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9/14 02:29:00瀏覽19|回應0|推薦0 | |
<護法品第九>的內容主要可被分為兩部份: 一、 南、北宗教法上之分歧 二、 煩惱即是菩提:對「指示心要」的不重視 南、北宗教法上之分歧 神秀雖然無法繼承五祖弘忍之衣缽,其在北方卻仍然有極大的影響力,建立「北宗」。「北宗」得到武則天、唐中宗之敬重、推許,於中原傳播極盛,流佈極廣。 「北宗」有政治力量的支持,其因此得以大為流行。然而,其教法和慧能一派 (即「南宗」) 的教法畢竟有所不同。 <護法品第九>首先記曰: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透過此條,我們可見北宗神秀主張以「坐禪習定」為悟道之唯一法門。至於慧能,其則主張「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坐禪習定」只是悟道的其中一個方法,非唯一的方法。 平情而論,慧能的教法明顯較符合禪宗之規格。摩訶迦葉不是有拈花微笑的故事嗎?其何曾需要先「坐禪習定」,再而覺悟呢?神秀過分強調「坐禪習定」,此只反映他不知禪宗之真血脈。「北宗」流傳雖廣,但其並非「真禪宗」,事甚顯然。 煩惱即是菩提:對「指示心要」的不重視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慧能對於以「指示心要」的方式使人覺悟並不重視。其因此反對薛簡「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的做法。 慧能之所以反對利用「指示心要」使人覺悟,原因有二。第一,心要很難透過言語指示,其主要需人親身的體證。第二,即使不經指示,心要仍可為眾人所得,蓋「煩惱即是菩提」。人只要一天尚處於煩惱之中,其仍不愁無法覓得菩提。既然如此,指示又何來必要呢? 薛簡著力於求六祖「指示心要」,此只反映薛簡對心要、智慧尚有所執著,以為必待智慧以照破煩惱。慧能因此為他說破道:「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由於慧能認為「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菩提源自明,煩惱源自無明,於是,他說「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共性無二」。他又認為,煩惱、菩提相即不離,此才是「大乘見解」、「實性」、「道」。 簡曰:師曰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人能看破「煩惱即是菩提」,即能覺悟見性。是時,現象界之一切生滅,皆不成真的生滅,而只是因緣和合(換言之,即是無自性)之結果。 <護法品第九>最後記曰: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託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並奉磨納袈裟及水晶鉢,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焉。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