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則造反 (下)
2018/07/27 16:12:36瀏覽169|回應0|推薦0

禁軍軍士王則與州吏張巒、卜吉合謀,利用「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號召徒眾佔據貝州,反抗宋朝。由於貝州城池堅固,官軍久攻不下,慶曆八年 (公元 1048 年) 春,仁宗命文彥博為河北宣撫使,加強進攻。

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人。曾祖父原姓「敬」,因避石敬瑭諱,改姓「文」。天聖五年 (公元 1027 年),文彥博中進士,歷任翼城知縣、絳州通判、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河東轉運副使等職。慶曆七年 (公元 1047 年),「召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文彥博兒時已很聰敏,《邵氏聞見錄》:「文潞公幼時與群兒擊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這就是家喻戶曉的「文彥博洞中取球」的由來。「三川口之戰」後,臨陣脫逃的黃德和誣告劉平、石元孫投降西夏,彥博奉命在河中府設法庭詳細審理,終於還劉、石二人一個公道,黃德和被誅。

「王則造反」,明鎬無法剿平,文彥博遂主動請求去貝州討伐。是時夏竦為樞密使,跟明鎬不和,「恐其成功,凡鎬所奏請,輒從中沮 (阻) 之」。彥博「言軍事中覆 (朝廷的批覆) 不及 (來不及),願得專行 (獨斷獨行)」,仁宗「詔許彥博以便宜從事」,解決了問題。

文彥博至貝州,明鎬安排士兵所挖的地道已成。彥博「選壯士二百」,晚上「由地道入」,「既出,登城,殺守陴 (城上的矮牆) 者,垂絙 (繩索) 引官軍」。王則率部眾在牛身上綁草潑油點火,令其衝擊官軍,「軍校楊遂以槍中牛鼻,牛還走,賊眾驚潰」。

王則開東城門突圍,兵敗被俘。其殘部退守城郊邨舍,頑強抵抗,寧死不屈,最後被官軍放火活活燒死。

「王則造反」歷時六十五 (一說六十六) 日。王則、張巒等被押解至汴京處死。

值得注意是仁宗的善後。「曲赦河北,賜平貝州將士緡錢,戰歿者官為葬祭;兵所踐民田,除夏秋稅。改貝州為恩州」,錯僅在王則及其信徒,非貝州全體老百姓。仁宗的做法多少挽回民心。

文彥博立下大功,「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明鎬為端明殿學士,獲彥博力薦,代丁度出任參知政事。史載「鎬端挺寡言,所至安靜有體,而遇事能斷,為世所推重」。

有謂「王則造反」乃一場兵變。然而,縱觀五代以降之兵變 (包括陳橋兵變),無非軍士們擁立一德高望重者為新主,以取代舊君,如李嗣源、郭威、趙匡胤。王則為一禁軍小卒,純粹借助宗教妖言惑眾,成就割據河北 (主要是貝州) 之事業。這更似是東漢末的黃巾、清中葉的太平天國,為一「亂事」,陳邦瞻稱「貝州卒亂」,庶幾近之。

從死守貝州一隅而不向外攻城掠地看,王則等人是短視的,目光狹隘。

「縋城下者日眾」,反映並非所有貝州人都支持王則,汪文慶等願做內應,尤其能夠說明這一點。

殺王獎、李浩、齊開、王湙,「王則造反」的本質彷彿是宣洩怨氣、去除積累已久的對官府的忿恨。它沒有立國的藍圖,只是一氣機鼓蕩、情緒上頭,故短視。

「王則造反」揭示出:北宋中期,地方官與老百姓 / 士兵之間存有嚴重矛盾。當野心家利用宗教煽惑群眾、激化矛盾,動亂即容易爆發。而宋朝迅速應對動亂的能力明顯偏弱,兵馬都監田斌巷戰不勝,明鎬遲遲攻不入貝州城,俱為例證。

加上官軍質素低 (率先登城的官軍,為爭功而砍斷繩索,不讓後來者登城,卒之釀成寡不敵眾,給敵方有機會反擊),朝中大臣黨同伐異、汲汲於私怨 (夏竦對明鎬之阻擾),宋朝步履蹣跚。

洪秀全借基督教創「拜上帝會」,集結信徒,於廣西桂平金田村起事,廣西也為一迷信風氣熾烈的地方。攻陷金陵後,改名「天京」,行天朝田畝制度,卻不支持林鳳祥、李開芳北伐,獨守一隅……

歷史竟然出奇地相似。

[主要參考資料]

1. 脫脫等,《宋史》。

2. 畢沅,《續資治通鑑》。

3.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4. 邵伯溫 (理學家邵雍之子),《邵氏聞見錄》。

- - - - - - - - - -

**附錄**

吳天墀<北宋中期的王則起義>分析「王則造反」:

從北宋建國開始,各地的兵變時有發生。但是,貝州兵變有組織有準備且建立了政權,發生地又是距離京城不遠的邊防重鎮,表明北宋政府的統治機器已經在相當程度上運轉失靈,隱藏著巨大的統治危機。這種危機主要表現在:

第一,「積貧積弱」的局面已經凸顯。北宋政府不僅每年要支付大量「歲幣」「歲賜」給遼國和西夏,還要維持日益龐大的官僚機構和軍隊。而政府的財政收入只能來自對平民百姓的搜刮。

河北地區一直是宋朝北部邊防的前線,不僅百姓要承擔繁重的賦役,衙前小吏(政府中的底層公務員)也備受盤剝。當時的北京留守賈昌朝說:「衙前公人,亡家破產,市肆商賈,虧本失業者,不可勝計。」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貝州兵變不僅有普通百姓參加,也會有州吏做參謀。

第二,北宋政府的募兵政策不同於以前,兵源主要是破產的農民。當時認為這樣的政策「凶年飢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變生,有叛兵而無叛民」,有百代之利。但是,這樣的政策把社會上存在的階級矛盾引入到軍隊之中,使備受壓迫的農民合法擁有了武裝,因此,宋朝的兵變就成了農民起義的一種表現形式。

第三,民間的秘密宗教又開始廣泛傳播。秘密宗教一直在民間傳播,農民受盤剝越嚴重,秘密宗教的傳播就越廣泛,進而成為農民起義的宣傳方式。貝州兵變前流傳的有關彌勒佛代替釋迦佛的「妖言」,曲折地反映出人民對北宋政府統治的不滿。這種不滿在合適的時機,只需一點火星,就會變成烈焰。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113659209