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略談北宋至民國的經濟發展
2019/10/25 01:13:01瀏覽218|回應0|推薦0
北宋中葉,國家入不敷支,包拯給仁宗的上疏,可以為證。他說:

「今內外官屬總一萬七千三百餘員,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選人不在數內,較之先朝,纔四十餘年,已逾一倍多矣……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縣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縣所任之職,素有定額,大率用吏不過五六千員,則有餘矣。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歲一開貢舉,每放榜僅千人,復又臺寺之小吏、府監之雜工,廕序之官、進納之輩,總而計之,又不止於三倍。是食祿者日增,力田者日耗,則國計民力,安得不窘乏哉?」(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王安石推行變法,首重經濟,卻以失敗收場。根據黃仁宇的分析,安石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多項改革都涉及在當時的中國進行大規模的商業,以及數目字管理,但不見容於當時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關的技術能力 (漆俠曾撰《王安石變法》及《宋代經濟史》,對王安石的經濟政策有所評騭,讀者可參考)。

王安石無法挽救北宋的積弱。靖康之難後,宋室南渡。憑藉江南富庶及海上貿易,偏安局面總算維持。可惜蒙古崛起,揮軍南下,元朝卒之取代宋朝,入主中原。

宋末元初,有一黃道婆,從崖州回到松江,把改良的棉種和紡紗技術帶回家鄉,指導農民紡紗織布,開創了全新的棉紡局面。

元朝最大的經濟問題有四:

(1) 搜刮民財:元世祖任用阿合馬、盧世榮、桑哥等理財官員,以聚斂為事,導致民窮財盡。

(2) 巧立名目:農具、鹽、茶、酒、醋等日用品,均由政府專賣。除常稅外,增設科差、撲買等,多方苛索。

(3) 圈地嚴重:蒙古入主中原後,容許貴族、高官、僧侶等圈佔民田,農民土地被兼併的情況嚴重。

(4) 濫發鈔票:政府大量印行交鈔以為貨幣,將民間金銀掠存於國庫;交鈔破爛者,不得更換,造成通貨膨脹,幣值日貶,金融紊亂,經濟崩潰。

朱元璋起兵討元,建立明朝。明帝國是一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 (黃仁宇語),朱元璋厲行海禁,海上貿易大不如前。

早年造黃冊、魚鱗圖冊,作為賦稅力役的依據。隨著時日推移,兩冊破爛不堪,被竄改的地方亦多,終於到了張居正柄政時,改行一條鞭法。

然而,東北邊患日急,民變四起繼之,「三餉」(遼餉、剿餉、練餉) 的出現,令社會矛盾更趨尖銳,「民越窮而寇越起」。明朝亡於流寇之手,未幾清兵入關,多爾袞令蠲免「三餉」。

清初有圈地問題。滿族諸王、勳臣湧入北京,大量圈佔民田,欺壓漢人。直至康熙,始下令「嗣後永不許圈」,把問題解決。

康熙整治黃河,並減免天下賦稅,使各地農民都能夠休養生息。他又拿下台灣,開放海禁,設立四個通商口岸。

雍正在位時,推行「攤丁入地」、「火耗歸公」、「養廉銀」、「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改革。

「攤丁入地」指廢除丁稅,將康熙末年已經固定的丁稅數目,分攤入田賦,使得沒有田產的人可以不納稅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其實是攤丁入地的最初階段,規定免行徭役,以現金代替,並與田賦一起徵收,使稅賦徵收更為簡便,同時也減少了無田地者的負擔)。

「火耗歸公」指將火耗 (地方官向民眾徵收稅金時,會以運送與鎔鑄等耗損為由,多徵銀兩,稱為火耗) 撥歸政府所有。同時創立養廉銀的薪給制度,把歸公的火耗以養廉銀的方式發放給官員,培養其廉潔,避免貪污發生,所謂高薪養廉。

「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是取消民間縉紳的特權,要求士紳和廣大民眾一樣服徭役,納糧捐稅。此一措施切斷了官紳的財路,亦令國家財政充實起來。

鴉片貿易令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物賤銀貴。老百姓無法換銀交稅,致使政府稅收短缺。中英鴉片戰爭,實際是經濟衝突的延伸。

太平天國起事,1853 年頒佈的《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平均分配田地,由此可以逆推當時土地兼併嚴重,貧富懸殊 (順帶一提,「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一切所有繳納於公庫,全體衣食俱由公款開支,一律平均」,完全是共產主義,反對私有財產)。

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規定「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至此中國的小型手工業遭受衝擊,紛紛破產。

《辛丑和約》要求中國賠償四億五千萬兩銀,老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工業化、城市化驅使不少人離鄉別井打工。農村得不到安頓,竟成為中國共產黨滋長發展的溫床。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13028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