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11 14:10:22瀏覽567|回應0|推薦0 | |
《倚天屠龍記》又在電視播放。談到《倚天》,不得不提「明教」。 根據《佛祖統紀》記載:「吃菜事魔,三山尤熾,為首者紫冠寬衫,婦人黑觀白服,謂之明教。」「吃菜」就是食素的意思,明教教徒相信,吃素可以淨化人的靈魂。「魔」通「摩」,即摩尼,明教源自波斯,公元三世紀中葉由先知摩尼所創立。 由於信徒行為有違平常人,加上供奉外國人為神明,明教在中國的名聲並不佳,淪為秘密宗教組織。 在金庸筆下,明教更有一篇簡短的禱文: 「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唯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時,明教中人戰至最後一刻,生命危在旦夕之際,一同誦念此禱文,那份決志殉教的虔敬,教人動容。 「殘軀」與「聖火」相對,突顯出「聖火」的高貴。 為成就「聖火」的持續高貴、永不熄滅,不惜「焚我殘軀」,這是犧牲小我以完成大我,犧牲個人以成就大群的宗教精神。 值得留意是「殘軀」一詞的使用。普通人不會叫自己的身體為「殘軀」,如此叫法,反映明教中人都是可憐人,飽受過人生種種摧折磨難,身心俱痛,故云「殘軀」。 既然飽受人生種種摧折磨難,「生亦何歡」來得合適。生無可戀,死就沒什麼大不了,所以說「死亦何苦」。 不過,生死可看輕,有一樣東西不可看輕,即「為善除惡」,帶領世界走向光明。 「喜樂悲愁」繫於生死,生死不是什麼一回事,「喜樂悲愁」自然也無需太在意,隨著人入土為安,還有什麼「喜樂悲愁」可言呢? 反而天下蒼生的嚎哭哀號,不會因某人之死而終結,某人已死,無法再拯救天下蒼生,獨留下天下蒼生繼續受苦受難,焉能不悲?反覆吟詠「憐我世人,憂患實多!」,其實是一種感慨、悲愁的宣洩。 禱文透示出來的明教形象,有點像儒家,有點像墨家,也有點像基督教,卻怎樣看都不似是「魔教」。 若論魔,峨嵋派滅絕師太不問情由要把天下妖邪滅個清光,迫周芷若發毒誓:「小女子周芷若對天盟誓,日後我若對魔教教主張無忌這淫徒心存愛慕,倘若和他結成夫婦,我親身父母死在地下,屍骨不得安穩;我師父滅絕師太必成厲鬼,令我一生日夜不安,我若和他生下兒女,男子代代為奴,女子世世為娼。」誰及得上她? 明教與朱元璋有否關係,吳唅在<明教與大明帝國>推論韓山童本為明教徒,「明王出世」說出自摩尼教經典《大小明王出世經》,為大明國號的本源。然而,也有學者不認同,提出異議。 朱元璋得國後,大力禁止民間宗教傳播,明教從此式微。小說中,張無忌被朱元璋迫逼,離開明教,與趙敏退隱江湖。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