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2/01 21:38:26瀏覽307|回應0|推薦0 | |
研讀豐臣秀吉一段歷史,有兩個問題往往啟人疑竇: 1. 秀吉為何堅決發動文祿・慶長之役? 2. 豐臣政權為何這麼短暫? 要作出回答,我們必須先理解秀吉是怎樣的人、豐臣政權所建立的統一是什麼樣的統一。 秀吉原為織田信長部下,藉屢立戰功逐步上升,換言之,他是武將出身。 他兩次發跡的時機,都和戰爭有關。一次是山崎之戰,打敗明智光秀,成為替信長報仇的大功臣。一次是賤岳之戰,打敗政治競爭對手柴田勝家,全面接管信長的遺產。 四國、九州、小田原征伐,都屬軍事行動,為秀吉所擅長,自然不成問題。 可是,天下統一了,接下來有一連串管治問題需要處理,由「馬上得天下」轉到「馬上治天下」,此顯然非秀吉能力範圍之內可為。 他不可觸碰這些問題,卻要穩住人心,維持自己的地位,遂只好繼續發動戰爭。日本沒地方可打了,就向外征服。 向外征服不是簡單事,它涉及經濟及軍事實力的消耗。在中央集權時代,中央全面控制地方,中央可搾取民間一切人力物力去打仗。然而,豐秀政權做不到高度的中央集權。 在秀吉治下,德川家康、伊達政宗、上杉景勝、最上義光等未被滅門,仍保有其家族血脈及影響力。事實上,以秀吉自身的力量,也無法蕩平這群大名 (至少去除德川家康後,找誰管治關東地區,就令人煩惱)。 所謂豐臣政權、統一,實際不過是:在大家公認秀吉為「天下人」的前題下,所維持的一種勢力均衡。均衡一旦打破,即再無豐臣政權,統一亦將破滅。 豐臣政權、天下統一弱不禁風,秀吉又堅持征戰,此猶如迫逼體弱的人大量勞動,焉有不早死之理? 細按文祿・慶長之役,有兩個主要影響: a. 虛耗了關西地區大名的實力,他們正是豐臣政權賴以屹立的骨幹; b. 生出豐臣家主戰武將 (加藤清正、福島正則) 與主和文官 (石田三成) 的矛盾鬥爭。 a 同時標誌著以德川家康為首的關東地區大名,實力得以保存,彼竭我盈,勢力均衡在秀吉征朝後已無以為繼。 至於 b,德川家康後來同情主戰武將,煽動其仇恨,將支持豐臣家的力量連根拔起。 大阪之役豐臣家落得凋零破落的局面,多少和文祿・慶長之役有關。 有謂文祿・慶長之役源自秀吉無盡的征服欲、野心。未必,如上言,他更似是迫於無奈,因他只知打仗征戰。 又有謂秀吉想效法信長。這亦不恰當。信長征伐,是斬草除根的,駿河亡國,武田家滅門,俱是例證。秀吉征伐,長宗我部氏尚保有土佐國,島津氏也未被滅門。秀吉有自己一套跟前上司不同的做法。況且,暫沒證據顯示他征朝是為了效法信長。 鎮懾歐洲傳教士云云,全屬揣測。 轉移大眾對內憂的關注,事實恰好相反,戰前日本跡近和平統一,種種矛盾出現在戰後,是文祿・慶長之役打破日本勢力均衡,導致日本再度陷入混亂,非日本陷入混亂,秀吉借征朝轉移視線。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