記》之推論方式有不足。宋氏之說如果成立,其或可根據《史記》之推論方式,得出「趙參戰兵力不足四十餘萬」的結論。可是,這明顯和史實不甚相符。

邵服民在<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兵力質疑>一文中提出另一種說法,否定趙國兵力高達四十萬。他指出,「秦軍是為攻韓薄弱地區上黨而來,並非來打一場殲敵數十萬人的會戰,趙亦不會為此一役發空國之兵;趙軍被分割為二,不能迂迴騰挪,說明地形險要而狹小......但在此坑殺40萬眾絕難實施」(靳生禾、謝鴻喜,頁19)。

邵服民的說法,隨著考古的發現而被打擊。根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發表的<長平之戰遺址永祿1號屍骨坑發掘簡報>,永祿1號屍骨坑確定和白起坑殺趙卒有關。坑內更有不少屍骨、趙國刀幣。據此,我們可以肯定,白起曾坑殺趙卒,其並未全無殺降。

當然,白起殺降不表示其坑殺四十餘萬人。但即使如此,邵氏的說法只可證明白起未有坑殺四十餘萬趙卒,卻不能證明白起完全沒有殺降。

述說至此,我們大致可以確定以下兩點:

(1) 「長平之戰」中,白起曾對趙降卒施以坑殺,人數雖不一定有四十餘萬,但必有一定的數目。

(2) 「長平之戰」期間,趙國不排除動員過大量兵力對付強秦。這可能性不能被泯去。

然而,要準確地推斷趙國曾投放大量兵力於「長平之戰」,單憑可能性並不足夠,我們需要更多的證據。

「長平之戰」中趙國投兵人數(下):兼及秦國的動員狀況

礙於秦火,關於「長平之戰」的史料其實留存不多,要清楚找出趙國投放兵員的數額,更是難若登天。

不過,困難不代表不可能。透過趙國的對手-秦國戰時、戰後的狀況,我們未嘗不可對趙國的動員情況作一些合理的推想。

關於秦於「長平之戰」的動員情況,可見於《史記》以下一條文字: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白起王翦列傳》)

何晏為《史記》作集解時,更曾說「長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趙」。

倘若這些說法不謬,秦於長平一役可謂把「年十五以上」的丁男全數投入戰爭。秦這種做法,反映它動員人數之龐大。趙國欲應付之,其兵力根本不能少於秦。換言之,趙國很大機會於當時亦動員「年十五以上」的丁男開赴戰場。

清人蔡元放《東周列國志》記「長平之戰」後趙國百姓的反應:

趙王大驚,群臣無不悚懼。國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

蔡氏之書雖為歷史演義,但因其重視歷史演義必須忠於史實(見《東周列國志》序),故此書的史學價值亦高。

而由書中這句描述,配以「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我們基本上可以確定:趙國於「長平之戰」中已傾巢而出,把國內所有成年男子投放至前線的戰事上,與秦軍決一生死。亦正因如此,當白起坑殺所有趙卒,趙國內部才會出現「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的慘況。趙國日後才會一蹶不振 (此由後來平原君極力要求信陵君率魏兵救趙一事可見,趙國至此可謂全無國防可言)。

靳生禾、謝鴻喜有一個細緻的觀察:

長平之役,趙參戰兵力為45萬,這是見於歷史文獻記載的。秦參戰兵力史無確切記載。長平之役後,繼白起而起的秦名將王翦伐楚之時,「將兵六十萬」。此中可以說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當時秦足有一次至少集結訓練有素的兵力60萬的能力;二是戰國末葉六國中國力軍力以趙最強,秦伐二等強國楚尚且動員兵力60萬,而同唯一的一等強國趙傾國決戰,不難想見當動員多少兵力。(靳生禾、謝鴻喜,頁3-4)

值得注意的是「戰國末葉六國中國力軍力以趙最強,秦伐二等強國楚尚且動員兵力60萬,而同唯一的一等強國趙傾國決戰,不難想見當動員多少兵力」。我們嘗試由此推測,「長平之戰」秦之兵力應該不少於60萬,趙當亦然。

白起於「長平之戰」後形容秦國說: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白起王翦列傳》)

倘若秦並未動用全國所有丁男充當士兵,白起當不會說這句話。

又作為戰勝國的秦國,尚且喪失精銳部隊之一半。趙國的局面可想而知。這和其全面動員自然有密切關係。

總括而言,透過觀察秦國的動員狀況,我們更有理由相信:趙國曾經動員過大量兵力對付強秦。尤有進者,趙國的士兵可能包括「年十五以上」的丁男。

就「動員人數」一面看,「長平之戰」無疑是戰國史上最大型的戰爭。

「內陰相殺食」、「自搏戰」、殺降、騎兵:戰爭之烈的一些反映

以上主要從動員人數論述。今且轉入戰爭時的情況。

其中一個突顯「長平之戰」慘烈的地方乃「內陰相殺食」。關於此事,《史記》述之頗詳:

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閒,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白起王翦列傳》)

大概而言,趙括代替廉頗後,轉守為攻,領趙兵擊秦軍。秦軍故作敗陣,引趙兵深入,拖長趙兵之補給線,以便切斷。趙括竟絲毫不覺。白起後來終於率秦兵二萬五千人斷絕趙軍後援,又另一五千人的騎兵負責分割穿插趙軍中路,趙軍一分為二,其糧食補給亦告中斷。

趙卒斷糧四十六日,飢餓而不得飽,為了生存,他們於是殺害軍中其他將士以充飢,所謂「內陰相殺食」。

宏觀戰國時期發生的戰爭,引發人吃人的戰事其實並不多見,何況殺自己之手足同僚以充飢,這更只見於「長平之戰」。由此可見「長平之戰」之慘烈程度。

另一突顯「長平之戰」慘烈的地方乃趙括之「自搏戰」。《史記》記述趙括突圍時的表現:

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白起王翦列傳》)

趙括本為軍中的主將。在兵敗之際,他竟赤膊上陣,親率精兵強行突圍。主將需要直接赤手空拳與敵軍戰鬥,此已可見「長平之戰」之烈了。

又主將尚且如此,其手下士卒之勇猛不難想見。白起後來說「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這可能和趙國士卒突圍時之勇猛有關。

趙國士卒奮力突圍而不得,只好投降以自保,不料白起竟違反不殺降卒之慣例,趙國士卒終於身首異處,壯烈犧牲。這既開戰國史殺降的先河,也令白起遭受後世非議。

補充一點,秦國動用到騎兵、馬匹以在戰場上發揮正面作用,這亦為過去戰爭所沒有。

「內陰相殺食」、「自搏戰」、殺降、動用騎兵,這些其實甚少於戰國時期的戰爭中出現。可是,它們卻偏偏出現於「長平之戰」中,由此可見這場戰爭乃戰國史中最烈的戰爭。

結語

趙國自武靈王開始實行「胡服騎射」,乘著境內有養馬產區,其足以訓練出一支強大的騎兵,與強秦相頡抗。

惜乎「長平之戰」,孝成王重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不用廉頗。趙國一直培植的現代化部隊,終於一夜化為烏有。雖然罪不在趙括,但趙括多少要付上最大的責任,難辭其咎。

從整部戰國史看,「長平之戰」涉及的兵士最多,又引致「內陰相殺食」、「自搏戰」、殺降等。這一切,已足以證明它是戰國史上最大、最烈的戰爭。

「長平之戰」後,趙國連國防也成問題,其統一天下的夢想終告破滅。

-----------------

[參考資料]

1. 司馬遷《史記》

2. 靳生禾、謝鴻喜《長平之戰——中國古代最大戰役之研究》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8803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